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過立春,冬天的陰寒之氣尚未走遠,但也能感受到白晝逐漸變長,氣溫的慢慢回升。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我們的身體在蟄居了一整個冬天后,也漸漸蘇醒。此時又該怎么調養呢?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早春養生保健要注意萬物始生和氣候多變的特點;中醫養生常說“春養陽氣勝良藥”,通過運動、飲食等的調節,使陽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從而達到健康養生、預防疾病的目的。
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黃帝內經》認為肝臟為“將軍之官”,具有主疏泄、調暢氣機與主藏血、調節血量的功能。立春后,自然界萬物逐漸生發,最利于人體肝臟疏泄功能的發揮和喜條達特性的展現,因此春季養生宜養肝臟。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情志”、“怒傷肝”。因此養肝的關鍵就是要保持心情舒暢,戒怒戒郁。春季人們容易傾向兩種消極的情緒,一是春季陽氣升發,容易造成肝火上亢,情緒激動,動輒大發脾氣;另一種是春季容易導致情緒低落,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
預防這些不良情緒可以多與親朋好友溝通,自己不要鉆“牛角尖” ,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飲食上食用紅棗、枸杞等甘味或魚肉、瘦肉、動物肝臟等補血養肝食物。
作息規律,不可熬夜、過度用眼,耗損肝血;戒煙戒酒,積極預防肝臟感染病毒,避免受到酒精、藥物、病毒的傷害。
秋季飲食口味宜減辛增酸,而春季飲食宜少酸多甘,早春陽氣初生,宜多吃些甜味的食物,不宜食酸性食物,如橙子、橘、柚、杏、檸檬、烏梅等。
酸入肝經,多食酸易造成肝火過旺,肝旺傷及脾胃,這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在春季多發的原因之一。
所以春季應多食甘味食物,補益人體脾胃之氣。中醫認為,春天陽氣初生,宜吃辛溫之物,以利于陽氣發散,蘿卜就正宜初春食用。
也可以適當多吃溫補陽氣的食物,可以抵御風邪,如蔥、蒜、香菜、韭菜等。忌食油膩、生冷、酸澀之品,以免阻礙肝的疏泄條達和脾胃的運化,也要避免過食辣椒等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雖已過立春,但冬日的寒氣并未完全消散,氣溫容易出現異常反復,謹防“倒春寒”突襲,人們稍不注意就會患上感冒影響健康,所以切不可輕視。
俗話說“春捂秋凍”,春捂也是有講究的,后背、腹部、下肢就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胸腹比后背更易著涼,做好背部保暖工作有助于自身陽氣的生發,增強抗病能力。
保持腹部溫暖一年四季都很重要,尤其對女性。下肢,尤其足部皮下脂肪薄弱、保暖性差,但足底神經末梢最為豐富,所以換衣還需注意“上薄下厚”,以免感染風寒。
總的來說,平時應注重根據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不要過早減掉冬衣。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謹慎,不可驟減,尤應注意防寒保暖。
此時人體剛剛進入陽氣升發的階段不久,不宜進行高強度的劇烈運動,以免運動量過大,大汗淋漓,津液消耗過多,有損陽氣;尤其是鍛煉后沒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服,可能因毛孔開泄,外感風寒。
因此,春練應以舒緩的運動為宜,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特別是肝火易旺、情緒急躁之人,更應選擇輕柔、活動量小的運動,如散步。
從中醫的角度,人在閑逸散步時,可使氣血流通,經絡暢達,利關節而養筋骨,暢神志而益五臟。
現代運動醫學則認為,步行雖然運動強度低,但仍屬于全身性運動,需要身體各處肌肉、關節和骨骼共同協調,呼吸、循環、內分泌和神經各系統皆處于一種活躍狀態。因此,能有效調節內臟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延緩細胞衰老。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還在繼續,大家能不出門盡量不出門,在家慢走也是不錯的選擇。
民諺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立春以后日照漸長,在起居方面也應順應日照變化,可以相對冬天來說晚一點睡、早一點起,以利于陽氣的生發。
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克服倦怠懶睡的習慣,適當夜臥早起,配以舒展運動,暢通血脈,以助生發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