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牛灣,黃河著名景區
前段時間,媒體報道“黃河水變清”。非汛期的時候,黃河從包頭東進,通常是一道清波。開封以下到山東,黃河才呈現渾濁的黃色。
小浪底水庫是調控河沙的一道閘門,1999年下閘攔沙,設計庫容量是75.5億立方米,預計14年后攔沙庫容淤滿。然而到今天,小浪底淤積僅為32億立方米。也就是說,最近二十年黃河的含沙量正大大減少。這個觀測也被很多黃河沿岸居民證實。“黃河水變清”的日子,正變得越來越長。
熟悉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么。黃河水變清,這一直是中國治世的祥瑞,所謂“圣人出,黃河清”。現在中國算不算治世呢?以古代標準說,當然是算的。不過我更愿意從經濟學角度談黃河水變清。原因并不復雜,黃河水變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媒體對此已經有詳盡報道。
一方面是流入黃河的沙子變少,另一方面是沉積沙減少。這兩項都和人類活動有關。很多人以為,經濟發展意味著破壞環境。在這里,卻展示出經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修復。
黃河源于青藏高原,其上游清冽,到中游才變渾濁。尤其流經裸露的黃土高原,泥沙下泄,這才形成舉世聞名的“沙河”。現在黃河變清,是因為其流經地區的裸露地表,很多都覆蓋上植被。黃土高原的治理,初見成效。在這里,我們要感謝水土專家付出,比如前段時間剛去世的科學家朱顯謨,他就致力于研究黃土高原治沙的方法。
舍此之外,有沒經濟方面原因呢?很多人說,這是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的勝利。在國家資金扶持下,民眾把大片土地騰出來養樹林養草,植被怎能不恢復呢?
事實上,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化。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農村人口減少,于是很多土地就拋荒。農民收入不再依賴于農業,土地承載的人口數量減少,這都有利于植被恢復,也給政府的退耕政策提供了便利。
想想看,如果沒有城市化的出路,由政府出錢讓農民拋荒,這需要多大成本,執行起來何其之難。只有農民心甘情愿地拋荒離鄉,農地自然荒蕪,國家政策才得以持續。
經濟發展會帶來顯而易見的城市污梁,很多人抱怨不迭。他們沒看到,污染聚集的代價,是其他地區污染減少,環境恢復。在我的家鄉,過去由于農業活動,山林大量開發,野生動物幾盡滅絕。現在呢?鳥類增加,野豬成患;大量稻田變荷塘,后來索性沒人看管,成為長滿蘆葦野草的泥塘,吸引白鶴來覓食。
經濟發展,農村人口變少,人均資產增加。隨著基礎設施完善,過去骯臟敗壞的景像,也得以修復,成為自然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的景區。這種情形在歐美很常見,中國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也開始出現。將來的中國,內陸很多農村會消失,許多農村會成為休閑度假勝地。
前段時間有一則新聞,截止2016年,中國森林總面積達2.5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1.93%。中國是全球少見的森林覆蓋率在增加的國家。這個過程和城市化高度相關。黃河水變清,只是黃土高原環境改善開始的第一步。
此外,根據媒體的報道,黃河水變清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黃河兩岸民眾對沙子的需求變得格外強烈。據當地工人介紹,黃河沙是天然水洗沙,是最好的建筑沙。沙場一天可挖沙20多卡車,一車能裝30噸沙。就這樣,千百年來禍害黃河兩岸的沙子,就這樣變廢為寶,成為經濟發展的資源。
老實說,若非看到新聞報道,我還不敢相信。現在晉陜黃河兩岸,采沙場遍布。據相關部門統計,黃河兩岸的挖沙用沙量,達到1億噸——這是什么概念呢?據說黃河每年搬到大海的沙量,也就16億噸。這1億噸的估計,真是相當可觀了。
一方面是入黃河的沙子減少,另一方面是積沙被挖出。這也難怪,黃河水會變清。
有人說,黃河水渾濁了那么長時間,突然之間變干凈,不太好吧?
我不太清楚,黃河水變黃是什么時候開始。有一點很明顯,黃河并不是一直都漫滾泥沙,它有過清澈時候,只是由于特殊的地表條件,加以植被破壞,黃河流域環境變惡劣。黃土高原的環境承載力有限。過去先民在黃河兩岸繁衍生息,忍受黃河的暴虐,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今經濟發展,治理黃河成為現實,還有什么可擔心?
黃河水逐步變清,已經有十幾年,創下了歷史的最長紀錄。人類就是這樣,一點點改善自然處境,使它更適宜人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