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地區,有著很多傳統的風俗,特別是喪葬和結婚,禮數上是非常講究的。有句話叫:“喪事不請自到,喜事有請才去”,指的是在同一個村里,村中某戶中的老人去世了,周圍的鄉親鄰居們,不用主人家上門請也會自己參加葬禮。但喜事就不一樣了,無論誰家有喜事,得到主人家的邀請,才可以去參加,沒有得到邀請是不能去的,這里頭到底有什么講究呢?
【先說說“喪事的不請自到。”】
在農村如果某戶人家里有親人去世了,對于這戶人家來說,是一件非常傷心的事情。農村自古以來就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叫“死者為大”,老人去世后子女們將停止一切手頭工作,忙著張羅后事。首先是鳴炮三響燃萬子鞭一掛,示告鄉鄰家中有老人去世。然后將死者遺體入棺置于客廳(中堂)設為靈堂,在棺前擺上祭品點燃香案和長明燈,大門楣額貼寫“當大事”三字白布(紙)條幅。布置停當后孝子披麻戴孝,去往近親人家里(母逝去舅舅家,父逝去姑媽家)報喪。然后去請地師和道士,地師負責選地擇日和下葬定向,道士負責道場法事和出殯發喪。
小編老家農村的規矩和習俗是孝子不抬喪(棺),叔侄不挖井(坑)。因為農村還實行土葬,出殯抬喪(棺)要十幾名青壯勞力,挖井(坑)要3~4名青壯勞力,還有扶棺、搬運花圈等輔助性工作,沒有二三十名青壯勞力完不成將老人“扶上山”(土葬)的工作。加上吊唁賓客接待和所有參加喪事人員生活飯菜制作,至少也要四五十人才能把一場喪事辦好。
農村喪事主要是與逝者有關的事務,但因禮數多程序復雜,孝子們都會忙的暈頭轉向。所以,對于生活接待工作,除了地仙、道士和母舅、姑媽至親,三餐成席且有孝子陪侍酌酒外,其他賓客及鄉鄰幫忙人員,就餐入席是不分坐次的,也是不理會身份貴賤的,人多的話吃流水席,孝子也不陪餐敬酒,喝酒的人全都自酌自飲,對此農村又有一句俗語叫“喪場無禮節,餐宿自便之”。這主要是因為家屬都沉浸在失去親人的悲傷之中,也還有對喪事很多事情要忙,主人家根本無暇再去顧及其他。
在小編的老家農村,由于都是小村子,一般如果村里有人去世了,本村、本團不分家族、姓氏,不論是老人、青年,父親、兒子,婆婆、媳婦,都會帶上紙錢禮物,去主人家里吊唁并自覺承擔參加喪事的有關工作,直至喪事辦理集完畢。一些在外地打工的也會抽空回來一趟參加喪事。有些人不理解,又不是至親,有這個必要回去嗎?而且喪事在農村里講究的是要熱鬧,一般都辦的比較大,需要很多人來幫忙的。所以才有了“喪事不請自來”的規矩和習俗。其實,這種“喪事不請自來” 的鄉風習俗,既是一種民族風范,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再說說“喜事有請才去。”】
農村辦喜事,包括娶媳婦、嫁女、喬遷新居、老人壽辰等各種喜慶之事。喜事與喪事比較,人員構成和辦事程序,就不太相同了。家中有喜事時,都希望婚禮辦的越熱鬧越好,一般來說,三親六戚和關系近一點的鄉親鄰居,主人家都會有請,隨著農村的發展,有些地方請人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由請帖變成了電話邀請。一場熱熱鬧鬧的喜慶活動婚禮,也難得讓鄉親們聚在一塊,飯桌上聊聊家長里短,增進了彼此之間的情誼,平時有些小矛盾的鄉鄰,借此機會勾通一下,縮短彼此之間的感情距離。
但和辦喪事不一樣,辦喜事的話如果想要找人幫忙,或者是要請人吃飯的話,都是要提前下請帖的,一般沒有請帖的人是不會來參加的。其實,這個也是很好理解的,因為喜事一般都是本家族的人過來幫忙就差不多了。在辦酒席之前,主人家都會算好多少人、多少桌,然后才開始按照量來購買食材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請他就去光顧了,那主人家會不高興的。
人家辦喜事沒有請你去,原因有多方面的,有的是想節約經費,控制規模不搞大操大辦,只請嫡系親屬和交往特甚之人。有的是有某些禁忌,如結婚就禁忌時辰八字相沖的人參加婚禮。再或是情誼上的原因,人家不怎么待見你。無論是哪種原因,人家辦喜事未請你而貿然去參加,一方面會讓主客雙方都覺得有些尷尬,另一方面是凡喜慶酒席主人家一般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有多少人要辦多少桌,如果貿然前去也會讓主人家不好安排。 所以,在農村里辦喜酒,如果主人家沒有請你,就算是隔鄰隔壁的人家也是不能去的。
小編認為:“喪事不請自到,喜事有請才去”這句農村老話,還是很有繼續傳承下去的意義。古人所流傳下來的這個老規矩,在今天也是很有道理的,也是農村人情味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