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劑煎煮方法是仲景方藥的重要特色,本文分別從溶媒的選擇、煎藥方式的選擇、時間的選擇三方面入手,分析《金匱要略》湯劑的煎煮方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1 溶媒的選擇
《金匱》湯劑溶媒的選擇并不拘泥于統一的水劑煎煮,而是有水、蜜、酒、苦酒等多種溶媒,或產生協同作用,或發揮溶媒本身的治療作用,或降低毒性、緩和藥性。松原市中醫院推拿按摩科趙東奇
1.1水類
張仲景除運用一般的常用水(如井水或其他潔凈水)外,還根據病情需要,選擇了多種水。泉水澄澈清涼,有養陰利尿、導熱下行之效,用于主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黃湯、百合知母湯、滑石代赭湯、百合雞子湯,與方中諸藥共奏潤養心肺、涼血清熱之效;甘瀾水本性寒而體重,揚之千遍,甘而氣清,不助腎寒之氣而有補脾益腎之功,苓桂甘棗湯用此水煎煮可溫陽利水而無助水戀邪之弊;井花水有通竅清熱之效,風引湯主治肝陽上亢、熱盛風動證,用井花水煎煮可滋陰潛陽、通竅解熱;漿水能調中宣氣,通關開胃,解煩渴,化滯物,用于治腳氣沖心的礬石湯等
1.2蜜劑
多用其煎煮含烏頭類峻烈劇毒藥,取其解烏頭毒、緩和藥性藥力的作用。如烏頭湯、烏頭煎、烏頭桂枝湯諸方,皆取蜜與烏頭共煎。又大半夏湯則以白蜜一升,水一斗二升,揚之二百四十遍,使水蜜充分混合均勻后煎藥,此屬最早的糖漿制劑。
1.3 酒劑
有通血脈,御寒氣,行藥勢之功,所以既是媒,也是藥物。在選擇上又有清酒、白酒之別。因清酒性辛甘,有散結作用;白酒其性輕揚,可載藥上行發揮藥力,二者略有側重。如芎歸膠艾湯,以清酒煎煮,主要考慮它的散結之功;瓜蔞薤白白酒湯栝蔞薤白半夏湯使用白酒,取其溫通上焦陽氣作用。兩方各取所需,分而擇之。下瘀血湯以酒煎,是取其引入血分之功;紅藍花酒以酒煎,則取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意。
1.4 苦酒
俗稱米醋, 性味苦溫,能散瘀、止血、理氣、止痛,可引藥入足厥陰肝經。如苦酒湯用治咽喉生瘡,即取其消腫斂瘡之意。而芪芍桂酒湯用治黃汗,以苦酒煎煮,則能增強清泄營中郁熱的作用。
1.5 其他溶媒
書中還提及了馬通汁、童便等。如柏葉湯用馬通汁可引血下行以止血。《金匱·雜療方》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傷方取童便與酒作為溶媒,具有活血消瘀通脈等作用。
綜上所述,《金匱》方中溶媒的選用是與辨證施治密切相關的,目前臨床上煎藥溶媒運用過于單一,應該說也是影響藥效發揮和療效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研究并合理運用《金匱》煎藥所用溶媒,對充分發揮藥效提高療效,是有現實意義的。
2 煎藥形式的選擇
一般選擇將方中之藥同時煎煮,但有時由于藥性及療效的需要,又靈活的選用了不同于此的其他煎藥形式。分類如下。
1.1先煎
對于久煎才出藥效之品,或是藥性峻猛、有毒之品,或是提高濃度以使藥力緩和持久之品,張仲景選擇了先煎。如酸棗仁湯中的酸棗仁,因為為果仁,須久煎才能使有效成分釋放出來,故先煎;麻黃湯類方中的麻黃,“先煮兩沸去上沫”可降低麻黃引起的副作用;茵陳蒿湯中的茵陳,葛根湯中的葛根,苓桂術甘湯中的茯苓等先煎,可提高湯液中主藥的有效濃度,從而使藥力和緩持久,使病邪緩而去之。
1.2 后下
用于易揮發、易粘連的藥物。如生姜半夏湯中的生姜,若同煎可因煎煮時間過長而破壞其辛散水飲之功降低療效,故而后下;厚樸三物湯中的大黃,若不后下,其具有導瀉作用的成分易因其煎煮時間過長而變性,變成活血化瘀泄熱之功,達不到預期療效;小建中湯中飴糖,性粘連,若同煎可使同煮之藥糊鍋底。
1.3包煎與烊化
對于礦物類打成粉末樣藥或體積微小易浮于水面之藥,或膠狀藥,因其形態的特殊性,若與大多數藥物一樣煎煮,既不利于藥效的發揮,服用也不方便。如滑石代赭湯中的滑石、代赭石因其為粉末狀故包煎;芎歸膠艾湯中阿膠因膠狀易粘鍋而采用烊化方法。
1.4 分煎與合和
對于某些湯藥,為避免方中藥物同煎降低療效或減少同煮引起的副作用,采用了分別煎煮再和合服用或分煎和合再煎的方法;亦有些因患者病情需要,需一方產生兩種功能互不影響,也采用了此種煎法。如百合知母湯中百合、知母分而煎之再合煎,若二者同煎,則會降低方劑療效;烏頭湯中烏頭與其他藥物分煮,可降低因同煮所引起的副作用,而且可以達到烏頭去邪,芍藥、黃芪、甘草扶正,分而治之的效果。
1.5 去渣再煎
在《金匱》中,對于柴胡類方、瀉心湯類方等方劑,仲景采用了去渣再煎的方法。其主要使用特點一是多為和劑,如柴胡湯類方可以和解少陽,瀉心湯類方可以調和寒熱;二是多為了使藥力和緩持久,而達到調和治病的功用。如半夏瀉心湯與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在藥物組成上是相同的,而煎法因療效需要而不同。前者采用去渣再煎法,辛開苦降,調和腸胃;后者同煎,以求清熱止利、和胃降逆之效。
1.6 浸泡取汁
如防己地黃湯“防己、桂枝、防風、甘草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蒸之絞汁和,分再服”。此種方法可增強方劑的清、散之力。
1.7 煎湯代水
仲景亦將某些藥物或輔料先煎取汁,再以此汁煎煮它藥。如十棗湯,先煎大棗,成湯后加入芫花、甘遂、大戟使峻瀉而不傷正;厚樸麻黃湯先煮小麥為湯,以此再煎厚樸、麻黃,一方面以小麥養心和胃,另一方面可緩樸、黃之燥。
3 煮取時間的選擇
在《金匱》中,仲景雖未明確注明各方的煎煮時間,但于每方之后均交待了以水(或其他介質)幾升煮取幾升,從而間接暗示了煮藥的時間。如桂枝芍藥知母湯“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烏頭湯“上五味,呋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顯然前方煎煮時間長于后者,讓我們明確了何方煎煮時間長,何方煎煮時間短。在煎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相當于比較明確、實用的時間規定。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141180094/blog/142710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