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10畝田”是我國農業發展需要長期面對的基本現實。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農耕史。無論歷史如何變遷,農業從來都是與國家興亡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現如今黨的二十大進一步詮釋了農業的重要性,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守好“三農”至關重要,是中國今后發展的最根本問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中華文明根植于土地之上,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我們老百姓,也要清醒地看待三農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比如18億畝耕地紅線、基本農田保護制度、農業生產配套技術、農民收入、糧食安全等等問題。
一、糧食安全方面
沒能做到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沒能做到堅決守護18億畝耕地紅線方針,沒能做到有效恢復、維持和提高耕地質量,得不到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物質資源基礎。
對加強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落實不到位。依舊有出現破壞、閑置、荒蕪基本農田的現象,比如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房、建墳、挖砂、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他破壞等活動。更有甚者,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名占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建設用于畜禽養殖的建筑物行為、占用基本農田進行植樹造林,以退耕還林為名違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基本農田納入退耕范圍等等,我相信這些問題仍舊普遍發生!
二、農業技術相對落后、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目前農業化發展相對于世界上比較落后。對于農業發達的國家來說,我國的農業發展仍是起步階段,農業生產成本高,農業生產分散,缺乏配套的農業生產栽培技術措施,機械化和智能化利用率低。同時在農業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方面落實的也不是很全面,沒有針性的對農村農業技術推廣的業務,缺少技術咨詢、技術培訓、技術宣傳和普及工作。
我國農村的自然環境先天性差,高產地塊相對較少、水資源分布不均、且人均占耕地面積少,自然災害頻發等,加上后天的農業發展中對農業環境的不斷破壞,使得我國目前的農業生態環境日益衰退。脆弱的自然環境對我國的農業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挑戰,成為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
三、收入不可觀、農民種地積極性不高
辛辛苦苦一年到頭來收入卻很少,這是目前老百姓種地的真實寫照。當種地收入不如外出務工收入,農民種植積極性就會下降,積極性下降,就會導致老百姓逃離土地。現在種地所需的各種肥料和農藥都在不斷上漲、地租也在不斷上升,與之相反的糧食銷售價格卻很低迷,同時層層中間商賺取差價,謀取利益,即便糧食豐收了,也會出現賣糧難的現象。因此提高農民收入才促進種地積極性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