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則高贊問答“什么叫做會做人,會做事?”引來了許多人的熱議。
一提起會做人,會做事,許多人的腦海里一定會浮現(xiàn)這么幾個詞語“八面玲瓏,足夠圓滑,巧舌如簧”。簡單來說就是會「拍馬屁」。
你一定很納悶,這不對嗎?也對,不可否認,這樣的人確實是會比大多數(shù)人混的好。
但是,真的有人能做到八面玲瓏嗎?或者說,你能做到嗎?
很難對吧,因為一個人是無法討取所有人的歡心的,肯定會存在有人喜歡你的同時又有人討厭。
所以千萬不要被一些表面說法所迷惑了,一定要建立一個屬于你自己的處世的原則。
不要圍著其的他人與事轉(zhuǎn),而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延伸出去與這個世界對話,不要人云亦云,要搭建一個屬于自己的人格魅力。
千人千面,你用什么樣的方式與他人溝通相處,他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投之以李,報之以桃,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
說話知分寸,做事懂進退,有原則有底線,才能讓與你相處的人感到舒服,即使相處久了,也不會感到厭煩。
下面,我就為你分享,用了兩天時間,翻閱書籍和整理了大量資料后,結(jié)合自己的心得感受,收獲的這6條,幫助我們樹立個人魅力的小建議。
每一條都很實用,而且越往后越干貨。
1、學會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只有先將自己塑造好,才能有足夠的底氣與世界溝通。
著名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一切煩惱都來自于人際關系”。
而人際關系造成的煩惱,就是源于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他人干涉。
因此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
什么是課題分離?
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每個人也只能克服與解決自己的課題,要學會分清你的事和他人的事。
同時,專注在自己的課題上,不要去操心別人的課題,讓別人去處理自己的課題,只有這樣,你的人生才會過得更加順暢與幸福。
那什么是課題?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別人有別人的生活方式,理性和事業(yè)上的追求,但這些都是別人的問題,我們不要去操心,只要做好自己就好,你的課題就是把自己的人生過好。
在阿德勒看來,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夠有勇氣被別人討厭,不做討好型人格,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被別人討厭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一種狀態(tài)。
他是想告訴我們,“被討厭”是自己生活的一種證據(jù),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現(xiàn)。
在人際關系中,想要保持自由,并且想要行使自由,就是要不被別人接受。
簡而言之就是“不想被他人討厭”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討厭我”,和我無關,那是你的課題。
我們只有自己先擁有一個獨立的人格,才能用正確的三觀與他人交流和共事。
2、太熱情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在《超級個體》這本書中,作者徐大維講述自己年輕做銷售時,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一位準客戶,是某企業(yè)老板一位中年婦女。
當時他年輕,對工作充滿熱情,方案也做得專業(yè),巨細無遺。自認為這筆單子已經(jīng)唾手可得,自信爆棚,因為競爭對手看起來太弱了。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這筆單業(yè)務竟然輸給了對方。
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挫敗感,撥通了女老板的電話,詢問為什么不選擇自己,自己又輸在哪里。
結(jié)果女老板說:“你做的都很好,尤其是你那股熱乎勁。但是說不上來,就是覺得,我們這點業(yè)務,你能夠踏踏實實服務好嗎?”
這樣奇葩的回答對徐大維來說實在是太深刻了,就因為做的太好,被質(zhì)疑,竟然還有這么一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錯了。
后來他漸漸明白了對方說的,正所謂過猶不及,與人交往也是如此,當你太過熱情,反而讓人心存戒備。
其實想想確實有幾分道理,我做過幾年的旅游銷售,也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
那就是在客戶要報名簽單時,即使在開心,也要表現(xiàn)出非常淡定的模樣,要給客戶一種這就是正常操作。
如果你暴露了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很容易讓對方產(chǎn)生戒備心,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是否正確,降低了對方的體驗感。
熱情是好事,但是一定要掌握好這個度,做人做事都是如此。
就像單方面投入太多情感,不管對方需不需要,很容易就適得其反。
3、做事要有首尾,做人要有擔當
與人交流時,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不要把沉默當成回復。
承諾他人的事,要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不要沒頭沒尾,會給人一種夠擔當?shù)母杏X。
時間久了,你的名譽口碑也會變得越來越差,朋友與同事都會遠離你。
靠譜的人做事都會有始有終,這樣才會突顯自己的擔當力。
4、低情商的人總喜歡“說實話”
生活中,你一定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一邊說著傷人的話,一邊又不斷的告訴你“別生氣,我這人不太會說話,”“我這人比較直,藏不住話”。
但他們真的是不會說話嗎?他們真的是說話直嗎?
很多時候并不是,既然懂得為自己辯解,就說明他知道有些話是不該說,說出來肯定會傷害到對方。
可他還是說出來,而且說出來后還要為自己找理由辯解,這種做法完全是費力不討好。
如果你想說實話,那就真誠的告訴對方哪里不好,而不是說了以后,還想著找補。
那就說明,你不是在真心的勸告對方,只是為了圖一時的口舌之快,讓自己痛快。
與人交往,一定要說真誠的實話,要說真的站在對方角度的實話,這樣你的人緣才會越來越好。
5、懂得換位思考,追求雙贏思維
不要以自己的喜好去度量其他事物,尊重每個人的想法與看法。
懂得換位思考,與對方產(chǎn)生誤會時,先不要想著自己損失什么,自己有多難受。
而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出發(fā),了解到他的需求與想法,平心靜氣的去溝通,分析出有沒有可以讓彼此間達成共識的契合點。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七個習慣》這本書中,提出的雙贏思維,就很適合于人際交往中。
什么是是雙贏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做人做事不損人利己,也不用舍己為人,更不要因為固執(zhí)起見弄的兩敗俱傷,而是要追求雙贏,利人利己。
雙贏模式要求你不但要溫和,還有勇敢,不但要善解人意,還有自信,不但要體貼敏感,還要勇敢無畏。
做到這些,在敢作敢為與善解人意之間找到平衡點,才是真正的成熟。
這樣的模式,才會促使人不斷地在所有的人際交往中尋求雙邊利益。
6、不越界,窺探他人的隱私
聰明人都懂得不隨意的探問他人的隱私,除非他想說。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隱私說給你聽,那就說明對方是非常信任你,所以要為他保密,能否保護好對方的隱私,也是對你人品的考量。
如果見到了對方做錯了或說錯了,某件事或某句話,切記不要當眾揭對方的錯處,要給對方留有余地。
如果不是危機生命安全的事,可以私底下委婉的說給對方。
讓人舒服,不是迎合討好,而是刻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心存善良的人,可以溫暖地對待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點個再看,說話有分寸,做人有自己的底線與原則。不僅愉悅了自己,也溫暖了他人。
作者介紹:曉萍萍萍,90后自由撰稿人,專注思維成長與個人精進干貨,陪你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