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在我國眾多的名山大川中既不是最高的,也非最長的,但它卻能名揚天下,甚至號稱“中華龍脈”,廣義上來說,秦嶺是橫亙在我國中部地區的巨大山脈,西起甘肅、途經陜西,東至河南,東西兩端的距離約為1600多公里,其海拔為1500至2500米之間,主峰太白山的海拔為3767米。
狹義上說秦嶺是指秦嶺山脈的中段,也就是位于陜西省境內的部分地帶,地質學曾指出,秦嶺最早誕生于7億年以前至10億年之間,此時的地球十分混沌,北方的勞亞大陸與南方的岡瓦納大陸在地球運轉,和地球內部力量影響,下相向移動。
再加上劇烈的碰撞,擠壓和拼合作用,使得兩大板塊交界處的大地逐漸隆起,抬升活躍的地質運動葬送了無數生命的同時,也誕生了新的生命,植物們也是如此,它們令此時的大地郁郁蔥蔥,中華大地的中國地區也因此聳立了一座偉大的山脈:秦嶺。
由于秦嶺位于陜西關中平原的南部地區,因此我國古代時期秦嶺最早被人們稱為“南山”,后來古人們通過實踐發掘到秦嶺最重要的地理特征,春秋戰國時期,秦嶺屬于秦國的領地,并且是秦國境內最高的山脈,從而有了秦嶺一稱。
司馬遷曾在史記中記載,秦嶺天下之大阻也,這也是秦嶺更名后目前的最早記載,此后秦嶺成為了秦嶺山脈中知名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存在,1968年9月,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抵達我國境內時,耗費了四年的時間前踏遍了我國14個省區。
在秦嶺南岳中,李希霍芬展開了極具意義的地質考察,回國后出版了著名的地學巨作《李希霍芬中國旅行日記》,秦嶺是自西向東區域中最高的一座山脈,也是唯一一座東西走向的山脈,正因如此,秦嶺才得以造就非凡。
從秦嶺是我國南方大陸和北方大陸的地理分界線,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當秦嶺北路境內的溪水匯聚成河,注入黃河后,秦嶺南麓的水域也將匯集成江注入長江。值得一提的是,秦嶺以北幾十公里處與秦嶺近乎平行走向了渭河,也將包攬秦嶺北麓匯集后的幾十條小河,滋養著關中平原地區,也令關中平原的800里秦川美麗富饒。
從氣候上說秦嶺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分界線,由于秦嶺的南坡相對來說較為平緩,恰好南方溫暖濕潤的氣流在此處緩慢上升,從而形成降雨,秦嶺的北坡則顯得頗為陡峭,它將每年南下的寒流封印在此,從而使得秦嶺成為了我國南方與北方及氣候帶的分界線。
令人詫異的是每年的秋季當秦嶺南坡綠意盎然時,秦嶺北坡的樹葉卻已逐漸凋零,我國也正因有了秦嶺才將冬夏季風特征完美區分開來,從而使得秦嶺以南屬于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以北屬于暖溫帶濕潤和暖溫帶半濕潤氣候。
不得不說,秦嶺山地還是世界上,緯度分布最北的亞熱帶自然生物保護,也是我國生物物種最多的生物基因庫,它甚至將動物區系標準的劃分為古北界和東洋界,簡單來說即秦嶺北麓的動物主要為北方物種,南麓則以南方物種為主。
由于秦嶺山地南北兩面的氣候,地貌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存在明顯的差異,從而使得動物們的生活環境呈現出復雜多樣性,這些特征在我國大陸,乃至世界各地均為罕見現象,也讓秦嶺成為了動物們真正樂園,顯然秦嶺山區是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從歷史文化上來看,秦嶺對中華文明的起源發展和演變的影響均無可撼動。
因為從藍田猿人起,秦嶺便孕育了我國早期文明,也促使周秦漢唐的輝煌,還見證了中華民族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實際上秦嶺還促使了中國人建立了內在精神世界和核心價值觀,如此看來,秦嶺既是中國人的靈魂家園,也是中華文明的龍脈。
因為秦嶺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也是南方與北方地理氣候資源等差異的締造者與分割者,更是我國南方與北方人文差異的分界線,正因秦嶺阻擋了南北方向的氣流,才令我國有著南雨北雪,南船北馬的景象,令我國的文化豐富多樣,因為它不僅是長江黃河的分水嶺,還是漢江、渭河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