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云:“五谷為養”,作為種子的谷物,是古今中外共同的主食。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谷物的營養是極為豐富而全面的,但精制加工的方式,令其營養的含量和種類損失極大。我們先以大米為例,看一下一米粒構造,及其營養成分——
一粒米,最外的谷殼自然是不吃的,我們不談。
剝掉谷殼后,大米外層的谷皮主要含有纖維素、半纖維素,也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脂肪和維生素,但也含有大量植酸,而植酸會影響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
米皮里面的一層名糊粉層,含蛋白質、脂類、礦物質、B族維生素,但糊粉層的細胞壁較厚,不易消化,且含有較多酶類,遇潮氣會激活酶的活性,這樣就不容易貯藏。
谷胚是種子活性最強、營養價值最高的部分,富含優質蛋白(富含賴氨酸)、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但谷胚的吸濕性較強,不利于貯藏。
因為口感和貯藏的關系,以上三者都在大米精白的過程中被祛除了,不得不喪失大量營養。我們日常吃的精白米主要是胚乳。胚乳以碳水化合物淀粉為主,含少量蛋白質(缺乏賴氨酸)、維生素和礦物質。
糙米、紫米、黑米、燕麥、全麥(粉)都是未被精加工的糧食,屬于粗糧。營養豐富,但口感較粗,需要細嚼慢咽,以助消化。(但也不要走主食不宜完全用粗糧的極端,絕大部分人都會消化不良的。)
玉米也屬于粗糧,但以前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容易出現癩皮病(煙酸缺乏癥),因為玉米雖然煙酸含量較高,但以結合形式存在而難以被吸收。不過,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就是在煮玉米的時候放些小蘇打,碳酸氫鈉能使結合形態的煙酸變成游離形態,使之容易被吸收,但B族維生素會因此被損壞一些。
面粉在制作饅頭、面包、發糕之前,需要發酵。如果是傳統的酵母發酵,在發酵過程中,B族維生素含量大增,而大部分植酸被水解,做出來的饅頭或面包也會很香。而自發粉(預先在面粉中摻入了一定比例的鹽和泡打粉),不僅不會生成更多的B族維生素,還會破壞它們,做出的面包或饅頭也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