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小分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守好“三農”基本盤至關重要、不容有失。當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特別是國際糧食形勢復雜多變,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發展好形勢的任務十分繁重。中央反復強調,越是經濟困難時期,就越要重視和加強“三農”工作,越要抓好糧食生產。
國家糧食主產區基本上都是土質肥沃,地勢平坦,耕地連片,地表水資源豐沛,光雨熱同季,具有發展現代農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農業科技力量雄厚,農業技術基礎較強,科技增糧潛力巨大,投資回報率較高。尤其是以墾區為代表的現代化大農業,農業機械化水平高,已成為全國糧食最有增產潛力的地區。作為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站在講政治、講大局、講責任、講奉獻的高度,始終不渝地把糧食生產擺在突出位置不動搖、不偏移,始終不渝地抓好糧食生產不松懈、不減力,切實肩負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擔,靠做好五篇大文章,打造成國家可靠的大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一是靠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速大糧倉建設。重點是推進水利化、農機化、水稻大棚育秧、中低產田改造等工程措施,切實發揮基礎建設對糧食生產的提升和加速作用。加強水利化建設,集中建設一批大中型水利骨干工程,加快大中型灌區、排灌泵站配套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加快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推廣節水灌溉,搞好旱區治理。加強農機化建設,推進建設輻射耕地面積3萬畝以上的大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農機大戶,提高大型農機具裝備水平,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加快推進土地整治,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實行田、水、路、林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消滅水稻中小棚育秧,全部實現大棚化、標準化育秧,逐步推行工廠化育秧。
二是靠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支撐大糧倉建設。在保護生態不開荒、不增加耕地面積的前提下實現糧食增產目標,關鍵是要走糧食增產靠科技、科技增糧靠推廣的路子,通過內涵挖潛,提高單產,增加總量。在農業科技推廣上,積極探索農業科技合作共建的新模式,通過建設科技園區、合辦專家大院、實施致富項目、開展科技培訓,促進科研單位研發和基層群眾應用兩個層面有效對接。進一步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活動,推進合作共建向區域性農業主導產業全覆蓋,加速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區,集中連片發展五大糧食作物高產創建示范帶,加快高產優質品種選育、應用,優化集成一批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大糧倉建設的科技含量。
三是靠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創新助推大糧倉建設。一家一戶的小規模、分散經營已經制約和影響了農村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的提高。近年來,在保障農民土地承包權和收益權不變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引導農戶采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土地經營承包權,培育更多的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發展規模經營。要積極創新生產經營組織形式,在推進土地規模經營上下功夫。把從事同類生產的農戶聯結起來,在不改變分散承包的基礎上,推進連片種植,實現規模經營。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提高組織化程度和規模效益。
四是靠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引領大糧倉建設。墾區土地集中連片,已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規模經營、農業機械化水平、糧食單產等一些指標已經達到或超過發達國家水平,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樣板。要充分利用墾區這個獨一無二的有利條件,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帶動“大糧倉”建設。進一步提高墾區現代農業裝備能力、自主創新能力、綜合生產能力,引領現代化大農業建設。充分發揮農墾的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以墾區扶持安徽小崗村為樣板,打破省份壁壘,深入推進場縣合作共建,拓展共建領域,創新共建方式,不斷在農機跨區作業、科技園區示范、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速墾區先進生產要素向地方流動,先進技術向地方移植,生產服務向農村覆蓋,領跑現代農業建設。
五是靠保護和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大糧倉建設。農民是發展糧食生產的主體,打造大糧倉,離不開廣大農民群眾的熱情參與。農村工作實踐反復證明,什么時候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高漲,什么時候的糧食生產就會出現好形勢,總產量迅速增加,反之亦然。近年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扶持農業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農民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越是在這個時候,越是要把這些政策措施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做到不抽條,不縮水,不走樣,進一步放大政策效應,激發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抓好農用生產資料市場調控,有效控制種子、化肥、農藥等價格上漲趨勢,打擊假冒偽劣,防止坑農害農,保護種糧農民合法權益。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表達您的觀點。
—————————————
解讀身邊實事 洞察世間百態
@小崔新視角 我們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