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鄭超/文 鄭州市文物局供圖
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雙槐樹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當天,“河南發現5000多年前河洛古國”一舉登上熱搜,“河洛古國”這一說法便產生了破圈傳播之勢,成為考古界內外熱議話題,引發越來越多人的好奇和關注。
5月10日,鄭州圖書館邀請專家再度解讀該遺址,河南商報記者專訪相關專家,為你解讀更多關于河洛古國的有趣發現。
“北斗九星”的發現是否太玄乎?它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炸
為何命名為“河洛古國”?這要從雙槐樹遺址的地理位置說起。
雙槐樹遺址位于黃河南岸高臺地上,遺址面積達117萬平方米,伊洛匯流后在這里匯入黃河,結合《易經》中“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的記載,“河洛古國”之稱便呼之欲出。
雙槐樹遺址全景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直言這里是“風水寶地”:“這是杜甫故居所在地,周邊也發現了青臺、汪溝和洛陽的蘇羊、土門等多個遺址,說明‘風水’好,其實可以把這個詞拆開看,講究‘風’和‘水’,就是看重氣候和環境,說明了選址的精心之處。”
三次擔任雙槐樹遺址發掘領隊的顧萬發,最津津樂道的,便是在雙槐樹遺址的中心居址區內,有一處用陶罐模擬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遺跡。
有人質疑,5000多年前的古人就知道北斗九星,是不是有些太玄乎?
的確,孤證難立,但無獨有偶,此前在青臺遺址,他也發現過一處類似遺跡。青臺遺址位于河南滎陽,與河洛古國屬于時代近似的文化遺存。這樣看來,兩次相似的發現絕非偶然。
“北斗九星代表著天的中間,將北斗九星用陶罐對應到地上,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達自己是呼應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不過,顧萬發說,其中有一顆如今已經看不到的星,專家推測可能是景星,即超新星。
雙槐樹遺址的部分北斗九星遺跡
《河圖》記載:“黃帝治,景星見于北斗也。”也就是說,在北斗附近出現景星的時候,是黃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時代。顧萬發推測,這顆景星亮度低,人眼看不到,但如果發生爆炸,便可能被古人觀測到,于是歷代口耳相傳下來,這九個陶罐,有可能記錄了一次超新星爆炸的過程。
沒有出土文字資料,能否稱得上“文明”?
作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負責人,王巍用“眾里尋他千百度”形容雙槐樹遺址的發現,并稱其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然而,對于這一評價,有許多網友提出疑問:沒有出土文字資料,能否稱得上“文明”?
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明確文明的標準。什么是文明?王巍介紹,最早,考古界將“文字、青銅器、冶金術”確定為文明三要素。
如果不脫離這三要素,那只能到商代晚期的安陽殷墟才算文明。但是,放眼世界,符合這三要素的文明并不是很多,王巍舉例說:“比如瑪雅文明,比我們晚得多,但它并沒有冶金術;再比如印度文明,所謂的文字只是記賬的符號,并不是真正意義上溝通、記錄社會生活的文字。”
因此,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參照其他文明,提出了我們關于文明的標準。
大致上來說,文明要符合這幾個標準,首先要有農業生產發展,人口隨之增加,在農業發展基礎上,有了手工業發展,開始出現高技術含量的器物,社會出現明顯的分化,出現人口的集中,出現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都邑。
那么,所謂大的都邑,在考古上怎么證明?
融合北斗九星的建筑基礎
一定要有大的遺址,一定要有高等級居住區,所謂宮殿,且高等級的墓葬,而且隨葬品豐富,出現了相關禮制,戰爭成為常態化,出現掌握軍事權力和祭祀權力的權貴階層,應該有一個比較穩定的政體。
“有人說八千多年前的文明,這個說法是不準確的,可以有精神方面的進步,比如八千多年前可以有骨笛,但和文明還聯系不上。”王巍補充解釋說。
不過,截至目前,雙槐樹遺址還沒有發現隨葬品特別豐富的墓葬,所以稱之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如何保護利用好“河洛古國”?將申請系列化保護
雙槐樹遺址發現之前,在遼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都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的高等級都邑遺址,中原地區卻相對沉寂,這讓王巍感到很焦急。
“5000多年前,正是黃帝興盛時期,也正是中原彩陶影響力向外輻射的時期,卻缺乏中心性的遺址,甚至出現了‘中原地區文明洼地’的說法。”正因沉寂太久,在發現之后,王巍便連用三個“關鍵”來凸顯其重要性——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
去年年底,黃河博物館聯盟成立,黃河流域九省區的45家各級、各類博物館成為聯盟成員。而在疫情期間,王巍一直研究黃河流域文化,此次雙槐樹遺址的發現,也為河南研究黃河流域文化提供了非常有力的資料。
下一步,該如何保護、利用好雙槐樹遺址?
“我每去一次,心里都不太得勁,因為雙槐樹遺址區域內目前還建設有電廠。”北京大學教授、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動情地說:“明年是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我熱切希望動用全社會的力量,把這個千年一遇的遺址好好保護下來。”
據了解,下一步,雙槐樹遺址將申請系列化保護,成立專門的保護單位,并制定文物保護專項規劃和條例,推進雙槐樹國家級遺址公園建設等,為保護、展示雙槐樹遺址創造良好的環境。
【相關鏈接】雙槐樹遺址簡介
5月7日,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鄭州公布雙槐樹遺址階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雙槐樹遺址被認為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都邑性質的巨型聚落遺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雙槐樹遺址位于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鞏義河洛鎮。以雙槐樹遺址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的確確是黃河文化之根,堪稱“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其重要考古發現所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不排除雙槐樹遺址是黃帝時代的都邑所在。實證了河洛地區在距今5300年前后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黃金階段,是當時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明中心,填補了中華文明起源關鍵時期、關鍵地區的關鍵材料,“河洛古國”的發現,可能將改變“中原的中心地位是從夏代才開始的”這一認知。
關注河南一百度了解更多本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