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殷璠聲律說釋疑
           中圖分類號:I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579(2006)01-0023-05      殷璠《河岳英靈集》①,其序及其集論,有不少地方論及聲律。《河岳英靈集敘》說:“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矣。”[1] (P107)《河岳英靈集·集論》論編選原則,說:“言氣骨則建安為儔,論宮商則太康不逮。”[1] (P108)《河岳英靈集》評劉眘虛:“頃東南高唱者數人,然聲律宛態,無出其右。”[1] (P133)但是殷璠論聲律有很多費解之處。殷璠是盛唐有代表性的詩論家,他的聲律說,反映的是盛唐人的思想。對殷璠聲律說,釋其疑惑之點,解其費解之處,對于準確把握殷璠乃至盛唐人的聲律和文學思想,就很有必要了。      殷璠論聲律的疑惑費解之點有好幾處。      殷璠明確反對齊梁聲律說。《河岳英靈集·集論》追溯歷代聲律,說:“齊梁陳隋,下品寔繁,專爭拘忌,彌損厥道。夫能文者,匪謂四聲盡要流美,八病咸須避之。”[1] (P108)他是明確反對四聲八病的。他又說:“沈生雖怪曹王'曾無先覺’,隱侯去之更遠。”[1] (P108)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認為聲律是他的發明,不但自騷人以來,此秘未睹,而且漢魏時的張衡、蔡邕、曹植、王粲等人“曾無先覺”。殷璠則反其說而言之,認為恰恰是沈約本人“去之更遠”,更為遠離了聲律之道。這都看出殷璠對齊梁聲律說的態度。殷璠認為,近體詩律也未必需要嚴格遵守。收入《河岳英靈集》的作品,大量的是古體或者歌行體。這些古體詩和歌行,并不合近體詩律。《河岳英靈集敘》說:“至如曹劉詩,多直語,少切對,或五言并側,或十字俱平,而逸價終存。”[1] (P107)五言并側,十字俱平,既未避齊梁聲病說,也不合近體詩律,而殷璠卻認為它“逸價終存”。他說四聲八病未必要避忌,然后說:“縱不拈二,未為深缺。”[1] (P108)這里所謂“拈二”,就是元兢所說的“雙換頭”,是說每一聯頭二字平仄相對,而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的平仄互粘。這事實上已將齊梁聲律的平頭說發展為近體詩律的粘對說。不拈二,也違背了近體詩律的原則。      既反對齊梁聲律,又認為不需嚴格遵守近體詩律,那么,為什么又說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呢?      劉眘虛的例子也頗為費解。現存《河岳英靈集》選詩人24家,以“聲律宛態”給予高度評價,劉昚虛是唯一的一個。但奇怪的是,《河岳英靈集》選入劉昚虛詩共11首[1] (P133-139),雖其中也有一些律句,卻沒有一首完全合于近體詩律。② 大量的是三平聲、四平聲,乃至五平聲,或四仄聲、五仄聲③。至于其他的二、四同聲,則更為普遍。所選劉昚虛的詩句,普遍而嚴重地違背了近體詩律,為什么卻說聲律宛態,無出其右呢?      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分析殷璠聲律說的具體內容。      殷璠對聲律的態度,他的聲律說的具體內容是復雜的。      一方面,殷璠確實反對齊梁聲律,認為不必嚴格遵守近體詩律,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是不講聲律,相反,從他的論述來看,他還很重視聲律。《河岳英靈集·集論》說:“昔伶倫造律,蓋為文章之本也。