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2020年6月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2020年15個新一線城市分別是:成都、重慶、杭州、武漢、西安、天津、蘇州、南京、鄭州、長沙、東莞、沈陽、青島、合肥、佛山。
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統計15個新一線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發現,鄭州居民人均收入36661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42887元,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僅高于西安和重慶兩個城市。
5個城市2020年人均收入超過5萬元
數據顯示,15個新一線城市中,有5個城市2020年人均收入超過了5萬元大關,其中有3個城市超過了6萬元大關,分別是蘇州、杭州和南京,這三個城市全部來自長三角,其中蘇州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70996元。
15個新一線城市中,有三個城市的全體居民人均收入低于4萬元大關,鄭州就是其中之一,其他兩個城市分別是西安和重慶。
但2021年1月有數據顯示,鄭州幸福指數在15個新一線城市中排第4位,幸福指數為0.20,比幸福指數最低的天津高了0.07。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怎么計算的?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總收入扣除交納的所得稅、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費以及調查戶的記賬補貼后的收入。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賬補貼)/家庭人口
據國家統計局官方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鄭州居民人均收入36661元高于全國平均數值。
年度平均工資數據什么時候發布?
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和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數據每年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發布,一般于當年5月份發布上一年度平均工資數據。
平均工資詳細數據,如“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貨幣工資指數”“分地區分行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等數據發布在《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和《中國勞動統計年鑒》上。
怎樣全面客觀看待平均工資指標?
首先,平均工資不等于個人工資。平均工資是反映工資總體情況的指標,是由統計部門根據每個單位上報的數據匯總計算得出的平均概念,反映的是從行業、地區等維度分組的總體工資水平。由于各單位所處行業、所在地區和經濟效益的不同,各單位的工資水平有高有低;而在同一個單位內,不同個人受所在崗位的不同,工資也存在差距。因此,不能簡單拿個人工資與總體平均工資進行直接比較。實際上,工資一般呈現正偏態分布,平均值往往偏離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數個體數據低于平均值。
其次,平均工資反映的是稅前工資。公眾對工資收入的感覺往往是依據拿到手的實發工資,但統計部門統計的工資是稅前工資。根據國務院批準發布的《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和國際工資統計的通常做法,工資包括了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公積金以及養老、醫療、失業保險以上是至誠財經網小編整理的“2020年國慶節放假安排,10月國慶節放假通知”的內容,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幫助。基金個人繳納部分。所以,統計部門公布的平均工資比個人實際拿到的工資要高。
全國各省平均工資2018
北京市:9227
天津市:5729
河北省:4511
山西省:3299
內蒙古自治區:4538
遼寧省:4654
吉林省:4930
黑龍江省:4981
上海市:8664
江蘇省:4862
浙江省:5306
安徽省:4294
福建省:4664
江西省:3787
山東省:4880
河南省:4382
湖北省:4486
湖南省:4025
廣東省:4670
廣西壯族自治區:3826
重慶市:6181
四川省:5150
貴州省:4041
云南省:4962
西藏自治區:5550
陜西省:5034
甘肅省:5312
青海省:5290
寧夏回族自治區:526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524
職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為職工上年度工資總額的月平均數。職工工資統計口徑應嚴格按照1990年1月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關于工資總額組成的規定》計算,工資總額由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出差補貼、誤餐補貼、獨生子女補貼除外)、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六個部分組成。職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無法計算的,以全市職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http://m.baoxianzx.com
全國各地統計局都公布了地區2015年的平均工資數據,包括河北、安徽、湖南、湖北、海南、廣西、青海、四川、貴州等。為此快車教育網為大家匯總了相關數據如下,歡迎查看!
