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升降浮沉的認定依據:
升降浮沉是藥物作用的定向理論,主要反映藥物作用的趨向。一般而言,升,即上升提舉,表示藥物作用趨向于上;降,即下達降逆,表示藥物作用趨向于下;浮,即向外發散,表示藥物作用趨向于外;沉,即向內收斂,表示藥物作用趨向于內。
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論及,但未與具體藥物功用相聯系。而把升降浮沉作為藥性理論系統闡述者,當推金代張潔古。他在《醫學啟源·用藥備旨》中以升降浮沉概括藥性并指導應用,同時把105味常用中藥按“升浮化降沉”分成五類來論述其功用,形成了以升降浮沉為中心的藥類法象思想。其后,李東垣、王好古、李時珍等又作了進一步的補充,使升降浮沉理論不斷完善。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升降出入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一旦發生異常,就會表現出向上、向下、向內、向外等不同的病勢趨向。中藥的趨向性作用,主要以臟腑氣機升降出入的理論和病勢上下內外逆順的理論為依據,通過藥物作用于機體后所產生的功能效應而概括出來的。大凡藥物能針對病變部位在上在表或病勢下陷發揮治療作用者,一般確定其作用趨向為升浮性質,升浮藥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能吐等作用;凡藥物能針對病變部位在下在里或病勢上逆發揮治療作用者,一般確定其作用趨向為沉降性質,沉降藥主下行而向內,有潛陽、降逆、清熱、滲濕、瀉下等作用。
蒼耳子: 諸子皆降 ,蒼耳獨升。
旋復花: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
沉香: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
二、中藥歸經的認定依據: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理論。歸,即歸屬之意;經,即臟腑經絡及所屬部位的概稱。歸經,即表明藥物對某臟腑經絡及所屬部位有特殊親和力,對相應部位的病變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中藥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以藥物治療病所在部位為依據,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定位理論。大凡藥物能治某經的病證,即規定其歸某經。如心經病變多見心悸失眠,肺經病變常見胸悶喘咳,肝經病變毎見脅痛抽搐等。臨床用朱砂、遠志治療心悸失眠,說明其歸心經;用桔梗、蘇子治療喘咳胸悶,說明其歸肺經;用白芍、鉤藤治療脅痛抽搐,則說明其歸肝經。此外,在歸經理論形成的過程中,由于諸多學術流派或學術思想的介入,極大地豐富了歸經理論的內容。如根據《傷寒論》六經辨證確定藥物歸經,有歸太陽經、歸膀胱經等;根據溫病衛氣營血辨證確定藥物歸經,有入氣分、入血分等;根據藥物自身特性確定藥物歸經,有辛入肺、色黃入脾等。盡管如此,藥物歸經離不開臟腑經絡,臟腑經絡學說是歸經理論的核心。
至于一藥歸數經者,即是其治療范圍的擴大,對數經的病變都能發揮作用,例如杏仁歸肺與胃經,是說它既能平喘止咳,又能潤腸通便;石膏歸肺與胃經,是說它既能清肺火,又能清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