是以氣因律而生,節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豫于詞場,不可不知音律焉。”[1] (P108)以聲律為文章之本,就是說,對文章來說,聲律是不可或缺的。他又說:“孔圣刪詩,非代議所及。自漢、魏至于晉、宋,高唱者十有余人;然觀其樂府,猶時有小失。”[1] (P108)歷代在聲律上都時有小失,即使只有小失,也受到他的批評,這說明他是看重聲律的。      他事實上接受了近體詩律。《河岳英靈集》所選詩作,確實大量是不合律的古體或者歌行體,但也有不少近體律詩。有的詩人,近體律詩占的比例還比較大。比如,選綦毋潛6首中有4首,祖詠6首中有3首,孟浩然6首中有4首,崔國輔13首中有6首,王灣8首中有5首。這些近體律詩,絕大部分完全合律,少數的有一處二處平仄不合,或未講粘法。不是近體律詩的詩作中,也有一些多有律句律聯,而且既講對,又講粘。從詩體來說,比較多的是五言律詩,還有七絕、五絕、五言排律。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七言律詩。據殷璠自述,《河岳英靈集》的編纂“終癸巳”[1] (P107),也就是終于天寶十二載(753)。這時七言律詩還沒有發展成熟,出現數量不多。這時七言律詩的重要作家是杜甫,《河岳英靈集》沒有收錄杜甫的作品,而杜甫那些名世的七言律詩,主要作于這之后,有人作過統計,天寶十三載之前,杜甫七律還只有5首[3] (P34)。而《河岳英靈集》卻選入不少七言律詩。崔顥《黃鶴樓》除第二聯不合律,崔顥《雁門胡人歌》除第一句第六字,第二句第二字,第五句末字平仄不合,其余均合七律。④ 而高適《九日酬顧少府》則完全合律。⑤ 還有一些長篇七言詩,就詩體來說,是七言歌行,或說七言古詩,但其中多有律聯。比如,李頎《送陳章甫》九聯中五個律聯,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語弄寄房給事》14聯中6個律聯[1] (P150-151),高適《燕歌行》14聯中9個律聯[1] (P156)。這已很接近七言排律。如李頎《送康洽入京進樂府歌》[1] (P150),除第一第二句,其余的除個別字外,均合詩律,直接可稱之為七言排律也未嘗不可。所以,說殷璠實際上接受了近體詩律,是有事實根據的。這一點,從殷璠所編的《丹陽集》也可以看出。殷璠編《丹陽集》,全書今已佚,《吟窗雜錄》存有殘文。據陳尚君著《殷璠〈丹陽集〉輯考》,確收入《丹陽集》的詩,共20首又26句,20首中,五律8首,七律1首,五絕3首[2] (P240),近體律詩也占相當比例。這或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殷璠的思想。講到這里,應該回過頭來看殷璠那句話。他說:“縱不拈二,未為深缺。”[1] (P108)他只是說未為“深缺”,它的另一層意思就是只是小缺,反過來說,則是猶有小缺。既不必像齊梁以來詩人一樣對聲律“專事拘忌”[1] (P108),又接受近體詩律,認為不守詩律,雖未為深缺,卻猶有小缺。這樣來理解殷璠,是不是更為完整一些呢?接受近體詩律,且有詩體類型眾多,可以說,后來近體律詩的主要類型基本都有。是不是正在這個意義上,殷璠說聲律“始備”呢?      在聲律上,殷璠可能還有他自己的標準,有他自己的一些思想。      《河岳英靈集·集論》說:“即'羅衣何飄飄,長裾隨風還’,雅調仍在,況其他句乎?故詞有剛柔,調有高下;但令詞與調合,首末相稱,中間不敗,便是知音。”又說:“璠今所集,頗異諸家,既閑新聲,復曉古體。”[1] (P108)這里提出幾點:一是雅調;二是既閑新聲,復曉古體;三是詞與調合。這三點或者集中反映了殷璠的聲律標準和思想。      雅調應該是最基本的標準。