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講究章法,注重詩意的分合和意脈的承接,最常見的章法是“起承轉合”。詩詞的開頭,古人稱為“鳳頭”,意即開篇就能別開生面,引人入勝,并為后續內容留下廣闊的空間。
一、寫景起句
杜甫《秦州雜詩》之七
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無風云出塞,不夜月臨關。
屬國歸何晚,樓蘭斬未還。煙塵一悵望,衰颯正摧顏。
此詩是杜甫在秦州期間,歌詠當地山川風物,抒寫傷時感亂之情和個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詩篇。“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首聯大處落墨,概寫秦州險要的地理形勢,“莽莽”二字,寫出了山嶺的綿延長大和雄奇莽蒼的氣勢,“萬重”則描繪出它的復沓和深廣。在“莽莽萬重山”的狹窄山谷間矗立著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環境的襯托,越發顯出了它那獨扼咽喉要道的險要地位。“孤城”暗含悲涼之意,描寫出戍卒的環境。次聯專從“孤城”著筆,表現邊城特有的緊張警戒氣氛。五六兩句自然引出對邊事的直接描寫,寓含著今昔盛衰之感和詩人對于國家衰弱局勢的深切憂慮。尾聯顯示出衰颯的局勢正在繼續發展,而自己為國事憂傷的心情也未有盡期。全詩雄奇闊大的境界中寓含著時代的悲涼,表現出悲壯的藝術美。
二、敘事起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數,江清月近人。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蒙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第一句點題,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同時也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這里雖無“建德江”字樣,但與題意切合。前兩句觸景生情,后兩句借景抒情,描寫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現了細微的景物特點。全詩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風韻天成,頗有特色。
三、抒情起句
李白《秋浦歌》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是李白客居秋浦,有感于自己臨近晚年、日益衰老而寫。此詩以現實中不可能出現的三千丈白發領起,抒發了因驚現白發而引起的心里上的極大震撼。“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白發因憂愁才變得這樣長,這夸張抒情的手法,形容憂愁之深。起句突兀,落筆驚人,極度夸張卻真實地宣泄了內心的煩愁。
四、議論起句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這首山水詩,因作者求仕不遇心情苦悶而作,詩人登臨峴山,憑吊羊公碑,懷古傷今,抒發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負,不覺分外悲傷,淚濕衣襟。首聯“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道出了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首聯兩句以議論開頭,憑空落筆,流露出詩人的心事茫茫、無限惆悵,飽含著深深的滄桑之感。
五、史實起句
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此詩懷古傷今。前四句,寫西晉滅吳的歷史故事,表現國家統一是歷史之必然,闡發了事物興廢決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寫西塞山,點出它之所以聞名,是因為曾經是軍事要塞,而今山形依舊,可是人事全非,拓開了詩的主題。全詩敘說的內容是歷史上的事實,狀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實景,抒發的感嘆是詩人胸中的真情。詩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襯,相長相生,營造出一種含蘊半瞻的蒼涼意境,給人以沉郁頓挫之感。
六、回憶起句
崔護《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開頭兩句追憶“去年今日”的情景,先點出時間和地點,接著描寫佳人,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艷”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艷若桃花的“人面”設置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結尾兩句寫“今年今日”此時,與“去年今日”有同有異,有續有斷,桃花依舊,人面不見。兩個場景的映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無限悵惘之情。
七、設問起句
崔顥《長干曲》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組詩以男女對話的形式,描寫了采蓮女子與青年男子相戀的過程:兩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識,女子卻找出話頭和對方攀談。詩抓住了人生片斷中富有戲劇性的一剎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就使人物、場景躍然紙上,栩栩如生,描繪船家少女的大膽和聰慧,憨厚如實的語言維妙維肖,非常可愛。這種設問的好處是一方面可引起懸念;二方面可使全詩跌巖起伏,避免單調、平鋪直敘。
八、感嘆起句
李白《蜀道難》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咨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