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照的出現再次印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對黑洞的預言,如同前幾年印證愛因斯坦對引力波的預言一樣??吹竭@些,大家也許不約而同想到同一個問題:現在為什么出不了愛因斯坦這樣的偉大科學家了?
有人說,現在進入了一個科技大停滯的時代。我們的很多創新,實際上是應用創新?,F在炙手可熱的人工智能,也是基于二進制的數據分析,而圖靈測試,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決定了我們這個時代面貌的東西,其底層科學,還是愛因斯坦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們奠定的。為什么會這樣?是真的科學停滯發展了嗎?
首先,人類基礎科學難以突破
科學的進步,離不開每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耕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出現的科學大家和愛因斯坦時代相比影響力卻不在一個層級。底層科學的東西鮮有突破,之所以會這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知識的負重,進行基礎理論研究,本科生、碩士生是不行的,博士算是入了門。如果一個學生,一刻不停的學習,到博士畢業,也得27歲,稍微耽誤一下,就30歲了,還沒有接觸到一個學科最頂尖、最前沿的部分。
而上世紀那些大科學家作出重要貢獻的年齡,牛頓是23歲,愛因斯坦26歲,李政道31歲。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在大腦中植入芯片,或者直接在基因中寫入知識,但現在,還是遠遠做不到。巨大的信息,讓我們不得不從六歲開始,進行長達十幾年的漫長學習。
其次:科學的細分領域在發展,只是很多人看不到
有人之所以會產生科學停滯不前的感覺,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接觸的知識受限。雖然人類基礎科學大部分已經完善,但是科學很多的細分領域仍然在發展,而這些細分領域的知識不再是基礎部分,大部分人也接觸不到。我們只能說基礎科學難以突破,幾乎停滯不前,但是很多科學的細分領域在不斷前行。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基本上在二戰前就接近完善。二戰后的50年代到80年代,量子場論的出現和發展融合了量子物理和狹義相對論,由此發展出量子電動力學,弱電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物理學中的4中基本相互作用有3中得到了統一,同時,統一引力的努力也在進行,并最終發展成弦論等一系列候選理論,科學仍然在前進,只是在生活中我們沒有明顯感覺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