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過去的確是風水大國,看的世界文化遺產如北京故宮、頤和園、天壇、敦煌莫高窟、曲阜乳府、孔廟、孔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西藏拉薩市布達拉宮、武當山古建筑群、蘇州古典園林、平遙古城、麗江古城、龍門石窟、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殷虛、秦始皇陵、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凌、明孝陵等,就可以看出。
中國風水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所以這些國家在風水、中醫、時令、姓氏、宗教等方面與中國有相應的共存文化。什么是中國共存文化?那就是影響中國文化的源泉與根源,易經、中醫、風水正是影響中國文化根源的三架馬車,中國其它的民俗節日如中秋節根本無法與其相比。
韓國經過三年的籌備,已經將“中國風水”重新梳理,將以“整體風水地理”的名義列入韓國“民族文化振興”名單之中加以特別保護,同時準備盡快將其列為韓國國家遺產名錄和申報世界遺產。這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個將“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集于一身的遺產保護項目。在云南召開的亞洲人類學家論壇上,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院金紅男院長向介紹了韓國“整體風水地理”項目。這個項目是由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院主持,聯合數十位不同領域的專家進行的國家級項目。2003年開始啟動的韓國“整體風水地理”項目。
韓國學者在演講中提到,韓國人也曾有一段時間對“風水”理論嗤之以鼻,但現在談到“風水”的時候,他們臉上帶有一絲敬意。一位曾在中國留學的中央博物院的學者舉例介紹,在“風水”理論中,對樹木的選擇和種植,河道和周邊區域的規劃以及防護林的建設,大部分與現在公認的森林培育學、流域管理學和生態林業工程學的核心方法是一致的,而且比許多從西方引進的技術更符合本土的特點。同時,以“風水地理”為基礎的村落,在保護生態系統方面有很好的實際效果。同時,韓國學者也多次表示,“風水”里面的確有不健康的東西,但是也不能一概否定,而是要區分出來,好的要保留整理,不好的也要記錄下來,讓后人能夠系統地理解和批判。
無論如何,韓國、日本都是得到其國家認可的官方機構在進行風水申遺工作,行動當然迅速了。但據目前情況,日本在悄悄進行風水申遺工作,并無太多的信息披露,但對日本風水申遺不可小看。
如果風水讓日本作為其自己的文化部分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遠較日本對中國侵略造成的精神、經濟的危害為重,因為它掠奪的不僅是一時的,而是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長期奪取,這對中國文化無疑是釜底抽薪。韓國申報中醫、風水也是如此。日本、韓國的歷史更悠久了,我們成了配角。
申遺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榮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好處,主要能提高文物保護和宣傳推薦的作用;提高文化旅游的知名度,拉動內需;區域經濟的促進推動作用;協調發展的社會凝聚作用;世界遺產對社會的進步起著輻射、影響、滲透作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作用;申報世界遺產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社會環境保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有著直接影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