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
平日里看到太多母子平安的歡喜日常,總會讓人覺得這句話有點夸張。
但我們似乎都忘了,就算是醫學水平發達的今天,每一個媽媽在生產的時候,依舊有無數未知的兇險。
尤其當她們還是一群高危產婦時,或是胎位異常,或是帶病懷孕,或是高齡妊娠······各種可知與未知但又足以致命的可能,都像地雷一樣埋在了身體里。
用「亡命賭徒」來稱呼這群媽媽,毫不夸張。
《人間世》第二季的第 2 集「生日」,就將鏡頭對準了這群把自己的生命放在賭桌上的媽媽們。
林琴
「第三胎,一定要生個男孩」
林琴是兩個女兒的媽媽,還想要一個男孩。
前面兩個孩子都是剖宮產,第三次懷孕她不但是高齡產婦,還面臨兇險性前置胎盤,胎盤都長到子宮肌層里,孩子和胎盤剝離時大出血的概率很高。
即使做好了各種應對突發可能性的準備,主刀林建華醫生仍然講了一句「看我的運氣」。
但大家運氣都不太好。胎盤剝離后血像噴泉一樣涌出,短短十分鐘,就流掉了 3000 毫升的血。
要知道,一個 50 公斤重的人全身血液不過 4000 毫升。
各種搶救措施無效之后,另一位主治醫師呂煊去和家屬簽病危通知書,但丈夫和親屬依舊心存僥幸,希望醫生能夠保住子宮。
當出血達到 6000 毫升,呂醫生認為這時必須要說服丈夫簽署切除子宮的手術同意書。
拿掉子宮后,大出血終于止住,這次手術林琴一共出了 10000 毫升的血,相當于體內的血換了三遍。
這生死毫厘間的兇險,也被手術中幾十塊血淋淋的紗布記錄著。
十天后,林琴接受采訪說,是因為重男輕女的思想才要第三胎,因為只生了女孩,還是想要有個男孩。
但說完她就情緒崩潰掩面痛哭:「其實生完老二就產后抑郁了」、「還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這個罪」。
「還想要有個男孩」,我們無從得知究竟是不是林琴的真實意愿。但她卻用這些理由對自己進行心理暗示,說服自己接受了這個要求。
這也是萬千被要求再次生育的母親,真實的縮影。
以一個子宮和險些喪命的代價去再次生育,萬一硬幣沒有拋到你想要的那一面呢?
吳瑩
「人生圓滿,就是要有個孩子」
除了林琴,在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的其他準媽媽們,也都有各自的危險。
雖然過程很艱難,慶幸的是大多都母子平安。
但人世間,有幸運的人,自然也有不幸的人。
吳瑩,25 歲,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疾病伴重度肺動脈高壓。
結婚兩年,兩次流產,這是第三次懷孕,實際上這種情況在醫學上建議嚴格避孕,一旦發現妊娠就要提早中止。
吳瑩的丈夫也明確表示為了妻子的身體,完全可以不要孩子。
但「孩子」是吳瑩的執念,誰勸都不聽。
直到必須提前剖腹產之前,和父親通話時,吳瑩才流露出了屬于孩子對父母的天然依賴和脆弱。
所有人都明白,情況已經兇險到,一旦進了手術室可能就是生離死別。
她小聲哭著連說「我害怕」時,我們倏然驚覺,看似倔強的她不過也還是個孩子。
吳瑩的這場賭博,同時裹挾了兩個家庭,她的父母可能會失去孩子,剛出生的孩子可能會失去母親······
手術是成功的。孩子雖然只有一千克但也平安,所有人都樂觀期盼著母子團聚。
可是第 2 天,吳瑩的生命體征極不穩定。
到了第 8 天,吳瑩的體征指數已經降到臨界值,動員了醫院全部醫生也沒有起到作用。
當晚,吳瑩已經徹底搶救不回來了。通過鏡頭,我們眼睜睜看著跳動的線變成了一條直線,看著一個年輕的生命靜靜消失。
吳瑩輸了。
很快,遺體被推走,床位要清理,這個空間所有吳瑩的痕跡都被抹去??炊嗔松?,護工和醫生一樣,都帶著一點冷漠、喟嘆和洞悉。
吳瑩當初對著鏡頭的第一句話是「我認為人生要是圓滿,就是有個孩子」。
看到這里,可能每個人都想回去再問問吳瑩:
值得嗎?明明你知道輸的幾率這么大,為什么還要賭?
用自己的生命換了孩子,讓孩子從小就沒有媽媽,是母愛嗎?是對孩子的負責嗎?
不會有回答了,我們只能將問題留給后來者。
應賢梅
「有孩子的家庭,才像一個家」
二十歲的劉杰在 2014 年的一次消防任務中壯烈犧牲。作為獨生子,他的離開給整個家庭帶來毀滅性打擊,尤其是他的媽媽應賢梅。
應賢梅甚至在忌日的時候,都沒有勇氣去祭奠自己的孩子。應賢梅夫婦雙方的父母,都勸說二人再有一個孩子,孩子永遠都是新的希望。
但她丈夫坦言,不愿意抱養一個孩子,因為沒有血緣關系。
既是為了家人的想法,更是為了讓自己的傷口痊愈,已經 42 歲的應賢梅選擇試管嬰兒。但是前 4 次都失敗了,直到 2017 年第 5 次嘗試,終于成功。
妊娠的情況一直不錯,但畢竟是高齡孕婦,加上分娩前腎結石發作,應賢梅疼得讓人揪心。
幸好,有驚無險地生下了女兒劉夢湲。夢湲,也是夢圓之意。
這個小小的生命真的承載了太多的期盼。這一刻,孩子新生的意義也得到了最大的體現:
孩子作為家庭的原動力,帶來了希望,帶來了歡笑淚水,帶來了家庭成員間深度連接、相伴成長的歲月。
小夢湲滿月的時候,消防支隊為這個又有了生機的家庭舉行了一個儀式,應賢梅終于敢站到這個兒子曾經戰斗過的地方。這份勇氣,是小女兒給她的。
一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創口需要經過多少淚水和苦痛才能抵達痊愈?這位堅強的母親,帶來了新生命的再次脈動,感動了屏幕前的每個人。
4
拿命生子,你愿意嗎?
這集看到最后,很多觀眾在情緒的劇烈起伏后,會有種很茫然放空,又說不出滋味的感覺。
但是紀錄片的殘酷就在于,無論我們是憤怒、不值、悲傷、歡喜還是同情,都已經改變不了事情的走向。
不管是林琴,吳瑩還是應賢梅,背后都有根相同串聯的線,那就是孩子必須是自己生的,不管身體條件年齡條件是否允許。這也是這些賭命的媽媽們,背后真正的驅動力。
片中林建華醫生說,真的非常希望女性可以仔細思考自己和孩子的重要性。
也許我們在選擇必須孕育一個新生命之前,能夠先好好度量:
生孩子,真的就是使自己變得完整的唯一途徑?
一定要有孩子的觀念,是不是我們的想法和意識早被別人規定?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密與愛,是來自血緣關系,還是來自日常生活的長期相處羈絆?
產房里看社會,產房里看人生,產房里的一日就能看遍人世間的春夏秋冬,悲歡離合。
德國哲學家馬丁 · 海德格爾在名著《存在與時間》中,為「死亡」給出了一個終極答案:生命意義上的倒計時法是「向死而生」。
每一位拼著命要生下自己孩子的媽媽,也是另一種意義高度上的「向死而生」,偉大,又悲涼。
新的生命固然值得期待,但屬于你自己的生命亦需要被珍愛。
值得與不值得間,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