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到營養不良,很多人腦海中總是會先浮現出面黃肌瘦、骨瘦如柴的畫面,很難與肥胖人群劃等號,胖的人吃那么多,肯定是營養過剩了……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近日,全球營養報告表示:胖人的營養不良問題比瘦人更嚴重!
那么,為什么吃那么多反而容易營養不良呢?
1 胖子易營養不良,主因有5個
1 本身營養需求高
胖友因為體形相對較大,和同齡、正常體重的人相比,維持體內器官和組織正常運作所需的營養也會更多。
就好比一輛大貨車,肯定要比家用小汽車需要的燃料更多。
2 營養素比例失調
一般肥胖者的飲食結構通常是精細碳水、脂肪比例比較大,而蛋白質、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此浦皇菭I養失衡,其實更容易肥胖。
這就容易造成整體熱量超標,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缺乏的問題,而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其實是“燃脂原料”,有助于減肥的,一旦缺乏,就會讓人越來越胖。
3 烹飪方式
肥胖人群更傾向于高糖、高油脂的食品,口味也相對更重,比如甜品、快餐、油炸、燒烤等,使得熱量無形中也增加了不少;
同時不太健康的烹飪方式,會加大食材中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的流失,也就使得同樣的食物,但熱量更高,營養更低。
4 代謝異常
飲食結構的不合理,很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衡。
一方面,紊亂的菌群會幫助身體儲存更多脂肪,讓人更胖;另一方面,還會誘發一種叫做“代謝綜合征”的病理狀態,使得吃進去的脂肪更不容易被分解,而且會讓進食后的糖以更多的脂肪儲存在體內。
5 胡亂減肥,加重營養不良
節食是很多肥胖者減肥時邁出的第一步,不正常吃三餐,營養素自然攝入不足,而身體一時跟不上,反而更容易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情況,進而影響各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
另外,還有些減肥者會加大運動量,卻沒有注意補充更多的營養素,當機體能量供不應求時,不僅身體更容易疲憊無力,也可能出現脫發、水腫、低血糖等情況。
2 學會兩招,輕松瘦、營養夠
1 改變膳食模式,講究“一多一少”
“一多一少”,即多吃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少吃能量密度高的食物。
所謂的營養素密度高,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熱量的基礎上,其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元素的濃度相對較高,甚至有低能量、高營養的特點。
像各種深色蔬菜、水果、菌菇等;糙米、燕麥、紅豆等全谷物雜糧;牛奶、瘦肉、雞蛋等都屬于營養素密度較高的食物,生活中都可以常吃。
而所謂能量密度高的食物,簡單的講就是那些“小個頭熱量高”的吃食。像炸雞、燒烤、餅干、蛋糕、薯條、油條、糖果等,生活中則要少吃。
2 補充幫助“燃脂”的營養素
營養師表示,如果說“少吃多動”是減肥成功的途徑,那合理地增加營養素的攝入,則是加速瘦身時程與效果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減肥期間尤其要注重以下營養素的補充,有助燃燒脂肪,讓減重更為輕松:
①B族維生素
在脂肪分解的過程當中,B族維生素可是重要的催化劑——維生素B1有助于體內葡萄糖被利用轉換成熱量,減少脂肪的生成;維生素B2則可幫助脂肪燃燒;維生素B12則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提高脂肪、醣類、蛋白質的代謝利用率……
粗糧雜糧是B族維生素最大的藏身之地,所以減肥餐中粗雜糧的比例最好占到整體主食的三分之一;而瘦肉、海產品和一些綠色蔬菜中也會有一些B族維生素。
②維生素C
美國研究指出,血液中的維生素C含量的多少,與燃燒脂肪的能力有直接關系,體內維C含量越高,脂肪堆積就越少。而且維生素C也能促進膠原蛋白形成,適度食用含有維生素C的蔬果,在減肥時,肌膚不易失去彈性與光澤,瘦身后肌膚不干澀、黯沉。
③鈣
動物實驗發現,缺鈣的時候,產熱能力下降,體溫降低,能量消耗減少,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卻會升高,也就是說,缺鈣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脂肪的產生。
牛奶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綠葉蔬菜等都是很好的鈣質來源。一般來說,成年人一天的鈣攝入量為800毫克,而一杯奶、一斤菜、二兩豆腐即可。
④水溶性膳食纖維
一方面,水溶性膳食纖維能在腸道中包裹碳水化合物、膽固醇和各類脂肪物質,避免腸道對這類物質過分地吸收,從而抑制了脂肪在體內堆積;另一方面,可以延緩餐后血糖的上升,防止過多的糖分轉化成脂肪。
像豆類、胡蘿卜、秋葵、魔芋、海帶、蘋果等含量較多,可以適當多吃。
⑤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能減少饑餓感并抑制食欲;還能激活棕色脂肪組織,增加能量消耗;并提高瘦素水平,而瘦素在進入血液循環后,會參與糖、脂肪及能量代謝的調節。
像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等深海魚可以每周吃一次;另外可以選擇用橄欖油、山茶油等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