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日
人生在折騰中,尋找定位與樂趣。
人生在奮斗中,書寫感動與壯美。
群里的朋友:大家周六早晨好!
擴展閱讀
第一章:共大誕生的背景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58年8月1日成立。它是在全國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中創建起來的一所新型的農業院校,是在進入以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為中心內容的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情況下產生的,是我們黨動員大批干部上山下鄉,參加生產勞動的情況下產生的,特別是在黨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的鼓舞下產生的。
1959年8月,周恩來總理為共大題寫校名 圖為共大總校大門
它誕生在江西這塊紅色土地上,反映了江西人民,特別是廣大山區和農村勞動人民要求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愿望。它的出現有著深厚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基礎。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是一座勤工儉學、半工半讀、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新型大學。它曾是全國地方最大、學生最多,國家花錢最少的學校。
從另一個方面的歷史背景看,它又是偉人毛澤東精心呵護、大力提倡創辦起來的一所大學。毛澤東一生創辦過兩所大學,一所是延安的抗大,另一所就是江西共大。
毛澤東: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
1958年3月,汪東興從中央下放到江西,這里是他的故鄉,他是江西弋陽縣人。當時他四十二歲,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時期。從1947年起,他就開始作毛澤東的貼身警衛。曾隨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轉戰陜北,負責警衛工作。他下放到江西任主管內務副省長,具體負責全省的農墾工作。
他對故鄉這片土地抱有深情,也太熟悉了。
江西位于華東的西南部,處于內陸地區,長江中下游南岸。它三面環山,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地勢由西向東漸次向潘陽湖傾斜。當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交通不發達,全省經濟主要靠農業支持。
汪東興回到江西后,滿懷著對故鄉人民的深情厚誼,一頭扎進墾殖場去搞調查,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他幾乎跑遍了各個山頭,了解江西總體農業生產情況。這也是毛澤東一貫提倡的優良作風。
1957年冬,江西與全國其它地區一樣,掀起了冬季農業生產運動高潮和機關整改高潮,全省有五萬多名干部自動報名上山下鄉,在江西各地,建立了一百多個農林牧漁綜合墾殖場,廣墾荒地,圍湖造田,飼養家禽家畜、魚類,這些墾殖場是江西農業生產的生力軍。
幾個月來,調查的結果并不樂觀。他心情是沉重的。1958年5月全國農墾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他作為江西省的代表回到北京參加這次會議。
會議期間他去看望毛主席。毛澤東見這位曾經的貼身警衛進來,心里自然非常高興,趕快站起身迎上前去與他握手。毛主席緊緊握著他的手,含笑問:
“去了幾個月,情況怎么樣?”
汪東興見主席的情緒這么好,自己的心情也頓時變得愉快起來,他也滿面含笑回答主席:
“這幾個月下去,主要還是遵照主席的指示,先搞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嘛。從我了解的情況看,江西總的情況不錯,特別是農業生產情況,自1957年12月開始全省各地辦墾殖場,對有組織地集中力量大辦農業起到很大推動作用?!?/span>
他很客觀的講了江西的主流與成績,就不得不涉及到他所發現的問題。經過幾個月的調查,他發現江西普遍存在農民文化程度低,多數人上不起學的情況。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墾殖場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他們從農民文化程度低,掌握技術有困難的角度出發,辦起了技術學校。凡是這樣的地方,農業生產的形勢更好些。
毛澤東在聽他反映問題時,開始緊鎖眉頭,他對中國的農民太了解,對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況太了解,他對中國農民的感情太深了!此刻,他聽到墾殖場辦技術學校,不由眼睛一亮,興致勃勃地沖著汪東興說:
“這個辦法好。三十幾年前我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搞農民運動調查,許許多多的農民不識字,要說的說不清,想寫的寫不出,不學點文化,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困難。”主席講到這里,略停頓一會,接著深情地說:“你回去與邵式平省長商量辦些學校,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
“好!”
汪東興帶著主席的重托,從中南海回到江西。這些天,他的心情是不平靜的,他深知故鄉是一塊斑讕多彩的土地,這里藏龍臥虎,人杰地靈,蘊含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時起,江西人民就深受黨和毛主席的教誨,普遍具有較高的革命覺悟,但同時也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百般摧殘,嘗盡了戰爭帶來毀滅和痛苦。江西人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與貢獻,但這里至今還籠罩著貧窮落后的陰影,生產力比較低下,尤其是廣大農村的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農業生產的產值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相當低。
解決這些問題的焦點與出路在哪里呢?他思索著,在不?;匚吨飨c他講的話“你回去與邵式平省長商量辦些學校,讓上不起學的農民上學,好不好?”
他心里猛然明亮了許多!于是,他很快理出了一個新的思路:發展江西農業生產,必須要從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入手!現在的焦點是,要用什么手段,采用什么方式來有效的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為此,他苦苦思索著,想得很多,也想得很遠……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主席從分析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的特點出發,明確指出:能否取得中國最廣大農民的支持,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成敗的關鍵。這里首先的問題是教育農民,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1926年5月,毛主席親自擔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共招收全國二十個省的三百二十七名學員,大力培訓各地的農民運動骨干。
1927年3月,毛主席在董必武等同志的支持和幫助下,在武昌創辦了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從全國各地招收八百多學員來這里學習。毛主席親自講授《農民問題》和《農村教育》等課程。當時惲代英、彭湃、周以粟、夏明瀚等同志都曾在這里任過教或作過報告。
1929年1月至1934年10月,毛主席在贛南閩西生活、戰斗了五年多,親手創建了以江西瑞金為中心的中央根據地,建立了中央工農民主政府。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開辦了紅軍大學、蘇維埃大學、彭楊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等十幾所高等中等專業學校。中央根據地內的各地普遍開辦列寧小學、農民夜校和識字班,用一切辦法提高工農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培養了大批干部和各種人才……
眼下,江西聚焦的是,如何讓眾多上不起學的農民,能夠有書讀。
毛澤東在思考這個問題。汪東興順著毛主席的思路,也在冥思苦想,尋找一個比較穩妥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