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今西安)(拼音:Cháng ān;英文:Chang'an;韋氏拼音:Ch'ang-an;日語:ちょうあん)[1]意為“長治久安”,中華文明及東方文明史上最負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讓世人景仰頂禮膜拜。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余年,先后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0年的兩段時間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并稱“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后有周、秦、西漢、隋、唐等13個朝代或政權在長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余年。 在長達千余年的歷史中,長安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其輝煌的歷史聞名于世。并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的治所。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將長安改為“西安府”,并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城墻,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區的風貌。
唐代長安復原圖長安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存在,早在10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半坡遺址是仰韶文化的代表。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高陵楊官寨遺址的發現,將東亞城市歷史推進到了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相當于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東亞最早的城市,城市邊緣有一條長達1945米的環壕。那時,社會已經有了簡單的分工,有的古人以制陶為生,有的人耕地,有的人狩獵。維系人際關系的,除了血緣,還有某種制度。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東方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長安向世界展現了文明中國擁有的自信、開放、大氣、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鑄造了炎黃子孫永遠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長安,這座中國歷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傳承的雍容儒雅,滿腹經綸,博學智慧,大氣恢弘,成為中國歷史的底片,中國文化的名片和中國精神的芯片.
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以長安為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長安城”,在西周時稱為“灃鎬”。“灃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灃京和鎬京的合稱。“灃鎬”所在地區稱為“宗周”。秦時稱“內史”,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西漢高祖5年(前202年),置長安縣,在長安縣屬地修筑新城,名“長安城”,意即“長治久安””,改長安城所在地區為“京兆”,意為“京畿之地”。
自從絲綢之路開通后,“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隋時,隋文帝在“大興縣”營建新都(長安縣東),命名為“大興城”。唐朝時,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并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元代,“長安”喪失首都地位,“長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來。但“長安城”仍稱“長安”,歸長安縣管轄,“長安”之名并未廢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將“長安城”剝離“長安縣”獨立設立“西安市”為止,“長安”之名廢止。
“西安市”:灃京(周)-鎬京(周)-咸陽(秦)-長安(漢)-常安(新)-常安(南北朝)-大興(隋)-長安(唐)-長安(后梁)-長安(后唐)-長安(宋)-奉元(元) -西安(明)-西安(清) -西安(中華民國)-西安市(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宗周(周)-內史(秦)-京兆(漢)-京兆(新)-京兆(南北朝)-京兆(隋)-京兆(唐)-大安(后梁)-京兆(后唐)-京兆(宋)-奉元(元)-西安(明)-西安(中華民國)-西安(中華人民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