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五味的本義是指辛、甘、苦、酸、咸五種口嘗而直接感知的真實滋味。滋味實際上不止此五種,為了能與五行學說相結合,前人將淡味視為甘味的“余味”,而附于甘味;又將澀味視為酸味的“變味”,而附于酸味。因此,一直習稱五味。作為中藥性能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藥物的真實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藥物作用在補、泄、散、斂等方面的特征性,是最早總結的中藥性能,在具體藥物之后標明其味,已是《神農本草經》
各藥記述體例中的必備內容,而且在序例中加以論述,這種做法,一直延續至今。以上各種味中,辛、甘、淡屬陽,苦、酸、澀、咸屬陰。
在性能理論中,藥物的五味除了用以表示其實際滋味以外,主要是用以反映該藥的作用特點。根據前人的論述,目前一般認為:
1.辛能散、能行用辛味表示藥物具有發散、行氣、活血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能發散表邪的解表藥,消散氣滯血瘀的行氣藥和活血化瘀藥,一般都標以辛味些氣味芳香辛辣的藥物,如化濕藥、開竅藥、溫里藥及若干祛風濕藥,其實也具有“行”或“散”的作用特點,一般也標有辛味。
2.甘能補、能緩、能和用甘味表示藥物有補虛、緩急止痛、緩和藥性或調和藥味等方面的作用。所以,補虛藥(包括補氣、補陽、補血、補陰、健脾、生津、潤燥等)和具有緩急止痛,緩和毒烈藥性,并可調和藥味的甘草、蜂蜜等藥,都標以甘味。此外,對于消食和中的麥芽、山楂等藥,也常標以甘味。
3.苦能泄、能燥燥是指燥濕,若干味藥能祛濕邪,治療濕證。結合藥性來看,燥濕作用又有苦溫燥濕和苦寒燥濕(又稱清熱燥濕)之分。所以,止咳平喘藥、止嘔逆藥、攻下藥、清熱藥及燥濕藥,一般標以苦味。泄的含義主要包括:①降泄,使壅逆向上之氣下降而復常。如杏仁、葶藶子能降壅遏上逆的肺氣而止咳平喘;枇杷葉、代赭石能降上逆的胃氣而止嘔吐呃逆。②通泄,能通便瀉下,如大黃。③與寒性相結合,表示清泄,能清除火熱邪氣,如黃連等。
此外,還有“苦能堅”或“苦以堅陰”的說法。其意思是苦寒藥通過清熱作用,消除熱邪,有利于陰液的保存。其與苦寒藥能清泄并無實質上的區別,只是習慣上多用于表示知母、黃柏等藥物治療腎陰虧虛、相火亢旺的作用特點。
4.酸與澀都能收、能澀用酸味或澀味表示藥物有收斂固澀作用。所以,能治療滑脫不禁證候的斂肺、澀腸、止血、固精、斂汗藥,一般標以酸味或澀味。習慣上將滋味為酸的收澀藥多標為酸味,其滋味不酸者,多標澀味;因為澀附于酸,故又經常酸味與澀味并列。
酸味與澀味的作用特點是不盡相同的。有的酸味藥能生津止渴,或與甘味相合而化陰。澀味藥則均無此特點。
5.咸能軟、能下。表示藥物有軟堅散結或瀉下作用。所以,能治療癥瘕、痰核、癭瘤等結塊的牡蠣、鱉甲、昆布等藥,多標以咸味;以上結塊多與瘀血、氣滯、痰凝相關,故軟堅散結藥亦多辛味之品。因為瀉下通便是苦能通泄所表示的作用特點,咸能下的說法與之交叉重復。所以,咸能下的使用分局限,相沿僅指芒硝等少數藥的瀉下特點。
實際上各論中藥物后的咸味,更多用以反映動物藥、海洋藥的滋味特征。
6.淡能滲、能利。表示藥物有滲濕利水作用。雖然利尿藥物甚多,但習慣上只將茯苓、豬苓等部分利水藥標以淡味,而且往往甘味與淡味并列;多數利水藥的藥味并無規律性。
最初,藥物的各種味是用以表示其真實滋味的,通過口嘗可直接感知。隨著用藥知識的積累,逐步發現辛味與發散、甘味與虛、酸味與收澀之間存在很大的相關性,便以藥物滋味來表示這些相關的作用特點,并形成了早期的五味理論。由于藥物品種的增多,藥物功用的拓展,有的藥物具有某種滋味卻并無其相應的作用特點;而另一些藥物具有相同的作用特點,又沒有相應的滋味。如早的五味理論認為辛味藥的作用特點是發散,酸味藥的作用特點是收斂。麻黃雖有較強的發散作用,但其滋味卻無明顯的辛味;山楂的滋味雖有濃烈的酸味,卻不具有收澀的作用特點。因此,便在麻黃的“味”中,增加辛味以反映其能散的功效性質;或保留山楂的味,只用以反映其實際滋味。這樣一來,對于各種藥物五味的確定,便主要存在滋味和作用兩大依據。由于多數藥物的真實滋味和上述味的作用特點是一致的,僅有部分藥物面所標定的味或只表示作用特點,或只表示真實滋味。這是我們學習各論時必須清楚認識到的。
藥物的滋味往往不止一種,其作用特點也是多方面的。在確定某藥的藥味時,一般只列出一至二種主要或較為主要的,并非面面俱到,以免主次難分。如大黃,有瀉下、清熱、活血、止血等多種功效,但以通泄和清泄為主,習慣上只強調其味苦,至于活血、止血等功效的作用特點則從略,不再言其辛、澀之味。
中藥的功效是復雜的,而五味所表示的作用特性則相對較為局限,因而驅蟲、潛陽、止痙、安神、化痰、涌吐、逐水、截瘧及多種外用功效的作用特性,尚不能用五味理論來加以概括和反映。對此,歷來有人試圖擴大五味理論的涵蓋面,以期解決這一問題,結果實際意義不大,反而招致更多的分歧。
在認識藥物的功效以前,如果掌握了該藥五味特點,可以增強臨床用藥的準確性。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主治“咳逆上氣”(即咳嗽喘急)的藥物有20余種,卻并未指明這些藥物以什么樣的作用治療咳逆上。不弄清這些藥物的五味,就是不了解其作用特點,臨床選用藥物只能是襲其用而用,無異于按圖索驥。而認識這些藥的五味之后,就可能用辛散者去治療外邪郁閉引起的咳逆上氣,用甘補者去治療肺虛引起的咳逆上氣,用酸收者去治療肺氣不斂引起的咳逆上氣,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藥的盲目性。隨著藥物功效認識的深入,原來由五味表示的藥物作用特點,可以通過功效直接認識,如上述藥物的宣肺平喘、降逆止咳、補肺、斂肺等。從而使五味理論的指導價值降低。但五味理論在中醫藥學中應用的時間長,涉及的范圍廣,至今在反映藥物特征,概括治法及配伍組方等實踐中,仍有其特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