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會說話是多么重要,讓我們向古人學說話的智慧。
荀子說:“與人善言,暖若錦帛;與人惡言,深于矛戢。”意思是對人說出于善意的話,讓人覺得比布帛更溫暖,而傷人的話,則比用矛戟傷人還要深。 當一個人有了過失或是處于困境的時候,一句善意的話語,會使人倍覺溫暖;而一句諷刺、挖苦、打擊的話,哪怕是出于無心,也是對自尊心、自信心的摧毀和傷害,會使人羞愧和痛苦。 與人和和氣氣,為人著想的交流,就像穿在身上的衣服一樣貼心暖和;用惡毒諷刺的態度與人談話,就像矛與劍一樣對著他人。
《增廣賢文》中說: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意思是:一句同情理解的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于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心,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寒冷。這句話意在比喻和勸誡人們,為人處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啟迪我們要注重人際溝通,善于運用語言的力量,溫暖人心,凝聚力量。
《史記·留侯世家》中說:“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聽樊噲言!”意思是直率忠誠的話聽起來不愉快,但對行動有利;效用好的藥吃起來雖苦,卻對治病有好處。
《名賢集》中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衣服破時賓客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酒逢知己千杯少”是指意見相合千杯嫌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是指意見不投,半句嫌多。“衣服破時賓客少'的意思是說自己潦倒時,愿意來往的朋友自然就少了;'識人多處是非多'指的是認識的朋友多了,才發現身邊的是非也多了。
《增廣賢文》中有句警世名言:“貴人語少,貧子話多。快里須斟酌,耽誤莫遲春。”告誡我們要懂得沉默是金、靜守己心的道理,處理事情要恰到好處。發展速度過快,則需要反復考慮是否需要有修改和取舍的必要。若真的延誤了最佳時機,那就必須要在還有希望可以轉機的時間之內將事情處理好。否則就真的沒有機會了。
《論語》顏淵篇記載: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意思是子貢問與朋友的相處之道。孔子說:“忠心地勸告他并好好地開導他,如果不聽從也就罷了,不要自取侮辱。”在這里孔子談的是交友之道:朋友有過失時,要忠言直告又要恰當地引導,不宜強加于人。即使是忠言善語,不被朋友接受,也不要去強加于人,否則自討沒趣。這種交友處世之道,至今仍然有用。
《論語》里仁篇記載:
子游曰:“事君數(shuò),斯辱矣;朋友數(shuò),斯疏矣。”意思是子游說:“進諫君主過于頻繁,就會遭受侮辱;勸告朋友過于頻繁,反而會被疏遠。”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保持恰當的人際距離。像兩只刺猬一樣,雙方離得遠了,就想互相靠近找份依靠和溫暖;而離得近了,又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對方。無論是離得過遠還是過近,都不是最完美的選擇,除非你能找到那個最合適的距離。作為一個智者,子游敏銳地觀察到這個現象,提出了“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觀點。
《論語·顏淵》中記載: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認為,應該給某人說的話,卻沒有給他說,就是對不起這個人,是失人;而不該給某人說的話,卻給他說了,這是看錯了聽話對象,是失言。聰明的人不錯過人才,也不說錯話。不論是失人還是失言,都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沒有看清說話的對象。
在現代社會中,說話已經成為一種藝術,不僅要看場合、看時機,也要看對象。上面所闡述的固然是對上級說話的藝術,在日常生活中和普通人的交談,即便是很親近的朋友也要注意這一點。比如你有兩個朋友,一個性格開朗,胸襟開闊,一個小肚雞腸,好斤斤計較。他們兩個在同一件事上都做得不對,你作為朋友,按理說是有責任糾正他們的行為的,但是具體到每個人的身上,情況并不一樣。對第一個人而言,你可以直言不諱地告訴他錯在哪里,該怎么做,他心里不會產生不快,還會很感激你,你這就是不失人。對第二個人你就不能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因為他很可能會因為你的一句話而生氣,這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失言。
在社會中生存,與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親戚、同事、朋友等各種各樣的人交往、打交道,每個人的性格、好惡、認知、生活環境等都不一樣,一定要認清與你交往的對象,和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多說善意的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人說鬼話人會聽不懂,見鬼說人話,鬼也聽不懂,而且要注意人與人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否則,不僅會失人,還會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