《河岳英靈集敘》說建安曹植劉楨之詩,“或五言并側,或十字俱平,而逸價終存”[1] (P107),《集論》說的“羅衣何飄飄,長裾隨風還”二句,就是十字俱平。這樣的詩,逸價終存,雅調仍在。可見,對聲律來說,雅調是第一位的。所謂雅調,可能指聲調之雅,但更可能指格調之雅,指思想格調感情格調之雅。在具體創作中,離開思想內容感情格調,就單純的聲調而言,是無所謂雅俗之分的。《河岳英靈集敘》提出雅體、野體、鄙體、俗體,這里說的雅、野、鄙、俗,就是指詩的整體風貌。所謂雅調,也就是雅體,而所謂雅體,是從廣義上來說的。氣揚采飛,淡遠細婉,興寄托情,興象玲瓏,神來氣來情來,都是雅。只要有雅調,不論怎樣的聲律形式,都是被容許的。這完全是依詩的雅調興象而隨任自然的聲律。這或者就是殷璠的一個思想。      既閑新聲,復曉古體,是又一個思想。所謂新聲,顯然指近體詩律。近體詩律是從齊梁聲律發展而來的。所謂閑,是嫻(閑)熟。既閑新聲,既表明了殷璠對近體詩律的態度,也可能還說明他熟習齊梁聲律。所謂古體,可能從內容上講,從詩的整體風貌上講。從這方面講,所謂古體,應該就是指有風骨。所謂復曉古體,也就是下文所說的“言氣骨則建安為儔”[1] (P108)。但既與新聲相對,所謂古體也還可能是從聲律上來講,兼指聲律之古體。而不論從內容上講還是從聲律上講,這古體都當以建安文學為中心。從聲律上講,所謂古體當指建安文學體現出來的聲律特點。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如曹植、劉楨等人雖五字并側,十字俱平,而“逸價終存”“雅調仍在”的聲律特點。當然,也可能泛指齊梁體之前的古代聲律。這就很讓人想起杜甫《戲為六絕句》所說的:“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5] (P900)所謂“既閑新聲,復曉古體”,可能就表明在聲律上兼容并包的態度。《河岳英靈集》選詩,既有大量古體,也有不少近體,或許正可以作為聲律上這種兼收并蓄態度的生動印證。      還有一點重要的,是詞與調合。什么是詞與調合?殷璠也沒有具體說明,我們可以結合殷璠的其他論述和選詩評詩作些推測。它可能是前面說的,詩要有雅調。不論新聲古體,都在格調高雅,都要與詩的高雅的感情格調思想格調相合。但它還可能有別的意思。      所謂詞與調合,可能還指聲律要隨詩的內容格調而變化。我們可以看劉昚虛的詩。前面我們說過,《河岳英靈集》中,以“聲律宛態”給予高度評價,劉昚虛是唯一的一個。細細分析一下,《河岳英靈集》所選劉昚虛的詩,它的聲律變化和詩的內容格調變化總有些關系。連用平聲的,詩的感情格調往往比較平和舒緩,或者境界比較平遠。比如《潯陽陶氏別業》[1] (P135-136),詩有三個三平聲句,一個四平聲句,一個五平聲句,而詩寫陶家歸隱江邊,而霽云明嶺,秋水澄天,物象清曠,野情綿聯,而最后興發歸耕東田之愿,總的格調比較閑適,比較平和。《登廬山峰頂寺》[1] (P136)寫登廬山峰頂寺而見秋氣高清,林端江明,山門幽聲,而照有無之界,識真機之靜;《尋東溪還湖中作》[1] (P136)寫日暮清溪,云峰幽興,湖水遠心,舟中鳴琴,都寫得悠閑自得,心靜意平,而前詩有二個三平聲,一個四平聲,一個五平聲,而后詩有一個三平聲,二個四平聲。而連用仄聲的,則感情格調往往起伏較大,欹側不平。比如《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東海》[1] (P133-134),滄溟萬里而友人唯一孤舟歸于東海,于是曠望絕國之所,微茫天海之際,心生愁思,起伏不平。這時用了一個五仄聲的句子。殷璠是不是認為,聲律節奏應該和感情節奏相合呢?如果這樣認為還有些道理,那么,劉昚虛的詩明顯普遍地不合詩律,殷璠卻稱他“聲律宛態,無出其右”,前面提出的這一疑問也許就不那么費解了。      殷璠所謂詞與調合,可能還說要根據其他具體情況處理聲律問題。