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 一詞始于老子的《道德經》。后來,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有“無極而太極”的說法。于是,長期以來人們便認為,無極順生為太極,太極逆生為無極。認為“無極”與“太極” 是兩個獨立的范疇,是兩個獨立的圖。認為無極是無,太極是有,進而套用《道德經》有生于無的說法,認為“無極生太極”。先有“無極” ,后有“太極” 。認為,“太極者,無極而生”。顯然,這種觀點是想當然的,是錯誤的,并且是以誣傳誣的。原因在于:
首先,我們都知道,宇宙中的物質不滅定律,亦即質量守恒定律。從這個意義上看,獨立的無極根本就不存家。
其次,太極原理作為本體論,必須符合宇宙自然規律,而宇宙自然規律的首要規律是物理學規律。物理學上有一條馬赫原理,就是,脫離物質及其運動的時空,無法證明它到底是存在還是不存在,換句話說就是,脫離物質及其運動的時空是不存在的。這也就是說,空無一物的“無極”是不存在的,或者說,空無一物的“無極”是什么也不代表的。
再次,無也不能生有。老子《道德經》中的“有生于無”是指看見的東西是由看不見的東西組合而成的,并非是指有的東西是從無變成的。無中生有那是魔術,而不是哲學思想。所以,無極也變不成太極。
最后,零不等于無極。零是一種界線,是正反,正負的一種界隔。零是一種存在,而獨立的無極是不存在的。所以說,零不等于無極。
既然獨立的無極是不存在的,那么,無極與太極,無極圖與太極圖又是什么關系呢?我認為,無極圖與太極圖是同一個圖,沒有第二個圖。無極圖是指外面的圖,太極圖是指里邊的圖。或者說,從外面看,它是一個無極圖,是一個圓圖;而從里邊看,它是一個太極圖,陰陽曲線圖。從外面看,宇宙是一個混沌體,星球是一個混沌體。但進入宇宙看,它是分陰陽的;同樣,進入星球看,它也是分陰陽的。即便是進入人類社會,也是分陰陽的。太陽是陽,地球是陰;恒星是陽,行星是陰。空間是陰,時間是陽;波動是陽,粒子是陰;能量是陽,質量是陰;斥力是陽,引力是陰;電場是陽場,磁場是陰場。同樣,進入人類社會,男人是陽,女人是陰;勞動是陽,資本是陰;官是陽,民是陰。如此等等,凡是外面看只是混沌一團的東西,從里面都可以分出陰陽來。所以,“無極”與“太極” 的關系,是一種表里關系,根本不是獨立存在的關系,當然更不是無中生有的關系。
誠然,周敦頤也說道:“無極本太極,太極本無極” ,這當然是正確的。但這與“無極生太極” 已經不是同一個意思了。可見,周敦頤自己對“無極”與“太極” 的關系也是是是而非的。
在傳統文化中,易道同源,都是根據盤古伏羲老祖一畫開天下的那個圖來闡述自己的世界觀的。闡述伏羲思想最古老,也是最偉大的有兩個人物:一個是老子;一個是他的學生孔子。老子著《道德經》,孔子述《易.系辭》。老子為道之先祖,孔子為易之掌門。對于伏羲之圖,孔子認為是“極”,老子認為是“玄”。“太極”一詞見于孔子的著述《易.系辭下》中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就是說,太極圖的名稱實際上是孔子起的。因為,伏羲畫的卦當時并沒有名稱,原因是當時還沒有文字,所以,天地運轉只能用圖形來表示。那么,孔子的老師老子怎么看這個圖呢?他認為是“玄”,《道德經》開篇第一章就講“同出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同出”是指陰陽是同時生成的,這種生成是二者的旋轉、運動、變化才能生成的。