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城鎮就業人員2015年平均工資》,其中包括2015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2015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和2015年聯網直報平臺企業不同崗位平均工資情況。
一、2015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62029元
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2029元,與的56360元相比,增加了5669元,同比名義增長10.1%,增速比加快0.6個百分點。其中,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3241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增速加快0.8個百分點。扣除物價因素,2017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8.5%。
分四大區域看,2015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排列是東部、西部、東北和中部,分別為70611元、57319元、51064元和50842元,同比名義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西部11.9%、東部9.9%、東北9.8%和中部8.6%。
分行業門類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金融業114777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2042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89410元,這三個行業年平均工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85倍、1.81倍和1.44倍。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31947元,住宿和餐飲業40806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43528元,這三個行業年平均工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2%、66%和70%。最高與最低行業平均工資之比為3.59,與的3.82相比,差距有所縮小。
從登記注冊類型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類型分別是外商投資企業76302元,股份有限公司72644元,國有單位65296元,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23倍、1.17倍和1.05倍。年平均工資最低的是集體單位46607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5%。
二、2015年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39589元
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39589元,與的36390元相比,增加了3199元,同比名義增長8.8%,增速比回落2.5個百分點。扣除物價因素,2017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實際增長7.2%。
40個城市中,2020年有7個城市人均收入超過了6萬元,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和南京。其中,上海是唯一一個突破7萬元大關的,達72232元。
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就業機會較多,工資水平較高。那我國各大城市收入水平究竟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40個重點城市(包括23個GDP萬億級城市以及其他一二線城市、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等個別重點城市數據暫未發布,在此未納入統計)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后統計發現,目前共有7個城市人均收入超過6萬元,整體來看長三角地區的收入水平最高。
40城市人均收入排行
需要說明的是,包括廣州、武漢、合肥、濟南、沈陽、太原、蘭州、銀川公布的數據,只有城鎮和鄉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數據,沒有全體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數據,第一財經記者根據這些城市2019年的常住人口和城鎮化率,推算出全體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該數據與最終的實際數據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僅供參考。
分四大區域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由高到低依次是東部、西部、中部和東北,分別為43439元、36478元、32773元和32176元,同比名義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9.0%、中部8.2%、西部8.1%和東北5.3%。
分行業門類看,年平均工資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57719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50441元,金融業(主要是各種保險代理、典當行和投資咨詢公司)44898元,這三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6倍、1.27倍和1.13倍。年平均工資最低的三個行業分別是農、林、牧、漁業28869元,住宿和餐飲業31889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34631元,這三個行業的年平均工資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3%、81%和87%。
三、2015年聯網直報平臺企業不同崗位平均工資情況
國家統計局對一套表聯網直報平臺16個行業門類的93萬多家企業法人單位調查顯示,全部一套表平臺被調查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15元,同比名義增長7.3%。其中,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115474元,增長5.2%;專業技術人員70981元,增長7.4%;辦事人員和有關人員50972元,增長7.3%;商業、服務業人員44277元,增長8.9%;生產、運輸設備操作人員及有關人員45346元,增長5.7%。中層及以上管理人員平均工資最高,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2.15倍;商業、服務業人員平均工資最低,是全部就業人員平均水平的83%。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2.61,比去年下降0.09。
分四大區域看,東部地區崗位間平均工資差距最大,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2.81,比去年下降0.02;中部地區崗位工資差距最小,最高與最低之比為2.34,比去年下降0.03。
分行業門類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崗位工資差距最大,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78;建筑業崗位工資差距最小,最高與最低之比為2.16。8個行業崗位工資差距大于全國平均水平,從高到低依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7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3.89,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3.72,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63,房地產業3.20,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3.07,批發和零售業2.82,采礦業2.63;8個行業崗位工資差距小于全國平均水平,從低到高依次是:建筑業2.16,住宿和餐飲業2.25,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30,衛生和社會工作2.30,教育2.31,制造業2.47,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2.56,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2.57。
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外商投資企業崗位工資差距最大,崗位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之比為4.25;其次是港澳臺商投資企業,最高與最低之比為3.37;第三是國有單位,最高與最低之比是2.88。私營單位和其他內資單位崗位工資差距最小,最高與最低之比分別為2.25和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