劉昚虛仍然是一個例證。基本的原則還是要平仄和諧,節奏分明,但常常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他有一些五言詩,上句二、四同為平聲或仄聲,而下句二、四則改用仄聲或平聲,以和上句相對。《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東海》“有時近仙境,不定若夢游”[1] (P133),《寄閻防》“晚心復南望,山遠情獨親”[1] (P134),《莫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孤舟兼微月,獨夜仍越鄉”[1] (P135),《尋東溪還湖中作》“昔游有初跡,此路還獨尋”,“幽興方在往,歸懷復為今”[1] (P136),都是例子。有時,則是五言第四字平仄不合,而在第三字改用仄聲或平聲以求諧調。前面這些二、四同聲的句子多數也同時可以看到這一點,另外,《送韓平兼寄郭微》“近家見門柳”[1] (P134),《寄閻防》“深林度空夜”[1] (P134),《越中問海客》“自云發南海”[1] (P136),《江南曲》“湖上風日長”[1] (P137),也都是例子。殷璠說劉昚虛“聲律宛態”,是不是也指這種情況呢?類似的例子,其他詩人也有。常建《閑齋臥疾行藥至山館稍次湖亭作》“旬時結陰霖,檐外初白日。齋沐清病容,心魂畏虛室。閑梅照前戶,明鏡悲舊質”[1] (P117);王灣《晚夏馬升卿池亭即事寄京都一二知己》“竹繞清渭湄,泉流白渠口”,“林靜秋色多,潭深月光厚”[1] (P195);王灣《奉使登終南山》“數朝至林嶺,百仞登嵬岌”,“虛洞策杖鳴,低云拂衣濕。倚巖見廬舍,入戶欣拜揖”,“境絕人不行,潭深鳥空立”[1] (P195),都是上句二、四同為平聲或仄聲,而下句二、四則改用仄聲或平聲,以和上句相對。至于五言第四字平仄不合,則在第三字改用仄聲或平聲以求諧調,例子就更多了。前面引的例子基本都屬這種情況。此外綦毋潛《若耶溪逢孔九》“相逢此溪曲”,“人言上皇代”[1] (P171),祖詠《古意二首》其二“碧羅象天閣”,“年深玉顏老”,“生前妒歌舞”[1] (P197),還有孟浩然《歸故園作》“北闕休上書”[1] (P174),李頎《東郊寄萬楚》“偃息青瑣闈”[1] (P148),李頎《送盧逸人》“青溪入云木”[1] (P152),薛據《題丹陽陶司馬廳壁》“唯余好文客”[1] (P167),王灣《哭補闕亡友綦毋學士》“登山一臨哭”[1] (P194),都是例子。這些詩句,只要三、四字平仄互換,就合于詩律。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聲律問題,是否就是殷璠所謂詞與調合的的一層意思呢?      反對齊梁聲病,而接受近體詩律,同時主張聲律要隨詩的內容格調而變化,在講求節奏,和諧變化的大的原則之下,根據其他具體情況靈活處理聲律問題。聲律要有內在的雅調,在詩的雅調興象基礎上,講求因任自然的聲律。根據《河岳英靈集》所提供的線索,或者可以這樣描述殷璠關于聲律的基本思想。      前面提出的那些似乎費解的問題,也就可以解釋了。殷璠既反對齊梁聲病,又認為不需嚴格遵守近體詩律,何以又開元十五年后聲律風骨始備,論宮商則太康不逮,就因為他對聲律的態度比較復雜,論聲律有他的標準。劉昚虛的詩沒有一首完全合律,卻高度評價其“聲律宛態”,也可能因為他的詩能做到詞與調合,詩的聲律既能隨詩的內容格調而變化,又能靈活處理各種情況。      這或者從一個角度反映了盛唐時期的聲律思想。一方面嚴密而節奏和諧的近體詩律已經成熟并仍在發展,杜甫后來就發展了七律和排律。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受格律的束縛,不論是齊梁四聲八病說還是近體詩律。