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當歸三兩(12g)桂枝三兩(9g)芍藥三兩(9g)細辛三兩(3g)通草二兩(6g) 大棗(擘)二十五枚(8枚) 甘草(炙)二兩(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配伍意義】本方證由營血虛弱,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所致。治當溫經散寒,養血通脈。本方以桂枝湯去生姜,倍大棗,加當歸、通草、細辛組成。方中當歸甘溫,養血和血;桂枝辛溫,溫經散寒,溫通血脈,合為君藥。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溫通血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脈;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益營血,共為臣藥。通草通經脈,以暢血行;大棗、甘草,益氣健脾養血,共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合歸、芍以補營血,又防桂枝、細辛燥烈太過,傷及陰血。甘草兼調藥性而為使藥。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本方配伍特點是溫陽與散寒并用,養血與通脈兼施,溫而不燥,補而不滯。 【鑒別】《傷寒論》中以“四逆”命名的方劑有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主治證中皆有“四逆”,但其病機用藥卻大不相同。四逆散證是因外邪傳經入里,陽氣內郁而不達四末所致,故其逆冷僅在肢端,不過腕踝,尚可見身熱、脈弦等癥;四逆湯之厥逆是因陰寒內盛,陽氣衰微,無力到達四末而致,故其厥逆嚴重,冷過肘膝,并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脈微欲絕等癥;當歸四逆湯之手足厥寒是血虛受寒,寒凝經脈,血行不暢所致,因其寒邪在經不在臟,故肢厥程度較四逆湯證為輕,并兼見肢體疼痛等癥。因此,三方用藥、功用全然不同,正如周揚俊所言:“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里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陽和湯 【方源】《外科證治全生集》 【組成】熟地黃一兩(30g)鹿角膠三錢(9g)肉桂一錢(3g)炮姜炭五分(2g) 麻黃五分(2g)白芥子二錢(6g)生甘草一錢(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陽補血,散寒通滯。 【主治】陰疽。如貼骨疽、脫疽、流注、痰核、鶴膝風等,患處漫腫無頭,皮色不變,酸痛無熱,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脈沉細或遲細。 【配伍意義】陰疽一證多由素體陽虛,營血不足,寒凝痰滯,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脈而成。治宜溫陽補血,散寒通滯為法。方中重用熟地黃溫補營血,填精補髓;鹿角膠溫腎陽,益精血。二藥合用,溫陽補血,共為君藥。肉桂、姜炭藥性辛熱,均入血分,溫陽散寒,溫通血脈,為臣藥。白芥子辛溫,可達皮里膜外,溫化寒痰,通絡散結;配用少量麻黃,辛溫達衛,宣通毛竅,開肌腠,散寒凝,為佐藥。方中鹿角膠、熟地黃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則補而不滯;麻、芥、姜、桂得熟地黃、鹿角膠之滋補,則溫散而不傷正。生甘草為使,解毒而調諸藥。本方溫陽與補血并用,祛痰與通絡相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治療陰疽猶如仲春溫暖和煦之氣,普照大地,驅散陰霾,陽氣布達和暢,故以“陽和湯”名之。
溫中散寒 溫法之一。運用具有溫中補虛,健脾燥濕作用的藥物為主組方,以治療中焦脾胃虛寒證的治法。適用于脾胃陽虛所致的脾胃虛寒證及寒邪直中脾胃證。根據病變的臟腑不同 ,溫中散寒法又分為溫胃法和溫脾法。溫胃法又稱溫胃散寒 ,適用于胃寒證的治法。證見胃中虛寒,或寒邪犯胃所致的胃脘冷痛,多用吳茱萸湯、良附丸治療。溫脾法適用于脾陽虛表證的治法。證見面色少華,肢體倦怠,納少腹脹,大便溏瀉,手足不溫等,常用理中湯治療。溫中散寒法常同燥濕理氣法、利水法、下法、溫補腎陽法等治法配合使用。臨床上對于胃熱、脾胃濕熱、飲食積滯所致的嘔吐、腹痛、腹瀉 、痢疾、脾胃陰虛證等均不宜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