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
人這輩子,先學會做人,后學會做事。做人,要懂得糊涂,是一種智慧;做事,要懂得清醒,這是一種本事。
人與人之間,很多時候,都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而糊涂一點,不計較那么多,那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會變得和諧一些。
而人在做事情方面,就要認真對待,凡事要講原則,掌握分寸,不能糊涂而犯錯。
三毛的《雨季不再來》中有一句話說,而人之可貴,也在于我們因著時光環境的改變,在生活上得到長進。
人到中年,愿我們處事成熟,懂得為人處世的智慧。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實也是很微妙的,要懂得經營才能維護好,有些人因為沒眼力,不懂得把住自己的嘴,而對別人的事情像個大喇叭一樣揭穿出去,讓別人下不來臺面,就會讓別人討厭你,甚至跟你絕交。
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難得糊涂,有些事情,自己心里清楚就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必說出去,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
懂得給別人面子,就是在給自己留后路,凡事不必太較真,糊涂一點,說話要恰到好處,適當糊涂,適當沉默,才是智慧的表現。
想起三毛《雨季不再來》中講述著一個這樣的故事:
因為三毛想要那種有顏色的糖紙,于是就偷了媽媽五塊錢。然而偷了錢之后,她心里很不安,因為從來沒有做過這個事情,尤其看到媽媽在找錢的時候,三毛更加緊張。
后來,三毛把錢偷偷放回去了,身體瞬間感覺到了輕松。
果不其然,人一旦做了虧心事,就會顯得很心虛。
然而,三毛遇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就是當她把錢放回去之后,父母開始每個月給她一些零花錢,還收到了父親送的禮物,就是有著漂亮糖紙的糖果。
這個時候,三毛才明白,原來父母早已經知道了是她偷偷拿了那五塊錢。只是他們看破了而沒有說破,在保護一個孩子的自尊心,等孩子自己去醒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糊涂做人,是多么重要。
一個家庭中,有時候對于事情糊涂一點,對大家都好,還能讓家庭和睦,而不是為了一點小事就吵吵鬧鬧,懂得閉嘴,小事就能化開。
在跟別人相處的時候,遇到了問題,不要著急說破,適當地給別人一點余地,點到為止,才是語言最高的境界。
人生,在做事情的時候,不要因為別人的蠱惑而動搖,任何時候,保持一份清醒,才能守住底線,不做違背原則和兩性的事情,這樣才守得住自己的人生。
《禮記》有言:“欲不可縱。”
人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顆清醒的心,才不會被誘惑蒙蔽的雙眼。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一點利益而出賣了對自己好的人,這樣的人就是沒有保持清醒,見到利益就動搖了。
《婆婆》中有這樣一幕,德勝家的親戚過來這里幾天,德勝奶奶好生照顧她,每次買菜之前都會問她想吃什么,就給她做。
大姑在德勝奶奶家吃好住好,德勝奶奶還幫她找一個臨時工讓她賺錢。
沒有想到,她居然為了一點蠅頭小利就幫著鄰居去陷害德勝奶奶。
大姑覺得自己做了虧心事之后,就馬上回鄉下。但是臨走之前,德勝奶奶去給了她三千塊錢,因為知道她家還沒有裝上電,日子過得艱難,所以,想要幫助一下她。
當侄子送她去車站的時候,她才良心發現,說自己對不起德勝奶奶,做了糊涂事,叫她原諒自己。
所以,人一旦被利益蒙蔽了雙眼,就會看不起利害,辨不清是非。相反我們睜開雙眼做事的人,就會把持住內心,堅守底線,清醒做事,人生路也會越走越寬。
人,要有一顆清醒的頭腦,不該動的心思永遠不要做,要懂得取舍,才能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
中年以后,學會清醒做事,才能權衡利弊。
人到中年,最好的活法就是糊涂做人,清醒做事。
保持清醒,才能把握住方向,不讓自己迷路,也才減少走彎路。
難得糊涂,給人多一點包容,才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真正的成熟,是對人有所包容,懂得給人留余地,但在做事的時候,又能夠堅定自己的想法,不為邪念所動。
所以,人生,留一半糊涂去待人,留一半清醒給自己,這樣的活法,是最具有智慧的。
陳果老師曾說:“清醒和糊涂并不是矛盾的,你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同時要有一個寬厚的胸懷,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
人既要活得舒心,也要懂得拎得清是非,同時要有一個寬厚的胸懷,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展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