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發簡介:陳先發1967年生于安徽桐城。主要著作有詩集《寫碑之心》《九章》,長篇小說《拉魂腔》,隨筆集《黑池壩筆記》等十余部。他曾獲魯迅文學獎等多個國內文學、詩歌獎項,作品被譯成英、法、俄、西班牙、希臘等多種文字傳播。
■目錄
黃山勁松
秩序的頂點
文/陳先發(徽)
在獄中我愉快地練習倒立。我倒立,
群山隨之倒立 鐵柵間獄卒的臉晃動
遠處的猛虎 也不得不倒立。
整整一個秋季
我看著它深深的喉嚨
2005.9
蔣巨波簡評:
陳先發作詩總是獨具慧眼,寫的總是那么特別。一個深陷牢獄之災的人,你看到的竟然不是悲哀,他經過自己倒立的動作,實現了精神世界的反轉,他的得意不鳴而自溢。頗有點阿Q精神,但詩人刺心的刻畫,仍讀出一種同情與悲憫,是人性本質意義的深掘與展露。
絕句
文/陳先發(徽)
月亮,請映照我垂注在空中的身子
如同映照那個從零飛向一的鳥兒。
蔣巨波簡評:
陳先發詩選,以小的打頭,總算能摸到象腿,明月夜,望月懷遠?象鳥兒從零飛到一,從一飛到更多。詩人偏不說清的,反倒產生了一種多義。惜墨如金呀,三十個字兒,細讀感覺“絕句”為題,有深邃靜美之感。
蘆花
文/陳先發(徽)
我有一個朋友
他也有沉重肉身
卻終生四海游蕩,背棄眾人
趴在泥濘中
只拍攝蘆花
這么輕的東西
蔣巨波簡評:
詩給人禪修的啟示性,以言辭抵達的是詩意的深境,在感官之上用語言再造的那一叢蘆花,仿佛要讓人生,再一次放下累贅的多余,拾起簡潔的輕,這是一種重新參與到天地的造化中,端看世間氣象。小詩儒風,禪意。
徽州古戲
瘦西湖
文/陳先發(徽)
礁石鏤空
湖心亭陡峭
透著古匠人的膽識
他們深知,這一切有湖水
的柔弱來平衡
對稱的美學在一碟
小籠包的褶皺上得到釋放
筷子,追逐盤中寂靜的魚群
午后的湖水在任何時代
都像一場大夢
白鷺假寐,垂在半空
它翅下的壓力,讓荷葉慢慢張開
但語言真正的玄奧在于
一旦醒來,白鷺的俯沖有多快
荷花的虛無就有多快
蔣巨波簡評:
各種聯想,畫面交織。白鷺與湖亭、湖荷動靜互襯。讓人沉入瘦西湖古韻之中,去感悟自然衍生之美。一旦醒來,白鷺的俯沖有多快/荷花的虛無就有多快。寫法上虛實結合、詞意的多指,構成想象空間,也就有了一種逸動與蘊含。聯想荷花的潔凈,白鶴的仙姿,詩還帶有一種虛幻的境界。如夢得來,水天一畫。
揚水(節選)
文/陳先發(徽)
(6)
我歇在暮晚的坡上,頭頂的松冠
膝下的野薇
腳邊的蟾蜍,慢慢地
長出一模一樣的笑臉
(7)
像蜘蛛一樣,赤著腳
像蜘蛛一樣,一輩子
連一次顫栗都不曾有過
(8)
苦楝樹高高聳立
她因生在南岸
而顯得茂密
去年我折枝之處
今年,又有人折去一截
蔣巨波簡評:
讀來,總是喜歡他的一種陰郁之美,禪宗之韻,在陳先發的心中,萬物都有靈,各種生態都是呼吸有情感,并且是息息相通的。詩人對世間萬物洞察之細微,關切之真摯,體悟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最后一課
文/陳先發 (徽)
那時的春天稠密,難以攪動,野油菜花
翻山越嶺。蜜蜂嗡嗡的甜,掛在明亮的視覺里
一十三省孤獨的小水電站,都在發電。而她
依然沒來。你抱著村部黑色的搖把電話
嘴唇發紫,簌簌直抖。你現在的樣子
比五十年代要瘦削得多了。仍舊是藍卡基布中山裝
梳分頭,濃眉上落著粉筆灰
要在日落前為病中的女孩補上最后一課。
你夾著紙傘,穿過春末寂靜的田埂,作為
一個逝去多年的人,你身子很輕,泥濘不會濺上褲腳
2004年10月
蔣巨波簡評:
陳先發詩歌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詩風傾向純粹的抒情,中后期由線型抒情產生的變化,語言開始顯示陌生化,抒情也更隱含,更收斂,跳躍性更明顯,刻意去拓展詩意空間上的多義。
他詩中常有不說,或者言他而說,追求復雜性詩寫的有效性,不是去貼近敘事,而是制造繁復的氛圍。
這首詩講一個老教師在風雨天,為生病的孩子去補課的故事。把這個故事放到一個很大的空間,竟聯想了一十三省小水電站,這筆調令人驚嘆!
