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中秋節又稱秋節、拜月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
中秋佳節到,“三大傳統習俗,兩大民間禁忌”不可不知,分別是什么呢?
中秋三大習俗:
1·祭月神、祭祖先
中秋節祭月的習俗,源自上古時期“秋分祭月迎寒”的禮儀。由于二十四節氣與農歷并不同步,所以人們就把秋分祭月的習俗,搬到了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月餅
明代萬歷年間舉人徐炬,在他的《事物原始》一書中寫: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諸月數,則蟾兔圓,故曰中秋。
秋季處在最熱與最冷兩季正中;八月處在孟秋七月和季秋九月正中;十五日又在一月的正中。此時三秋已半、寒暑相均,這時祭月正符合“天道”。
此時秋高氣爽、天遠云淡,月亮也顯得格外明亮,于是人們就在月光下祭拜“月神”,酬祭祖先。
《帝京景物略》中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人們會在庭院中放個小桌子,上面安置香爐,擺放月餅、美食美酒,以及各色時鮮水果等,如果祭果有比較大的瓜類時,還要切成像蓮花一樣的齒狀再擺放。
只等月亮上半空時,點燃香燭,對月祭拜。通常由家中主婦先拜,兒童再拜,許下愿望,以待實現。
2·吃月餅、燒斗香
月餅最早只是拜祭月神的供品,最早被稱為月團或豐收餅等。“月餅”這種叫法,最早出現是在南宋文人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中。大詩人蘇東坡詩句中“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里的小餅,就是月餅的雛形。
最早月餅都由家庭主婦自行制作,在中秋祭月時再由主婦切開,按家中人數分成大小均等的小塊,就連家中有遠行未歸的人,也要計算在內。
因為月餅形狀圓,有團圓的美好寓意,所以中秋吃月餅慢慢地就成了佳節的必備食俗。明代《酌中志》中載: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餅、瓜果。如有剩月餅,乃整收于干燥風涼之處,至歲暮分用之,曰團圓餅也。
中秋夜,人們團圓過節之時,必會“燒斗香”。斗香也叫“香斗”或“天香”,是一種用線香外糊紙斗制成的特殊香燭,整體呈四方狀,上大下小,形似古代量糧的斗。
中秋燒斗香,意在拜“魁斗”,也就是魁星。魁星是主宰人間文運、官運的星宿,燒斗香有祈團圓、求平安的意思,也有祈求魁星高照,使家男丁金榜題名、官運暢達之意。
3·“走月”求子、求平安
古代女子通常不能隨意外出,唯獨元宵和不秋可以出門走動,并且不限時長。而這兩個日子的走動,又都是為了給家人求福澤、祛病災等。
清代《清嘉錄》中載:八月中秋夜,婦女皆盛裝出游,互相往還,或隨喜尼庵,雞聲喔喔,猶婆娑月下,謂之“走月亮”。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名作《浮生六記》中也寫:中秋夜,婦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戶,皆出,結隊而游,名曰走月亮。
中秋節的“走月”也稱“游安”或“走平安路”。古籍中稱,女子們在此夜走過三座橋,即可“去疾疫、避災殃、得子得福”等。
清代詩人寫道:中秋共把斗香燒,姐妹鄰家舉手邀。聯袂同游明月巷,踏歌還度彩云橋。
中秋節兩大禁忌
1·男不祭月
古代人認為“日者,太陽之精;月者,太陰之精”,認為月亮本就是陰氣的精華,中秋之月又是一年之中最圓最大的月亮,更是陰中之陰。
自然萬物都以陰陽調和為佳,陰太盛則傷陽,陽太盛也必傷陰。所以民間才稱“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灶屬火,火為太陽,所以女士當避;而月屬太陰,男士當避。
2·月圓不歸
今年中秋節是酉月寅日,古代人認為“子生一陽,丑生二陽,寅生三陽”,冬至為子月,所以“冬至一陽生”;小寒之后進丑月,陽氣生長;立春后為寅月,三陽開泰、春意盎然。
而“陽氣”的特點就是外發和上升,陰氣的特點是收斂和下沉,所以稱“孟月丑仲月寅,季月子日不歸人”,稱這些日子為歸忌,不宜遠行歸家等。
同時今年中秋節又居酉月寅日,月圓在酉時,屬于“破月、絕時”,加上酉月寅日又是黃沙日,都是不宜遠行在途,不宜開快車的日子。#妙筆生花創作挑戰##文化##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