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寶琴
摘 要:杜甫一生憂國憂民,渴望國家統一,進而期盼有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家的出現。他在詩中多次對諸葛亮進行贊詠,本文以《蜀相》為例,分析其追思緬懷之情。
關鍵詞:杜甫 《蜀相》 沉郁頓挫
作者簡介:程寶琴,女,(1986-)山東沂南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院古代文學專業,研究方向:古代文論
[ 中圖分類號]:I20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2-2139(2011)-04-0005-01
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憂國憂民,他一心“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希望進入仕途,輔助君主,靖世安民。然而安史之亂的動蕩卻使他難以施展這一偉大抱負,最終“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闊”。面對支離破碎的國家,他渴望統一﹑安定,這種渴望進而化成對諸葛亮這樣的軍事天才的祈盼。他在詩中多次對諸葛亮進行詠嘆,有著深厚的蜀相情結。
杜甫一生極盡坎坷,他在入蜀前就有詩提到:“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遣興五首》其一)嵇康之死令人同情,孔明得遇劉備則令人稱羨。在此杜甫寄寓了自己的不得志。
一﹑寫作背景
公元759 年底,杜甫逃出被叛軍包圍的長安,歷盡艱辛來到成都。次年春,他專程游覽了成都武侯祠,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蜀相》一詩。
這是杜甫第一首通篇以歌詠諸葛亮為主題之詩。“蜀相”,即諸葛亮。劉備在蜀即帝位,冊諸葛亮為丞相,故稱。題做“蜀相”,就把祠堂和祠堂奉祀的人物自然綰合,用不著再做過渡語[1]。浦起龍亦云:“因謁廟而感武侯,故題上云《蜀相》。”題名為《蜀相》,又于起始即言“丞相”,可見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慕。首句問“丞相祠堂何處尋?”更可以看出杜甫對諸葛亮之傾慕非出于一時,而是仰慕已久了,因此他一來成都便專程拜謁。
二﹑詩句分析
“錦官城外柏森森。”成都以產錦著名,古時朝廷專門派一官員主管織錦,稱為錦官。其城的西南部為古代主管織錦官員所居住,故后來稱成都為“錦官城”。《華陽國志·蜀志》:“蜀郡西城,故錦官城也。錦江,織錦濯其中則鮮明,他江則不好,故命曰‘錦里’”。又如郭知達注:成都府城亦呼為錦官城,以江山明麗錯雜如錦也。一般取前一種說法者多。
“柏森森”來自潘岳《懷舊賦》:“柏森森以攢直”。《儒林公議》:“成都劉備廟側有諸葛武侯祠,祠前有大柏,系孔明手植,圍數丈,唐相段文昌有詩刻存焉。”“森森”,樹木高大茂密貌,這三字既勾畫了從遠處眺望所見祠堂的風貌,又寫出了祠堂歷史的悠久,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追思緬懷的情意。在這里不得不提一下《古柏行》,此詩詠夔州諸葛孔明廟前古柏,兼及成都武侯祠古柏。通篇賦比兼用,在字面上句句描述古柏之高大、堅貞和材堪重用,而實際上卻處處寫人,以物喻人,乃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詠物詩。寫古柏“材大難用”,意指孔明才大而不盡其用,并抒發自己大志未遂、棄不見用的無奈。誠如楊倫所云:“‘大廈’以后,寄托遙深,極沉郁頓挫之致”。可見杜甫寫柏是有其深刻寓旨的。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黃鸝,即黃鶯,又名倉庚﹑黃鳥。《詩·鄴風·凱風》:“睍睆黃鳥,載其好音。”“空”與“自”兩字句法起于何遜《行經孫氏陵》:“山鶯空曙響,隴月自秋暉。”該句即化用其意。映階碧草春色和隔葉黃鸝好音,原本十分美好,加上這二字便呈現出無限寂寥之感。仇占鰲注云:“空”字,“自”字,不勝寂落之感。金圣嘆亦言:碧草春色,黃鸝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極。由此可見,杜甫作詩確實講究“無一字無來處”。春色雖好,但蜀相已作古,往事亦成空,感物懷人之情躍然紙上。以上四句是對祠堂景物的描繪,接下來的四句轉入論事。“三顧頻煩天下計”引用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頻煩”有的版本寫作“頻繁”。[2] 但我認為“頻”即次數多,“繁”意為“繁多”。不如“煩”,屢次煩勞,更顯劉備求賢若渴及諸葛孔明之殫精竭慮。“天下計”說明劉備并非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天下蒼生造訪孔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因此,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為劉備規劃了“天下計”:占據荊州、益州,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進攻曹操,統一天下。
“兩朝開濟老臣心。”“兩朝開濟”者,即指先主時的開創大業和后主時的扶濟危時。杜甫先前曾在唐玄宗手下為官,后又在唐肅宗手下為官,也算是官任兩朝。雖然二人官位相差甚遠,但詩人平生心跡頗與武侯相同。
“老臣心”者,楊倫注:言以先主之彈丸而能立國,以后主之昏庸而能嗣位,皆武侯一片苦心也。一解:指諸葛亮一生盡忠蜀國,不遺余力的精神。《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病篤,謂亮曰:‘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亮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3]蓋當時安史之亂未平,杜甫希望能有這樣的人物出來輔佐肅宗,平定叛亂,恢復國家。殊不知,唐朝的盛世已一去不復返了。末句筆鋒一轉:“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盡管諸葛亮英明干練,然為國事奔忙終至不支,最終病死五丈原。人生自古誰無死,然事業未竟,身先亡去,真乃千古憾事,令人心酸,不禁“淚滿襟”。尾聯這兩句抒寫憑吊之感,反映了作者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仰和痛惜之情[4]。故俞犀月云:“真正痛快激昂,八句詩便抵一篇絕大文字。”讀來實令人有不勝欷歔之感!
這首七律前四句寫景,后四句論事,感情貫注,誠摯悲壯,與詩人沉郁頓挫詩風相符,所以說,《蜀相》是憑吊武侯的詩歌作品中的佳作。
此外杜詩中《詠懷古跡》其五、《古柏行》、《八陣圖》、《武侯廟》、《諸葛廟》也是歌詠諸葛亮的詩作。
杜甫是個多產的詩人,但寫下如此多首歌詠諸葛武侯之詩,確實可以令讀者探尋到不少杜甫個人的心志。所謂“英雄惜英雄”,從杜甫屢用三國典故,屢稱先主、武侯之相契,更可以使人感受到杜甫心中真正的向往。“魚水君臣”這恐怕不僅是杜甫個人的向往,可能也是古來多少知識分子的共同的理想吧!參考文獻:
[1] 劉開揚,杜甫詩集導讀,四川: 巴蜀書社,1988,175
[2] 楊福泉, 閱甫室叢稿,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68
[3] 陳壽,三國志,北京: 中華書局, 20000,729
[4] 季羨林,經典詩詞重讀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