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北宋王朝,重文輕武,為了防范唐朝以來出現的藩鎮割據的局面,這就導致了文藝產生了一個短暫復興,在這個時代,產生了許多中國文化史上名人。
比如宋四家,蘇東坡、米芾、黃庭堅、蔡襄,本來蔡京應該是宋四家之一的,因為人品太差,所以被蔡襄所取代。
在宋四家當中,蘇東坡的書法以才氣取勝,黃庭堅的書法以草書冠絕一時,蔡襄以楷書聞名于世,而米芾則以用筆多樣,繼承晉人用筆冠絕一時。
米芾的代表作《蜀素帖》,曾經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
在北宋的時候有一個叫做邵子中的人得到了一件價值連城的蜀錦,非常珍貴,本來想讓書法家在上面題字,不料竟無人敢提,后來米芾得知此事之后,隨手便題寫了自己所寫的八首詩。
這件精美的蜀素,全篇畫有烏絲欄(就是手工畫的格子),因為蜀錦是絹本材質,比較粗糙,因紋羅較紙粗糙,滯澀難寫,且不吃墨、不洇墨,沒有高超的功力很難駕馭,米芾在書寫這件作品的時候,有濃有淡,每個字動感十足,跌宕起伏之中有跳宕之感。
這件作品雖然有烏絲欄,但是米芾卻絲毫不為烏絲欄所限,在沉靜的書寫中迸發出了驚人的爆發力。
米芾的書法深厚晉人書法的影響,尤其是王獻之書法的影響,有著一種極為疏朗和雅逸的感覺,所以在宋四家當中,米芾的書法是迥然不同于另外三個的。宋徽宗趙佶曾經問過米芾的寫字方法,人稱蘇軾是畫字,黃庭堅是描字,而你是什么?米芾說:臣刷字。
為什么叫做“刷字”,其實這是古人的一種鋪毫的方法,在鋪毫的同時進行鋒面的轉換,寫一個字可以轉變多個不同的鋒面,這樣才能體現筆法的多樣性和線條的豐富性。
書法到了明清之后,許多書法家寫字只用一面鋒,包括今天的許多成名的大書法家,也是這樣,不懂得如何變換筆鋒,這一點,在古人那里是密不外傳了,只有深入古人法帖,反復錘煉,才能悟出這種技巧。
很多人臨帖臨得很像,但是始終“有形無神”,這就是不通筆法的緣故,而米芾的這件《蜀素帖》,用筆的筆路很清晰,我們能直接從這件作品里面看到米芾的精妙筆法,這些筆法是上承魏晉的,通過學習米芾的《蜀素帖》能讓你很直觀地體會到晉人的傳世筆法。
米芾的這件蜀素帖,如今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成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米芾的這件《蜀素帖》縱長27.8厘米,橫長270.8厘米。
如今經過多方努力,終于將這本帖按照原作比例進行1:1復制,采用超高清的宣紙打印技術,終于還原出了原作的本來面目,連極為細致的細節都清晰畢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