比如 A 小姐,常常和自己的男友吵架,但其實與其說是吵架,不如說是她自己很生氣,男友卻一頭霧水。
他們最常吵架的的點就是關于「微信秒回」這件事,朋友說自己也很矛盾,每次給男友發信息,超過3分鐘沒回復就會很生氣和焦慮。
就算后來男友回復了,甚至解釋了理由,她還是會故意晾著男友,很長時間都不理他,同時希望男友能主動發現自己為什么生氣,然后來哄哄自己。
她男友常常覺得很困惑,有時感覺到氣氛有點不對,問她是不是生氣了,她只會很冷漠的回復:「沒有啊。」
類似的事情發生的次數多了,男友每次都在心里嘀咕著:「我又哪招你了…」
在男友心里,A 小姐變成了一個極其傲嬌,占有欲強、會因為很小的事情就原地情緒爆炸的人。
其實,她是把自己那些不安、害怕被拋棄、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情緒,隱藏在了憤怒和焦慮之下。
而她自身的焦慮型依戀,很有可能是這些不恰當情緒表達行為的源頭。
依戀類型是親密關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心理學概念。
依戀理論發現:我們成人后的依戀類型與小時候父母怎么對待我們有很大關系。
小的時候,爸媽如果沒能持續的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比如,有時回應我們,有時完全沒有任何回應。這樣一會兒哄,一會兒不哄,爸媽的回應不可預期,會讓我們感到困惑和不安,不知道該期待被如何對待。
所以很多孩子在感到悲傷和憤怒的同時,選擇的解決辦法就是去黏住大人,這就形成了焦慮型依戀。
父母對待嬰兒的態度是嬰兒依戀類型形成的關鍵因素。
焦慮型的個體對伴侶感受到的不是愛和信任,而是一種「情感饑渴」,他們希望對方能夠拯救自己,或是使他們變得更「完整」。盡管他們極度渴望與人親密,但卻總是懷疑和恐懼對方并不想達到同等的親密。
焦慮型的人會通過黏人和控制來獲得一種安全感,但結果通常與預期相反,他們的伴侶常常因不能忍受而逃開。
我是焦慮型依戀的人嗎?
如果你有這些想法和行為,那么你的依戀風格可能是焦慮型依戀:
極度渴望親密和陪伴,要求與愛人隨時保持聯系,每天報備行蹤
會以不回短信電話、故意引對方嫉妒或是威脅要分手來獲得對方的關注
一旦對方違反自己對Ta的期望,或是感到對方對自己關注不足時,就會感到憤怒和焦慮
會為了維持聯系而放棄自身需要,討好伴侶
害怕被拋棄,獨自一人時會覺得不自在,受到一點冷落,都會覺得被拋棄了
就像是創傷的強迫性重復一樣,焦慮型的個體很容易會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
在和回避型人交往的過程中,對方的若即若離讓自己產生的那種焦慮和不安的感覺,和小時候從養育者那里體驗到的感覺是那么相似,這種熟悉感既讓他們無法抗拒地被吸引,又讓他們感到更加痛苦。
焦慮型依戀對親密關系的影響
焦慮型依戀的人,本質上是在用憤怒和焦慮來掩飾害怕被拋棄的恐懼,他們真正追求的其實是一種穩定的安全感,卻時常痛苦地發現伴侶根本不能滿足自己,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就是安全感。
而這,正是焦慮型依戀對親密關系最大的影響,他們習慣用憤怒、焦慮、冷漠、疏離等表面情緒來表達內心對于安全感和被關注的訴求。
但伴侶因為被這些帶有迷惑性的表面情緒所干擾,難以發現他們真實的訴求,而是只會覺得他們很愛生氣,很難哄,陰晴難測。
而且我們都知道強扭的瓜不甜,通過憤怒和疏離「要」來的關注并不出于真心。
就像你的工作真的很忙,可是男友 or 女友還會要求你必須每周見 Ta 三次,周中一次周末兩次,否則就會生悶氣不理你,或是跟你吵。那么這就會讓你感覺見面不再是件開心的事,反而像在完成任務一樣。
所以當伴侶不了解你這些行為背后的真實想法的時候,也就無法用能夠安撫你的方式回應你。
了解了問題的根源,到底如何解決呢?
在戀愛中,焦慮型的我們應該怎么辦?
我們如何才能維系一段長久穩定的戀情?
作為一個工科直男,章魚實在是不能給出科學的解決方案。好在,我認識一批很厲害的人,他們有辦法。
他們,就是簡單心理。
針對以上這些常見的戀愛難題,簡單心理團隊推出了一個七天線上訓練營:【戀愛解憂館】。
我們是誰?
簡單心理是國內優質的心理咨詢平臺,專注于提供高質量心理服務。2014年5月成立于中國北京。目前,已有超過20萬次心理咨詢在簡單心理發生。
「戀愛解憂館」是由簡單心理專業團隊開發的「7天線上訓練營」,上線一個月以來,已有600多名小伙伴從這里畢業,約91%的小伙伴認為“有效果”。
訓練營真的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