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東濤 原創
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氣之火,是維持生命活動的陽氣,也可以認為是人體產生的活,陽氣過亢便是邪火,邪火可以認為是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的火,或者藥食不善,藥食的陽火,能夠散精耗氣的火,即'壯火'。
陽氣的根本在腎,即腎陽,亦稱命門之火,故'少火'即指命門之火。朱丹溪《格致余論》說'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有人認為膽和三焦之陽為少火,其實他們是少火之腑,寄存而已,就像一個倉庫。
就像煮肉,做飯一樣,小火慢燉,佳肴即成,大火雖香,營養就散發出去一部分,人體補益也是如此,火旺了也不是什么好事,很多人感覺很健康,很精神,滿臉紅光,聲音大,精力旺盛,幾夜不睡也能開會,突然一得病,就是重病,急病。很多經常生小病的人,反而很生命還很久,火消耗的慢,反而是好事。小劑量的補益,反而可以吸收,大劑量的補益,反而滯塞中焦,補陽太過,陰氣也隨之耗散。
用補陽藥,更是如此,緩緩的補,讓補的陽和自身的陰虛融為一體,沉降入腎水之中,就變成自身的陽氣,否則亂補一通,不是上火就是傷了陰血。
'張介賓《景岳全書》更具體地闡述道:'命門為亢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認為命門之火是溫暖機體,充實腠理肌膚,推動臟腑功能活動,保持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故《景岳全書》又說:'心得命門而神明有主,始可以應物','小腸得命門而布化','肝得命門而謀慮,膽得命門而決斷','脾胃之氣非火不能生','胃得命門而受納','肺得命門而治節','大腸得命門而傳導','腎得命門而作強','膀胱得命門而收藏','三焦得命門而決瀆'。由此可見,'少火生氣'表明命門之火對臟腑氣化功能起到激發和推動作用。
少火的病理影響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在闡述'少火生氣'的同時也說明'壯火食氣'、'壯火散氣'。同樣有《醫學正傳》卷一:'少火生氣,謂滋生元氣……蓋火不可無,亦可少而不可壯也,少陰滋助乎真陰,壯則燒灼乎元氣'。這些都表明,當少火轉變為壯火,人體內陽氣過亢而致火熱內盛時,就會使人體內的元氣等受到損傷,同時還會影響臟腑經絡氣機,即所謂'火熱耗氣'。其次,如過度運用辛熱壯火之藥,亦能使人體精氣耗損。
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機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明確指出了壯火、少火與元氣的關系。亢盛的陽氣能使元氣衰弱,平和的陽氣能使元氣強固,壯火消耗元氣,少火能使元氣壯盛;壯火會損傷元氣,少火能資生元氣。因此在臨床上應以去壯火而生少火為原則,有一份少火,便有一份生機。所以厥陰病,有活有死,少陰病就死多余火。因為少病是命火的跟,少陰陽虛,沒死,傳到厥陰,那就更加嚴重,寒熱互雜,上厥下脫。厥陰病雖然可怕,但是不是從少陰傳來,而且直接傷寒,那僅僅三焦相火不足或者被傷,命門之火猶在,尚可用當歸四逆湯治療。
清壯火的同時,注意培少火以生元氣
壯火能消耗正氣,少火能使正氣壯盛,因此在熱證的治療過程中,在清泄邪熱的同時,少佐益氣溫陽之品,以培少火生元氣,同時卸掉邪火,就是我們說的寒熱并用,往往有著意想不到的結果。代表方劑烏梅丸,半夏瀉心湯。
所以道家講究陰陽平衡,以陰養陰,以陽生陰,張三豐最早是少林派弟子,練過少林功夫,還學了九陽神功,終身童子之身,又自創太極拳,可謂陽壯陰盛,九十歲仍然精神抖擻;而他的弟子,開始練的就是太極,陽不強,陰不足,所以太極修為也遠不如師父,壽命也不及師父。
陽虛補陽,投辛熱之品謹防耗氣傷陰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有病寒者,熱而寒之。'意即對陽虛所致的虛寒證,如果投以重劑大辛大熱的如烏、附之類,以其壯火耗氣傷陰,非但舊寒不去,而且新寒又生,故出現'熱而寒之'或'新病復起'的情況。所以陽虛補陽,投辛熱之,代表方劑金匱腎氣丸,右歸丸,補陽為主,兼顧陰氣。
是不是用附子5克,肉桂1克,或者用補骨脂5克,這樣少量的用溫藥,才算少火?
我認為是不對的,心陽衰者,用300克附子,如破格救心湯,也是可以承受的,故可以稱為少火;用30克肉桂也是不會傷陰的,亦稱少火;如果陰陽兩虛或者氣陰兩虛,那么如此下藥,那就成了壯火;所以要依據脈的沉細無力的程度和醫者經驗,比如病重日久,突然氣息微弱,四肢不溫,脈似有似無,那就要大劑量的附子,干姜,肉桂回陽;或者病人燥煩不安,撮空捋線,面紅如涂粉,脈浮大無根,也要大劑量四逆湯加山萸肉,對病人來說,小劑量的附子肉桂就稱不上火。如果久病體弱,但并不危重,脈細而無力,這就可能陰陽兩虛,或者浮細按之無力,也是陰虛陽弱的脈,那就要考慮陰陽雙補,不能單單補陽,補的陽氣必須要陰氣收斂住,藏到腎中,才叫補陽,否則無效還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