所以,陰陽旋轉、運動、發展、變化才是“眾妙之門”。后來,西漢楊雄又在老子之后,著了《太玄經》,進一步闡釋老子的太玄圖思想。在老子的太旋圖與孔子的太極圖二者中,我認為太極圖是二元論思想,而太旋圖是三元論思想。將太極體系與太旋(玄)體系結合為一體,二元論體系和三元論體系結合為一體,形成太極太旋(玄)體系的是鄭軍先生。他的專著《太極太玄體系》199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書中他主要從易學的角度闡釋了太極太玄體系,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但無須諱言的是,這本書缺乏從哲學本體與物理學的角度來研究太極太玄體系,更缺乏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太極太玄體系,所以,不僅造成了諸多空檔,更對于一些概念造成了錯誤。比如:
1 時空三陰三陽論,顯然是違背物理學常識的。在物理學常識里,空間是三維的,時間是一維的。因為,時間是有方向的,而三維的時間如何體現它的方向性。
2 還沒有理解了玄與旋的關系,從而,沒有理解了太極圖只是一個平面二元圖,而太旋圖則是一個三元立體圖。太極圖只是一個靜態圖,而太旋圖則是一個動態旋轉圖。
太極圖確實道出了陰陽兩極的事實,這是正確的。但沒有道出陰陽兩極是旋轉的事實,這顯然是不準確的。
二元太極圖思想是二進制思想,只局限在陰陽的層次,而沒有上升到陰,中,陽的三進制思想層次。差就差在魚眼上,二進制思想把它解釋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實,這與伏羲立竿見影,實測地球的繞日運行圖,八桿子打不著。實際上,這種陰陽互變的觀點,已經成為物理學發生錯誤的根源。那么,這兩條陰陽魚中的魚眼到底是什么呢?三進制思想認為,它就是立竿見影中的那根桿子!太陽正是圍繞這根桿子旋轉的,現實中的地球是繞日旋轉的,而太陽又是圍繞銀心的中子星黒洞旋轉的。這就是說,這兩條陰陽魚中的魚眼,既代表立竿見影中實際測量時的那根桿子,又是現實宇宙中的中子星,當然也表示是原子中的中子。因為,在原子中,也是電子推動質子繞中子旋轉的。我們還知道,宇宙統一于電磁場,在電磁場中,紅色代表電場,藍色代表磁場,黑色代表絕綠層。既然現實世界中原子是電子、質子、中子三元構成的,宇宙是行星、恒星、中子星黑洞三元構成的,電磁場是電場、磁場、絕綠場構成的,三進制還有問題嗎?
至于太玄圖為什么又成了太旋圖呢?原因是上古
文中玄旋二字是通用的,甚至于在一開始造字時,根本就只有“玄”字,而沒有“旋”字。“玄”字就是旋轉的意思。后來,隨著文字的逐漸演進,才將兩個字分開,并各代表了不同的含義。這就是太極圖、太玄圖和太旋圖都是同一個圖的緣由。這才叫正本清源!
這里涉及到太極圖的含義到底是什么。百度在解釋太極圖時認為,是:
1 陰陽合一,陰陽本一;
2 陰陽互化;
3 陰陽互為能量。
其實,這以上三種解釋都是錯誤的:
第一 陰陽既不是本一,也不能合一。因為,太陽與地球,恒星與行星,它們之間雖然處于同一個大系統,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如果將太陽與地球,恒星與行星看成是同一個東西,那么,太陽系,銀河系,甚至于整個宇宙都無法運行了。這種思想的哲學根源是將統一看成了同一,其實,同一與統一,是兩個根本不同的范疇。同一是無差別的同一,而統一則是有差別的統一,對立的統一。二者絕不是一回事,太極圖中的陰陽也然。
第二 陰陽只能互旋、互動,而不能互變。因為,找不到一維的能量轉化為三維質量的物理學機制。
第三 陰陽互為能量,那質量到那里去了。物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宇宙自然是由質量與能量共同構成的。質量表現為靜止性、粒子性、空間性、三維性、磁場性、引力性、強作用性;而能量則表現為運動性、波動性、時間性、一維性、電場性、斥力性、弱作用性。如果把太極圖的陰陽看成是互為能量,而沒有質量,那么,物理學上的物質不滅定律又怎能成立?
