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纖維腺瘤和巨纖維腺瘤
纖維腺瘤和巨纖維腺瘤又稱纖維瘤,是常見的乳房良性腫瘤,原因不明,可能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失衡有關,乳腺小葉在雌激素刺激下異常發育。多見于青年婦女,絕經后婦女極少見到。多為單發,約15%為同時性或異時性多發,包括雙側發生。在乳房上可觸及到明確的球狀、卵狀或分葉狀腫塊,多與周圍乳腺組織界限清楚,少數分界欠清。腫物質地硬韌,頗似橡膠球。沒有觸痛,活動度常極好,不會粘連或形成凹陷,少數活動度略受限。鉬靶照相檢查往往顯示界清、均一、規整的高密度影,少數可伴鈣化影。因年輕患者多,故超聲多為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病理學檢查提示上皮和纖維組織增生,但不形成小葉結構。腺上皮可以發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癌變,纖維組織成分也要惡變成肉瘤。巨纖維腺瘤多是妊娠或哺乳期由纖維瘤急劇增長發展而成,腫塊體積較大,超過7cm,其他表現同纖維瘤。纖維腺瘤進展較慢,腫塊生長可持續數年,與乳腺癌數月內明顯生長形成鮮明的比較,通常通過詢問病史可初步分辨。
2、漿細胞性乳腺炎
漿細胞性乳腺炎是一種包括導管擴張和導管周圍炎癥的慢性炎性疾病,也稱為導管擴張癥、導管周圍炎等。多見于30歲以上婦女,男性少見,易復發。臨床可見乳暈下出現疼痛與觸痛等局部炎癥表現,部分患者可形成膿腫。約半數可出現腫塊、質硬、界限不清、活動度差,酷似乳腺癌。也可在乳暈下出現條索樣腫塊,為擴張、僵硬的導管。常出現乳頭內陷和多孔溢液,顏色不一,量常較大。少數可出現皮膚凹陷、粘連、水腫、破潰、流膿,反復發作,形成竇道。鉬靶X線照相可顯示擴張導管內的球狀或管狀鈣化,超聲檢查見擴張導管和浸潤性生長的腫塊。導管內窺鏡檢查會發現導管僵硬、擴張、內附污穢的細胞碎屑。需行針吸細胞學、穿刺病理學或手術活檢鑒別。
3、乳腺增生病即乳腺小葉增生
其臨床類型較多,形態復雜,臨床上所見到的乳腺囊性腺病、慢性乳腺病、慢性囊性乳腺炎、乳腺結構不良癥、乳腺囊性增生病都是乳腺增生病。它既不是炎癥,也不是腫瘤,是機體對內分泌不平衡所起的生理性反應,是乳腺正常結構的錯亂。典型表現為月經來潮之前出現乳腺腫脹,常伴有乳腺不適或疼痛,或乳腺的結節。月經過后疼痛和結節可完全或部分消退,精神緊張或壓抑、情緒波動、勞累、生活不規律、某些藥物和保健品常是誘因。觸診可無任何異常,或出現乳房局限性或彌漫性腺體增厚、變韌,或發現增生結節,其特點為顆粒狀、條索狀或片狀結節,形狀多不規則,其長軸常與導管走行方向一致,但位于乳房下方者常為橫向。結節的表面多較光滑,邊界多不清楚,有多結節融合在一起者,質地多略韌于腺體,但少數也可以較硬,常有觸痛。結節硬度和觸痛在月經來潮前都可逐漸加重。少數人可有乳頭溢液,單孔、多孔者均有,漿液性或草黃色透明者居多,血性者少見。一些患者有脹痛、刺痛或隱痛,不固定,并與月經周期相關,多與經前一星期左右開始出現,來潮后即消失,也有整個周期都有疼痛感的婦女。初診時稍加用力即有疼痛感,可捫及呈片狀、顆粒狀或結節狀腫塊,質韌,有時可觸及到一個增厚區,邊界不清,雙側可不對稱,也可對稱。囊性小葉增生可觸及囊性結節,通常為多個,大小不等,B超可分辨證實其囊性或實性。而乳腺癌腫塊可單發,可多發,多質地較硬,形狀不規則,界限不清楚,活動度欠佳,且無疼痛感,若伴有皮膚改變或淋巴結轉移則易鑒別。
4、導管內乳頭狀瘤
導管內乳頭狀瘤包括孤立性(中央型)導管內乳頭狀瘤、多發性(周圍型)乳頭狀瘤和乳頭狀瘤病,其臨床表現和惡變傾向均有差別。多見于40~45歲的經產婦。極少雙側發病,一般無明顯局部不適,約3/4可出現乳頭溢液,多為血性或陳舊血性,臨床上患者常以乳頭溢液污染內衣為首發癥狀就診。少數可觸及腫塊,常在乳暈附近,球形,直徑一般為0.3~0.5cm,偶可達4cm以上。鉬靶X線照像一般無陽性所見,導管造影可示導管擴張、導管內充盈缺損或導管阻斷征象。導管內窺鏡可見瘤體。導管系統內有多個可觸及的、周圍型分布的乳頭狀瘤者為多發性乳頭狀瘤,來源于乳腺中小導管,因而在乳腺邊緣有腫塊出現,質地不均,乳頭溢液少見,常為雙側性,惡變機會較高,但主要限于有上皮非典型增生者。由于其在乳腺內的病變較廣泛,術后易復發。鏡下的多發性乳頭狀瘤又稱為乳頭狀瘤病,常因腫塊或乳頭溢液手術活檢發現,乳腺癌危險略有增加。
5、乳腺惡性淋巴瘤
本病罕見,好發于中老年婦女。表現為單側乳房出現迅速腫大的無痛性腫塊,有時伴發熱,腫塊巨大,邊界清楚,質韌,通常不與乳頭或表面皮膚粘連,個別可見到皮膚潰破。依靠病理學手段不難診斷。乳腺惡性淋巴瘤屬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是全身性惡性淋巴瘤在乳腺的局部表現,以后可迅速出現腋淋巴結及其他區域淋巴結的腫大,并且早期即存在血行播散,本病預后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