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姜半夏12克 橘皮9克 柿蒂9克
公丁香6克 竹茹9克 赭石12克
甘草6克 生姜6克
功能 平肝和胃,降逆止呃。
主治 肝氣郁滯,橫逆犯胃,以致胃失和降,上逆而成呃逆之證。
用法 上藥加水浸泡兩個小時,再加水以文火煎兩遍,共取汁200毫升,分兩次溫服,上午9時、午后3時各1次,1日1劑。若呃逆發作嚴重,可依法日煎兩劑,每隔6小時服1次。服1~2天,病勢緩和,可依前法,煎服2~3劑,癥狀減輕,或呃逆止,仍需續服2~3劑,以資鞏固,不可忽視,以防復發。
方解 呃逆,俗稱“打呃忒”,是胃氣上逆喉間,呃呃連聲,聲音短促且自己難以控制的一種病癥。本病《內經》稱之為“噦”。唐宋以后對本病和噦的概念含糊不清,如孫思邈以噦為逆;王海藏、劉河間有以噦為干嘔,有以咳逆為噫等等。直至明代張景岳對以上諸說作了詳細辯解和分析。他說:“噦者呃逆也,非咳逆也;咳逆者咳嗽之甚者也,非呃逆也;干嘔者無物之吐....··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也,即噯氣也,非咳逆也?!睆埵洗苏f,至今仍應用于臨床。方中之姜半夏,辛微溫,入肺胃經,能溫脾和胃,止嘔降逆,姜制半夏,其效尤著;橘皮辛苦溫,入脾肺經,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李時珍謂:“療嘔噦反胃嘈雜。”柿蒂澀平,入肺胃經,降逆止呃,為治呃逆要藥。黃宮繡云:“雖與丁香同為止呃之味,然一辛熱而一苦平,合用深得兼濟之妙。”公丁香辛溫,入肺脾胃腎經,溫中降逆,為虛寒呃逆之要藥。竹茹甘微寒入胃經,伍入本方,既可用于胃虛呃逆而屬于熱證者,亦可用于虛證呃逆而偏于寒證者;赭石苦寒,入肝、心包經,鎮逆平肝,止嘔吐呃逆;甘草甘平,入十二經,補脾益氣,調和諸藥;生姜辛溫,和中溫胃止嘔。諸藥相伍,共奏平肝和胃、降逆止呃之功。
加減運用 本方為臨床常用以治呃逆的通用方。熱溫平并用,但不偏于大寒大熱,故能相得益彰,收效良好。盡管如此,若久病情況危重,則必須在辨證施治的原則指導下,針對病情,慎重考慮。如治虛證呃逆而偏于寒盛者,用竹茹微寒之品,需加人參、大棗以顧其虛,加肉桂、吳茱萸,并增生姜、丁香之用量,以溫其寒,標本兼顧,使正扶邪祛,呃逆自安。臨床經驗證明,服藥2~3劑,呃逆止或癥狀減,仍需續服2~3劑,以資鞏固。屢經運用,效果均佳。
按語 本方系參考《傷寒論》旋復代赭湯、《金匱要略》橘皮竹茹湯和《證因脈治》丁香柿蒂湯等方,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減化裁而成。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