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紅米,愛讀紅樓;我是金粉,深愛金庸。還記得師范讀書時,曾經一夜讀完《神雕俠侶》:那是三十四五年前的事了。金庸先生所以深深打動我,固然因為情節、人物,更是由于小說中的情感、文化。
金庸先生在其作品“新序”中寫過:
武俠小說雖說是通俗作品,以大眾化、娛樂性強為重點,但對廣大讀者終究是會發生影響的。我希望傳達的主旨,是:愛護尊重自己的國家民族,也尊重別人的國家民族;和平友好,互相幫助;重視正義和是非,反對損人利己;注重信義,歌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歌頌奮不顧身的為了正義而奮斗;輕視爭權奪利、自私可鄙的思想和行為。
武俠小說并不單是讓讀者在閱讀時做“白日夢”而沉緬在偉大成功的幻想之中,而希望讀者們在幻想之時,想像自己是個好人,要努力做各種各樣的好事,想像自己要愛國家、愛社會、幫助別人得到幸福,由于做了好事、作出積極貢獻,得到所愛之人的欣賞和傾心。
由這兩段,我讀出金庸先生不只是一位大作家,更是一位偉大的作家。
2009年11月,語文教育界有魯迅、金庸之爭,蒙《語文建設》李世江先生厚愛,在教學短論中發了我的短文《金庸:學生繞不開的閱讀存在》,每每想起,心中都有一點小驕傲。翻翻目錄頁,有童慶炳老;看看同欄目,前一篇是北大陸儉明教授,后一篇是兄弟我:呵呵,確實有點小高興、小激動。
金庸:學生繞不開的閱讀存在
袁春波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走進高中語文讀本[①],金庸小說的閱讀走進臺灣高考試題,這表明,金庸已成為中學生繞不開的閱讀存在。語文教師所要解決的已經不再是學生該不該、能不能讀武俠的問題,而是啟發引導、涵養呵護、提高學生的閱讀品位,讓他們注重選擇,學會閱讀,從而獲得更多的思想收獲,更豐富的審美享受的問題。
讀《神雕俠侶》,我們將能理解何謂真正的武俠小說,明白“武打”與“武俠”的不同,了解“武俠”在“俠”不在“武”的特點,認識何謂真正的“大俠”。那些靠“打打鬧鬧中的快意恩仇,刀光劍影中的卿卿我我”吸引學生眼球的,恐怕只能算做“武打”而不能稱為“武俠”了。明乎此,許多充斥著低級趣味的“武打+ 愛情”小說,便會退出學生的視野。讀《神雕俠侶》,我們的學生會在多方面獲得教益。
一、習得言語技能
“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重要素養。口語交際是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相互傳遞信息、分享信息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基本手段”[②],言語技能的習得,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試看《神雕俠侶》中這樣一處對話:
公孫止兇暴傷害裘千尺后,小龍女……,向著公孫止喝道:“公孫先生,她是你元配夫人,為何你待她如此?你既有夫人,何以又想娶我?便算我嫁了你,你日后對我,豈不也如對她一般?”
反復品味,你會贊嘆,何等高妙的語言藝術!三句斥問,每一問以上一句為邏輯推理的前件,環環相扣,步步進逼,痛快淋漓。無怪乎產生下面的表達效果:公孫止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馬光佐忍不住大聲喝彩。注重借鑒這種技巧,語言論辯能力必定會得到提高。
二、借鑒寫作技巧
讀《神雕俠侶》,越女菱歌,營造詩境的“題記”式開篇;冷水泡茶慢慢濃,愈到后面愈精彩的情節安排;清風明月,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詩意結尾,對寫作技巧的豐富,都很有幫助。
我們試品讀小說精彩的開篇:
“越女采蓮秋水畔,窄袖輕羅,暗露雙金釧。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絲爭亂。 雞尺溪頭風浪晚,霧重煙輕,不見來時伴。隱隱歌聲歸棹遠,離愁引著江南岸。”
一陣輕柔婉轉的歌聲,飄在煙水蒙蒙的湖面上。歌聲發自一艘小船之中,船里五個少女和歌嘻笑,蕩舟采蓮。她們唱的曲子是北宋大詞人歐陽修所作的“蝶戀花”詞,寫的正是越女采蓮的情景,雖只寥寥六十字,但季節、時辰、所在、景物以及越女的容貌、衣著、首飾、心情,無一不描繪得歷歷如見……
時當南宋理宗年間,地處嘉興南湖。節近中秋,荷葉漸殘,蓮肉飽實。這一陣歌聲傳入湖邊一個道姑耳中。她在一排柳樹下悄立已久,晚風拂動她杏黃色道袍的下擺,拂動她頸中所插拂塵的萬縷柔絲,心頭思潮起伏,當真亦是“芳心只共絲爭亂”。只聽得歌聲漸漸遠去,唱的是歐陽修另一首“蝶戀花”詞,一陣風吹來,隱隱送來兩句:“風月無情人暗換,舊游如夢空腸斷……”歌聲甫歇,便是一陣格格嬌笑。
作者以詞引入,借詞境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場景,而春岸折柳,秋湖采蓮的江南勝景,也會激發人們對這河山的熱愛之情,這種熱愛之情,正是郭靖、楊過等人俠義行為的精神支撐,同時也為整篇小說人物的活動、情節的發展,準備了更闊大的時代背景。
