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講究的就是熱情好客。《論語》中也曾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所以有遠道而來的朋友,我們都會進行熱情的招待。而招待朋友免不了的就是請客吃飯。但不知大家想過沒有,為何中國人請客吃飯時說的是“做東”,而不是做南或做北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說法的來源。
做東,原意是指東道主,引申意為舉辦娛樂項目或宴請賓客的主人。“東道主”一詞最早出現于《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章節,當時晉國、秦國圍攻鄭國,鄭國國君派燭之武去勸退秦軍。燭之武對秦伯說:“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边@里燭之武就是勸秦伯不要攻打鄭國,而把鄭國當作它東方道路上的主人。這樣一來,秦國商旅在東方道路上往來時還多了一個歇腳的地方。秦伯再三考慮,覺得燭之武言之有理,便同意撤兵了。
而除了這一歷史典故外,中國人請客吃飯說“做東”還與傳統文化有關。中國古代的房子大多是坐北朝南,大門一進去正對的就是客廳。在客廳朝南位置通常會擺著兩把座椅,一把朝東,一把朝西。根據《禮記》:“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的規定,主人在客人進門后便會引導他坐西邊的椅子。因為請客吃飯的主人常坐東邊,所以久而久之,“做東”便成了請客的代名詞。
而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古人一直以東為貴。如古代太子居住的地方就被稱為“東宮”,富商地主們也住在東院,下人們為了顯示對這些人的尊敬,便稱呼他們為“東家”。在《史紀·鴻門宴》中,對于主賓之間的坐席安排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當時是項羽請劉邦赴宴,所以劉邦到了后是“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p>
項羽這位東道主,擺明了是要給劉邦難堪,所以才會讓有如此安排。而劉邦當時實力不強,能保住命才是第一位的。至于座位席次什么的,真不在他考慮范圍之內。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東道主這個詞也有了越來越多的含義。如某個國家舉辦國際性的賽事或運動會,也可以自稱“東道主”或“東道國”。這里的做東,就不止是簡單的請客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