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作為能源大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著實有著很強的影響力,民富程度在北方曾經也是僅次于遼寧。但是之后隨著能源競爭力的加大、成本的上升、利潤的縮水,這讓山西經濟一度陷入蕭條。
山西不同于遼寧、陜西等北方工業大省,遼寧陜西起碼有沈陽、大連、西安這樣的龍頭城市,遼寧是工業巨子,又是沿海省份,工業全面性強,這邊弱那邊強,總有支撐點。西安是高教大省,航天科研大省,西北最強省,所以盡管這些北方省份在現代經濟發展當中進步較慢,但至少還有新的支點可以依托。
而是山西就沒這么好的運氣了,山西雖然工業大廠也不少,但是經濟占比相對于能源來說差很多,而且即便是工業廠礦,下坡走的也是非常陡。很多曾經生意興隆的地方名企紛紛破產,這是產業轉型不及時或者產能落后而被淘汰的必然后果。
山西人很精明,也很善于經商,晉商的歷史地位在國內的頂級的。但是山西的地勢限制了這里的發展空間,而閉塞的環境讓人們也有了閉塞的思維,所以不論在大中小還是創業企業發展方面,節奏和思路都跟不上大多省份的變化。
要說發展方向,我認為山西還是應該效仿河南,集中全力打造一個具有競爭力的省會,外加一個副中心城市,至少先保證資源聚集度和減少人才流失。不然以目前除了太原連個三線城市都沒有的局面,如何能夠與其他地區競爭?與其如此,不如舍小顧大,把省內更多人才和資源向太原聚合,當太原成為一個700萬人口+7000億GDP城市的時候,去開辟副中心城市,從而以點帶面逐步擴散經濟網絡。至于模式,也可以參考河南,沒有高新技術產業,那就發展食品和旅游,況且還有比河南更豐富的能源產業為基礎。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如果總是安于現狀的心態,給再多機會也沒用。多去長三角珠三角看看吧,人家環境更好、錢更多,而且更努力,所以如果不能以人為本去徹底改變進取心和大局觀,那么發展很難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