金庸小說中曲折有致,波瀾起伏的情節安排,常常扣人心弦,令人愛不釋手。《俠之大者》、《襄陽鏖兵》兩回,楊過需要以郭靖、黃蓉的人頭換取解情花毒的絕情丹。郭靖為襄陽主將,蒙古強敵兵臨城下,更要奮力死守。金庸在此處集中筆墨刻繪郭靖的外顯行為,楊過的矛盾心理。襄陽城守如何,楊過得手與否,郭靖性命之虞能否躲過,便時時扣住讀者的心弦。明槍暗箭一齊向郭靖襲來,危惡之境,層見錯出。常常是山窮水盡,轉眼又柳暗花明。
再看小說的結尾:
楊過朗聲說道:“今宵良晤,豪興不淺,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杯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說著抱袖一拂,挾著小龍女之手,與神雕并肩下山。
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啊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
正是:“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這樣的結尾,巧妙化用古典詩歌的意境,言有盡而意無窮,詩意盎然,給讀者留下極為廣闊的空間。許多古典詩歌的結尾,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都具有這種特點。
三、確立價值取向
“在閱讀與鑒賞活動中,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③],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閱讀與鑒賞目標中基本要求。小說中的這樣兩段可作為達成這個目標的憑借:
郭靖一面解衣就寢,一面說道:“過兒,眼前強虜壓境,大宋天下當真是危如累卵。襄陽是大宋半壁江山的屏障,此城若失,只怕我大宋千萬百姓便盡為蒙古人的奴隸了。我親眼見過蒙古人殘殺異族的慘狀,真是令人血為之沸。”楊過聽到這里,想起途中蒙古兵將施虐行暴諸般可怖可恨的情景,也不禁咬得牙關格格作聲,滿腔憤怒。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地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于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④]
郭靖是金庸小說《射雕英雄傳》的主人公,他的形象更為豐富、完滿的塑造卻是在《神雕俠侶》中完成。作者寫到此處,讀者品賞此節,深深感動并為之震撼的恐怕都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八個大字,是這八個字中流淌的積極昂揚的價值取向。
四、豐厚的文化積淀
金庸作品中蘊藏的歷史文化積淀,也涵養著我們的心靈,豐厚著我們的修養。如《襄陽鏖兵》一回寫道:
從山上望下去,見道旁有塊石碑,碑上刻著一行大字:“唐工部郎杜甫故里。”楊過道:“襄陽真了不起,原來這位大詩人的故鄉便在此處。”
郭靖揚鞭吟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你想中國文士人人都會做詩,但千古只推杜甫第一,自是因為憂國愛民之故。”楊過道:“你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那么文武雖然不同,道理卻是一般的。”郭靖聽他體會到了這一節,很是歡喜,說道:“經書文章,我是一點也不懂,但想人生在世,便是做個販夫走卒,只要有為國為民之心,那就是真好漢,真豪杰了。”
作者對杜詩的深刻認識,對杜詩中“憂國愛民”的思想紅線的體悟,提升了作品的境界,也提升著讀者的境界。
無論是言語技能、寫作技巧,還是價值取向、文本內涵,金庸小說都能給我們以營養。因此,讀武俠就該讀最優秀的武俠,就要從低劣作品“打打殺殺,恩恩愛愛”的氛圍中走出來,提升閱讀品位,培養純正的審美情趣。
參考資料:
①《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必修) 語文讀本第4冊》6課《天龍八部(節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P17,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P7,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小說中文字均引自《神雕俠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
(北京:《語文建設》,2009年第11期 責任編輯:李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