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定西取“安定西邊”之意而得名,通稱“ 隴中”。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 隴西郡,郡治狄道(今臨洮),轄今定西全境,因其郡治位于隴水之西,故名“隴西”。此后定西長時間屬隴西、秦州。五胡十六國時期戰事頻繁,今定西地先后屬 前涼、 后涼、 前趙、 后趙、 前秦、 后秦等政權。南北朝定西分屬秦州、河州二州。北魏 建明元年(530年)置渭州,后屢有更迭。 隋恭帝 義寧二年(618年)改臨洮郡置岷州。唐 天寶元年(742年)改岷州為和政郡。 乾元元年(758年)復置岷州。 上元二年(761年), 吐蕃攻陷岷州,后臨州、渭州相繼陷于吐蕃。吐蕃統治今定西地區長達300多年。
北宋 元豐四年(1081年),宋軍收復 西夏故地, 宋神宗賜名“定相城”(今定西城區),為“定西”得名之始。金 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縣為定西州。元代定西屬陜西行省。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地震,改定西州為安定州。明 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明清定西屬陜西承宣布政使司鞏昌府。
民國3年(1914年),改安定縣為定西縣,屬甘肅省蘭山道。民國25年(1936年)屬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3年(1944年)改屬第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9月,原會寧分區更名定西分區,專署由會寧移駐定西。
解放后,1949年設定西專區,專署駐定西縣,轄定西、會寧、榆中、靜寧、靖遠、海原、西吉等7縣。1950年,將靜寧、海原、西吉3縣劃歸平涼專區;原屬臨夏專區的臨洮、洮沙2縣和原岷縣專區所屬會川、渭源2縣劃入定西專區,撤銷洮沙縣并入臨洮縣;定西專區轄7縣。
1956年,原由省直轄的皋蘭縣及原屬張掖專區的永登、景泰2縣,原屬天水專區的隴西、通渭2縣劃入定西專區。
1958年由皋蘭、靖遠2縣部分地區合并設白銀市,原由省直轄,后委托定西專區代管。撤銷景泰、皋蘭、永登3縣,先將景泰縣并入皋蘭縣,又將皋蘭縣并入蘭州、白銀2市;將永登縣并入蘭州市。撤銷會川、渭源2縣,將會川縣并入武山、渭源2縣,渭源縣并入隴西、臨洮2縣。原屬天水專區的岷縣劃入定西專區。轄1市、8縣。
1960年靖遠縣劃歸白銀市領導。1961年,白銀市改由省直轄;恢復皋蘭、景泰2縣,由白銀市領導;將臨洮、岷縣2縣劃歸臨洮專區;定西專區轄5縣。1963年原屬白銀市領導的靖遠、皋蘭2縣和原臨洮專區所屬臨洮、渭源2縣劃入定西專區;定西專區轄9縣。
1970年,定西專區改稱定西地區;將榆中、皋蘭2縣劃歸蘭州市領導;定西地區轄定西、靖遠、會寧、通渭、隴西、渭源、臨洮等7縣。
2003年4月4日,撤銷定西地區,設立地級定西市,定西市轄原定西地區通渭縣、隴西縣、渭源縣、臨洮縣、漳縣、岷縣和新設立的安定區。
2004年撤并鄉鎮后,鄉鎮數量由原來的168個縮減為119個,其中鎮建制為60個,鄉建制為5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