你夾著紙傘,穿過春末寂靜的田埂,作為/一個逝去多年的人/你身子很輕,泥濘不會濺上褲腳/。釋放與收束的寫作力之強,此處可見。
陳先發一直在恒與變二者中深度探索,直到大步的跨越,直到寫出《丹青見》與《前世》這樣的代表作,直到捧得魯獎。對于一個不甘平凡,勇于探索者,他即要做實實驗過程,又要填寫空白。此等踐行者少之又少。
西遞宏村
黃河史
文/陳先發 (徽)
源頭哭著,一路奔下來,在魯國境內死于大海。
一個三十七歲的漢人,為什么要抱著她一起哭?
在大街,在田野,在機械廢棄的舊工廠
他常常無端端地崩潰掉。他掙破了身體
舉著一根白花花的骨頭在哭。他燒盡了課本,坐在灰里哭。
他連后果都沒有想過,他連臉上的血和泥都沒擦干凈。
秋日河岸,白云流動,景物頹傷,像一場大病。
2004年6月
蔣巨波簡評:
經典的前奏是什么?是一場脫胎換骨之痛。傷痕也好,反思覺醒也好,朦朧也罷,這些影子在陳先發的創作中都經歷過。只是為他最后毅然摒棄了。因為他可能意識到一種文學的使命,一副擔當。我們看他這時的作品起,就會發現到他求變,那種渴望的熾烈穿越于詩中,《黃河史》寫的特別,場面大開大合,在寫作里程值得一提。
病中吟
文/陳先發 (徽)
早晨,不得不諦聽鳥鳴。一聲聲
它脆而清越,又不明所以,像雨點的錐子
落下,垂直地落下,越垂直就越悲憫。
一年一度的大病,我換了幾張椅子
克制著自已,不為鳥鳴所惑而滑出肉體。
也不隨它遠去。它拽著焦黃的尾巴,在松冠消逝
有些起伏,有些黯然
2004年10月
蔣巨波簡評:
陳先發詩歌一經細品,從他的詩歌美學理解中,一切都是隱身而來,化變而去。詩人一直這樣追求難度寫作,詩歌的形式與內核的一統對于詩人,就是一種生活,是一種精神,生命。
隱身術之歌
文/陳先發(徽)
窗外,三三兩兩的鳥鳴
找不到源頭
一天的繁星找不到源頭。
街頭嘈雜,樟樹嗚嗚地哭著
拖拉機嗚嗚地哭著
妓女和醫生嗚嗚地哭著。
春水碧綠,備受折磨。
他茫然地站立
像從一場失敗的隱身術中醒來
2005年3月15日
蔣巨波簡評:
陳先發詩人善于通過詞語的交匯、變形,制造詩歌的空白,所以讀起來覺得隱晦,但是這也體現了他自己的認知:“好詩提供的不是內容的恒量而是變量。對單純的人來說,它是單純的。對復雜而挑釁的閱讀者,它是多義的、多向的、微妙的”。讀他這首詩,透過它的歧異的表象,感悟詩人悲憫的內心。春水碧綠,備受折磨。/他茫然地站立/像從一場失敗的隱身術中醒來/好句,奇妙。
前世
文/陳先發(徽)
要逃,就干脆逃到蝴蝶的體內去
不必再咬著牙,打翻父母的陰謀和藥汁
不必等到血都吐盡了。
要為敵,就干脆與整個人類為敵。
他嘩地一下脫掉了蘸墨的青袍
脫掉了一層皮
脫掉了內心朝飛暮倦的長亭短亭。
脫掉了云和水
這情節確實令人震悚:他如此輕易地
又脫掉了自已的骨頭!