既然上述三條都不能成立,那么,太極圖到底反映的是什么呢?我認為,太極圖本質上反映的是宇宙中恒星推動行星的旋轉運動圖。這是因為:
第一 太極圖反映的是宇宙的陰陽結構圖。從宇宙自然來看,它真實地反映了太陽與地球的關系,恒星與行星的關系。可以說,整個銀河系,甚至整個宇宙都是這種恒星與行星的關系。地球為陰,太陽為陽;恒星為陽,行星為陰;發光星體為陽,不發光星體為陰。所以說,太極圖是宇宙的陰陽結構圖。
第二 太極圖反映的是宇宙的陰陽靜動關系圖。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反者道之動”,真實地說明了宇宙自然結構的靜動關系。在宇宙自然中,地球本來是靜止不動的,而太陽是運動的,是太陽在推動地球運動。同樣,行星本來是靜止不動的,而恒星是運動的,是恒星在推動行星運動。這就說明,整個宇宙都是恒星在推動行星運動。發光星體在推動不發光星體運動。這是波動推動粒子運動,時間推動空間運動,斥力推動引力運動,弱力推動強力運動,電場推動磁場運動的終極原因。由此可見,粒子、空間、引力、強力、磁力的質量都是要求靜止的,而波動、時間、斥力、弱力、電力的能量都是運動的。粒子、空間、引力、強力、磁力質量的運動都是靠波動、時間、斥力、弱力、電力的能量來推動的。
第三 太極圖是宇宙陰陽靜動旋轉圖,而不是陰陽互變圖。
宋代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認為:太極的“太”字的原始意義是指:初始,無上,宗源。我認為,周敦頤曲解了太極的“太”字的原始意義。太極的“太”字的原始意義,其實是指太陽的太。因為,伏羲當年立竿見影是以太陽為主要測量對象的,如果離開太陽,太極圖無宇宙意義。
由于對太極的“太”字原始意義的理解不同,涉及到對陰陽魚的理解也不同。周敦頤認為,“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意思是說:人和萬物都是由于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構成的。當然,我并不是說周敦頤的這些思想不對,而是說他說的這些都是現象,而并非是太極圖中陰陽魚的原始意義。那么,太極圖中陰陽魚的原始意義到底是什么呢?我認為,陽魚是指太陽,陰魚是指地球。因為,當時立竿見影的伏羲,不可能知道太陽系以外的事情,包括現代人對太陽系以外的事情也不甚了了。抓住了太陽與地球的關系,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其他問題都是派生的。
關于太極圖的“原始反終”,也即《道德經》所說的“反者道之動”的問題。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指陰陽互變。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因為,陰陽是不能互變的。陰就是陰,陽就是陽;太陽就是太陽,地球就是地球;粒子就是粒子,波動就是波動;空間就是空間,時間就是時間;引力就是引力,斥力就是斥力;強作用就是強作用,弱作用就是弱作用;電場就是電場,磁場就是磁場。在人類社會中,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或者說,陰不能變成陽,陽也不能變成陰。太陽不能變成地球,地球也不能變成太陽。粒子不能變成波動,波動也不能變成粒子。空間不能變成時間,時間也不能變成空間。引力不能變成斥力,斥力也不能變成引力。強作用不能變成弱作用,弱作用也不能變成強作用。電場不能變成磁場,磁場也不能變成電場。物理學所說的磁場生電場,電場生磁場,其實是磁場中隱含的電場有可能被激發出來,同樣,電場中隱含的磁場也有可能被激發出來。正是這個陰陽互變的錯誤理論,搞亂了物理學,搞亂了一切科學,真可以說是災難深重,急需撥亂反正!
既然陰陽不能互變,那么,陰陽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我認為,陰陽是一種互補互動的關系。陰陽首先是一種互補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其次,陰陽是一種互動關系。太陽磁場對地球磁場的引力線本應是直線,但由于太陽光電能量的推動,使本來是直線的磁場引力線變成了曲線,變成了地球繞太陽旋轉,這就是星球旋轉的原因。由此可見,既不是太陽變成了地球,也不是地球變成了太陽。既不是陰變成了陽,也不是陽變成了陰,而是太陽光電能量推動地球繞太陽轉動而已。這也正是地球上的所有粒子都是自旋的終極原因所在。顯然,這里并沒有涉及到陰陽互變。地球本身并沒有變,因為,質量是守恒的、絕對的、不變的。變化了的是太陽光電能量,白天光電能量強,晚上光電能量弱而已。這是陽消陽長,而并不是陰陽互變。
總之,人類對于太極圖存在許多誤解,主要原因是沒有認識到它是由伏羲立竿見影所實測的,而不是伏羲憑空想象所繪畫的,當然也沒有認識到太陽與地球這對陰陽矛盾之間的靜動關系,更沒有認識到太陽推動地球的運動是旋轉的,周而復始的,但并不是太陽與地球這陰陽二性之間是互變的。認識這些道理是確立三元哲學成為世界哲學地位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