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都市圈規劃來了。
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關于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復函》,原則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將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同推進規劃實施。這意味著,南京都市圈成為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的都市圈規劃。
目前,南京都市圈的具體規劃尚未發布。從目前公開報道的信息看,南京都市圈由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中心、聯系緊密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涉及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市(區),總面積6.6萬平方公里,2019年末常住人口約3500萬。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教授陳杰認為,根據一些研究,南京都市圈從潛力上看僅次于上海、北京、深莞惠、廣佛肇這四個都市圈之后,居全國十大都市圈第五。
關于南京都市圈的概念在上世紀80年已提出。30多年來,南京都市圈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使命。2019年12月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南京都市圈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復旦大學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周偉林認為,南京都市圈定位為長江中下游一個節點性的都市圈,將成為輻射中西部的重要門戶,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中跨省合作的示范。
南京都市圈今后的發展路徑如何?
陳杰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南京都市圈內部各城市產業關聯度較高、產業鏈具有較好的互補性,產業創新鏈有機銜接、錯位發展。比如,南京與鎮江之間沿著集成電路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等形成產業鏈合作,南京與馬鞍山之間沿著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港口運輸等形成產業鏈合作。南京優質的教育科創衛生資源、物流服務與資本市場輻射也在都市圈之內共享。同時,這些城市也在南京布局布點,共建科研聯合體和共同舉辦創新交流活動,做到資源雙向輸出與對向合作。
周偉林認為,南京都市圈與長三角的其他都市圈相比,可能面臨都市圈內部城市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城市,經濟本身也比較發達,但GDP仍趕不上蘇州,與都市圈內部其他城市的聯系也不如上海都市圈內部和蘇錫常都市圈內部。”
但周偉林也認為,南京都市圈的發展潛力很大。一方面,南京都市圈通過位于長江的中下游的沿江城市相聯,有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南京在高教影響力方面非常強,本身的工業基礎也非常好,具備成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條件。
如何讓南京都市圈內部聯系更緊密?
周偉林認為,要發揮南京都市圈作為長江黃金通道的作用,把長江中下游的經濟聯系起來,實現產業的傳導、聯動。傳統上鎮江、揚州和南京的關系比較密切,都位于長江下游;安徽的馬鞍山、蕪湖屬于長江中游地區,與南京屬于一小時經濟圈的范圍。南京與安徽的這些城市形成密切的經濟往來。
“南京都市圈位于長江黃金水道上,有山有水,自然環境優美,適于發展低碳綠色可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南京、蕪湖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內河港口,以前的經濟布局基本上是沿碼頭建大量的工業,帶來一定污染和環境壓力。所以,南京都市圈要從傳統的制造業轉型,從高質量發展的高度來重新定義和規劃發展先進制造業。”周偉林說。
長三角城市群內部有6個都市圈,分別是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寧波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是目前唯一一個跨省域的都市圈。
《復函》要求江蘇、安徽兩省以健全同城化發展機制為突破口,著力推動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創新體系協同共建、產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助力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更好服務全國現代化建設大局。
陳杰表示,南京都市圈的壯大對長三角一體化會是有力促進。南京都市圈的面積約占長三角的1/5,經濟總量約占長三角的1/6,常住人口約占長三角的1/7。
“南京都市圈橫跨蘇皖兩省,其建設可以成為率先探索跨省界的區域聯動發展的示范,可成為大中小不同類型和經濟發達程度不同層級城市齊頭并進的示范,也能更有力推動長三角區域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并為強化跨省界公共資源與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做出表率。”陳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