我無限謄戀的最后一幕是:他們縱身一躍
在枝頭等了億年的蝴蝶渾身一顫
暗叫道:來了!
這一夜明月低于屋檐
碧溪潮生兩岸
只有一句尚未忘記
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淚水
把左翅朝下壓了壓,往前一伸
說:梁兄,請了
請了
2004年6月
蔣巨波簡評:
當別人大行口語敘述時,詩人陳先發看得更遠,超越了口語這一層面。即使詩歌界也存在物以稀為貴,搶得先機的價值和作用。同時,這也是先鋒者必須有的擔當。他在寫作上的突擊不是簡單的表象,形式呈現繁復也不是簡單的繁復。
一份頒獎詞寫道:“陳先發的作詩之道,重修辭,亦重哲思。日常生活的藝趣,暗藏生命的憂思;古典意象的重寫,不乏細膩與心裁;沉靜的情感里,也詩風繁復、多義。而更多的時候,他則以先鋒意識來鍛造語言和提純精神,新意昭然……”應該說這概括了陳先發詩歌創作的一些特點和貢獻。
說了這些,我們來談談梁祝故事,故事講到……祝英臺出嫁那天,一定要求經過梁山泊墓地,并下轎祭拜。結果看到墳墓裂開了一個口子,她就奮不顧身跳進去,然后看到一雙蝴蝶飛出來。凄美的愛情故事流傳人間,人盡皆知,而詩性的表達,讓這首詩成為杰作。這首詩寫出了愛者的不屈與化蝶雙飛的堅毅。脫掉了人間的骨頭,蝶兒不需要骨頭,可見筆下細膩。只有一句尚未忘記/她忍住百感交集的淚水/把左翅朝下壓了壓,往前一伸/說:梁兄,請了/請了/
梁兄,請了/這里寫的高明。祝英臺先化生蝴蝶,但習守禮儀,請梁兄先行!詩寫極其細膩維妙,從陳舊中挖掘出一輪新意,光芒四射。
丹青見
文/陳先發(徽)
榿木,白松,榆樹和水杉,高于接骨木,紫荊
鐵皮桂和香樟。湖水被秋天挽著向上,針葉林高于
闊葉林,野杜仲高于亂蓬蓬的劍麻。如果
湖水暗漲,柞木將高于紫檀。鳥鳴,一聲接一聲地
溶化著。蛇的舌頭如受電擊,她從鎖眼中窺見的樺樹
要高于從旋轉著的玻璃中,窺見的樺樹。
死人眼中的樺樹,高于生者眼中的樺樹。
將被制成棺木的樺樹,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樺樹。
2004年10月
蔣巨波簡評:
一眾樹木名稱及自然意象并置,令人視覺流轉,浮想翩躚,可謂橫向寫意。而諸意象之中又有上下的垂直聯動,當湖水被秋天挽著向上/突兀奇嶇,意境向縱向拓展。經蛇或人不同之視眼,所設景象忽然活絡了,這算是對詩境完成了縱橫相向拓寬。伴隨之是無盡的詩意想象:死人眼中的樺樹,高于生者眼中的樺樹。/將被制成棺木的樺樹,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樺樹。/象征大膽,意象迷離,當詩歌的形式披上儀式的外套,就顯得與眾不同。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