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今年大概是人設崩壞年。
從默默無聞到眾星捧月,從紅極一時到人設崩塌,不過也就是一瞬間的事兒。人生啊,果然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有人生活優渥,一生幸福;有人潦倒窮困,卻知足常樂;有人曾天真爛漫,命運卻在某一刻急轉直下... 不到最后,誰都不知道命運會去往哪里。
前兩天,有位朋友向我推薦了一部紀錄片。算是一部老片子了,很遺憾,現在才遇見它,也慶幸,終歸是遇見了。
所以,今天拇指君打算寫一寫這部老片,希望你們也曾遇見它,BBC紀錄片《人生七年》。
這部紀錄片共播出了 8 部,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從 1964 年開始,跟拍采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 14 個小孩,跟他們聊夢想、愛情、金錢、生活、有色人種等等。
每隔 7 年拍一部,從他們 7 歲,一直拍到了 56 歲,拍攝時間長達 49 年,被稱為史上最偉大的 50 部紀錄片之一。
導演拍這部紀錄片的初衷,其實是想證明階級壁壘的存在,也就是我們說的 “寒門難出貴子”。很遺憾,他似乎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精英階層的孩子,從小就知道自己未來的道路,一步步按照規劃走向成功;普通階層的孩子,甚至不知道大學是什么,早早進入社會,早早結了婚,繼續艱難度日。
但這其中也有例外。人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定式,社會階級能決定的,只是人生的某一部分。
這部紀錄片里展現的不是故事,而是赤裸裸的人生。
高富帥三人組:John、Andrew、Charles
從左到右依次是 7 歲的:John、Andrew、Charles
John、Andrew、Charles 都來自上層階級,從小就在談吐和見識上,跟其他孩子顯現出了明顯差別,妥妥的人生贏家。
Andrew 出身富人家庭,7歲就開始讀《金融時報》,后來進入劍橋學法律,畢業后如愿做了律師?;橐雒罎M,他的兩個兒子也都上了很好的大學。
John 14 歲就決定要從事法律,理想是進入國會。后來果然進牛津上學、在法庭上班、與前保加利亞大使的女兒結婚,生活看似一路順風順水。
不過事實上,John 后來才公開自己 9 歲時父親離世,母親獨自辛苦承擔他的高昂學費,讀牛津靠的也是自己的獎學金。
在他看來,鏡頭里幾分鐘,根本無法概括每個人的一生。所有人都認為,富人家的孩子生活很容易,沒人知道其實他們也需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維持這份榮譽。
曾在福利院長大的 Paul
比起從小就規劃清晰的高富帥們, Paul 7 歲時住在福利院,他甚至不知道大學是什么。
說起夢想,7歲時他想當警察,但是又覺得那一定很難;14歲想當運動員,可老師告訴他要上大學才行,而最終他只做了一名普通工人。
好在性格內向的 Paul 遇見了一份好的愛情,樂天派的妻子帶給他很多的改變,雖然生活一直很簡樸,但婚姻幸福安穩,女兒成了家族里唯一的大學生,兒子也早已成家立業。
在 56歲時,Paul 開始反思教育:我盼望教育制度有好的改變,可以指引小孩上進,因為人讀的書是拿不走的。
靠知識逆襲的 Nick
Nick 是整個紀錄片里,唯一靠自身努力突破社會階層壁壘的孩子。父親在鄉下經營農場,Nick 上的是只有一個房間的鄉村學校,離家足足有 4 英里。
他的突破來自目標明確,很多人一生都不見得能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卻能將 7 歲時的夢想,一路堅持了下來。后來 Nick 果然進入了牛津大學,整個人也開始變得自信和外放,還在牛津遇見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
畢業后, Nick 移民去了美國,一直在大學里搞研究、給學生上課。
流浪漢 Neil
其實我真的很不愿意這樣稱呼他,7 歲時的 Neil 簡直可愛炸裂,是個天馬行空的小話癆。
只可后來他沒有如愿考上理想中的牛津大學,在阿伯丁大學只待了一學期就退學了,此后竟然便開始了流浪生活。
Neil 家境不算差,或許是心境問題,后來他說自己一度抑郁甚至想過自殺。好在他最后做了當地議員,雖然生活依舊捉襟見肘,但他也漸漸找回了內心的平和。
慈善家 Bruce
Bruce 家境優渥,7 歲就想著要把大部分錢分給窮人,去非洲教那些不是很開化的人,使他們變得善良。
看第一集的時候以為這孩子真會說話,沒想到 Bruce 后來確實一心想著要去幫助別人。
牛津大學數學系畢業,在金融區上了一年班后,他開始當起了普通公立學校的老師,離開了精英階層的固定軌道,一生從事教育,后來還去了孟加拉支教。
還有富家女 Suzy,平民區三姐妹 Sue、Jackie、Lynn,來自單親家庭的 Symon,憤青 Peter,一生都對生活充滿熱情的 Tony...
每個人都在各自的人生軌道里,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在他們起起伏伏的一生里,最讓拇指君感慨的,與其說是階級差異,不如說是不同階級之間的見識差異,財富是觀念的產物。
不僅是來自福利院的 Paul,許多普通階層的孩子,都沒有意識到,或者說沒有人告訴他們:知識是上升的唯一通道。
相比之下,7歲讀《金融時報》《泰晤士報》《觀察員》的 Andrew 和 John ,他們從小就得知了這一秘訣,被告知要去最好的學校,要讀書,要有豐富的見地。
當然,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無可避免,但最根源處,依舊是意識問題。
但如果拋開物質的衡量標準,或許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不盡相同。
即使平凡如你我,不一定能像逆襲的 Nick 和高富帥三人組一樣,從小就擁有非凡的見地和崇高的目標。但至少我們可以竭盡全力,勇敢地去嘗試一切可能。
就像片中來自英國最底層的 Tony,就是個一輩子的行動派。7歲下決心要當騎師(騎馬),果然 14 歲就做了學徒,后來還與自己的偶像同場競技。
Andrew
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在5年、10年、50年后,會變成一個怎樣的人。會庸碌一生,還是會有所作為;會幸福圓滿,還是會滿是辛酸?
可惜現實里,生活就像一團粘稠的迷霧,我們常常被困在當下的境況里,難以跳脫,更不知道未來會去往哪里。
關于婚姻、關于許多人生的選擇,這部紀錄片里的每一位主人公,都給出了他們的答案和最終的結果?;蛟S會對此刻正在迷茫中的你我,有一些啟發。
在很長的時間里觀察一群人,看他們如何演變,這個點子非常好。這里面的關鍵,其實不在于 Nick 或者 Suzy 怎樣活著,而是在描繪所有張三李四,看一般人是怎么在改變。
那不是對我全然正確的描繪,但是還是刻畫出了某些人類的樣貌,這就是它的價值所在。
愿我們都能活出,值得令自己回味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