感情的抒發,凜然的風骨與峻發的氣勢,興象玲瓏的詩境的創造,對他們來說仍是第一位的。因此他們在聲律上仍然追求自然。因任自然的藝術追求,在聲律上也表現出來。也正因為此,所以盛唐時代不僅詩體大盛,詩美的境界大盛,而且聲律形式也是既日臻成熟又豐富多彩。一方面,詩體類型眾多,后來近體律詩的主要類型基本都有,另一方面,古體也注入新鮮血液而得以大盛,既雅調仍在,詩的聲律又能隨內容而變化,而且出現各種靈活的平仄形式。如殷璠所說的,既閑新聲,復曉古體,而且詞與調合。是不是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殷璠說開元十五年后,盛唐時代“聲律風骨始備”呢?      注釋:      ①本文所用殷璠《河岳英靈集》,據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河岳英靈集敘》及《集論》的個別異文,據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      ②《寄江滔求孟六遺文》:“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親。偏知漢水廣,應與孟家鄰。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相如有遺草,為一問家人。”是其中最為合律的,即使這一首,它的第七句“相如有遺草”第四字仍然是當仄而用平。      ③如《海上詩送薛文學歸東海》“此路勞夷猶”為三平聲,“送君東悠悠”,“永懷空滄洲”為四平聲,“曠望絕國所”為五仄聲;《送東林廉上人還廬山》“豈復無清機”為三平聲;《寄閻防》“深路入古寺”為四仄聲;《莫秋揚子江寄孟浩然》“天海空青蒼”為三平聲;《潯陽陶氏別業》“秋水澄寒天”,“明宰非徒然”為三平聲,“野情何綿聯”,“蕭蕭丘中賞”為四平聲,“歸耕東山田”為五平聲;《登廬山峰頂寺》“秋氣何高清”,“振錫聞幽聲”為三平聲,“林端西江明”為五平聲,“徒知真機靜”為四平聲;《尋東溪還湖中作》“日莫清溪深”為三平聲,“云峰勞前意”,“坐鳴舟中琴”為四平聲;《江南曲》“玉手欲有贈”為五仄聲,“裴徊雙明珰”為五平聲。      ④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1] (P165)崔顥《雁門胡人歌》:“高山代郡東接燕,雁門胡人家近邊。解放胡鷹逐塞鳥,能將代馬獵秋田。山頭野火寒多燒,霧里孤峰濕作煙。聞道遼西無斗戰,時時醉向酒家眠。”[1] (P165)      ⑤高適《九日酬顧少府》:“檐前白日應可惜,籬下黃花為誰有。客子迎霜未授衣,主人得錢始沽酒。蘇秦憔悴時多厭,蔡澤棲遲世看丑。縱使登高只斷腸,不如獨坐空搔首。”[1] (P15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唐詩中的平仄有什么規律?
傳統詩詞理論學習
近體詩的押韻
近體詩詞講座
第二章聲律美 作者:蔡寶瑤
律詩絕句平仄位置的簡易記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安庆市| 涿鹿县| 平阴县| 莲花县| 乌苏市| 寿阳县| 卓尼县| 鹤山市| 兴安盟| 义马市| 加查县| 苏尼特右旗| 东丰县| 威宁| 文成县| 太白县| 永和县| 宝丰县| 自贡市| 岚皋县| 高平市| 德安县| 肥东县| 廉江市| 舞钢市| 乐平市| 海南省| 湄潭县| 从江县| 北碚区| 黔江区| 西峡县| 三台县| 宜阳县| 宜兴市| 枝江市| 当阳市| 张家港市| 东兴市| 绥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