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辛、苦,寒。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用于痰涎壅肺,喘咳痰多,胸脅脹滿,不得平臥,胸腹水腫,小便不利;肺原性心臟病水腫。小編整理出含有葶藶的處方共573個,本文發表的是其中的第301~360共60個。
處方1、大青丸處方大青4兩,麥門冬(去心)4兩,香豉4兩,石膏(研)2兩,葶藶子(熬)2兩,梔子2兩,栝樓根2兩,枳實(炙)2兩,芍藥2兩,知母2兩,茯苓2兩,大黃2兩,黃耆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服寒食散發動,積年不解,不能食,羸瘦欲死者。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飲送下,1日2次。5日不知,則更服之,以知為度。
摘錄《千金翼》卷十五
處方2、大干棗三味丸別名棗杏丸
處方大棗60枚(擘,去核),葶藶子1升(熬),杏仁1升(去皮尖、兩仁者,熬)。
制法上藥合搗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著,細細下蜜作丸。
功能主治飲氣嗽,經久不已,漸成水病,大小便秘澀,頭面身體浮腫。
用法用量棗杏丸(《朱氏集驗方》卷五)。飲氣嗽,已服細辛八味湯、葶藶子十五味丸,不覺可,見證如上者,服此方。
摘錄《外臺》卷九引《許仁則方》
處方3、靈寶如意丹處方人參5錢,犀黃5錢,熊膽5錢,麻黃5錢,杜酥1兩,雄黃1兩,血竭1兩,天麻1兩,葶藶1兩,玉石1兩,白粉霜1兩,朱砂1兩,銀朱1兩,冰片2錢,真珠2錢。
制法上為末,將杜酥酒化為丸,辰砂為衣。
功能主治中暑眩暈,絞腸腹痛,脘悶飽脹,陰陽反錯,不省人事,手足厥冷,惡心吐瀉,山嵐瘴氣,中寒頭痛,一切痧氣;癰疽疔毒,蛇蝎蟲毒。
用法用量每服7丸,用涼茶送下;癰疽疔毒,蛇蝎蟲毒,用黃酒化敷患處。
注意孕婦忌之。
摘錄《飼鶴亭集方》
處方4、抵圣丸處方苦葶藶子不拘多少(于火上隔紙炒過)。
制法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男子婦人頭面手足虛腫。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食前煎麻子湯送下。5-7日小便利,腫消為效。如喘嗽,煎桑白皮湯送下。如小兒須另丸小丸與服,看兒大小加減丸數服,煎棗肉湯送下。
注意忌生冷、醋、粘滑食物及鹽。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楊氏家藏方》
處方5、羚羊角散處方羚羊角屑半兩,桂半兩(去粗皮),甘遂半兩,苦葶藶半兩(紙上炒),木香半兩,郁李仁(炒,去皮尖)半兩,青橘皮1兩(去白,炒),檳榔1兩(銼),當歸1兩(切,炒),牡丹皮1兩,赤芍藥1兩。
制法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婦人經水先斷,后病水,名曰血分,身體浮腫,煩悶。
用法用量每服2錢匕,濃煎桑根白皮湯,放溫調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一五三
處方6、雞骨丸別名大雞骨丸
處方雄雞骨1具(炙令黃),赤茯苓半兩,石膏半兩(細研,水飛過),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赤芍藥半兩,紫菀半兩(洗去苗土),白礬半兩(燒灰),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細辛半兩(洗去苗土),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黃芩3分,桂心3分,甜葶藶3分(隔紙炒令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丁奚,骨中微熱,腹內不調,食不為肌膚,或苦寒熱,腹大。
用法用量大雞骨丸(《普濟方》卷三九三)。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7、厚樸溫肺散處方厚樸(去粗皮,用糯米粥浸一次飯久,曬干,為末)1兩半,葶藶子(微炒,搗為細末)1兩,皂莢子1升(不蛀者,蒸兩遍,焙干,為末),接骨草(陰干,為末)3兩,訶黎勒(煨,取皮為末)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久患上氣,胸脅支滿。
用法用量每服兩錢匕,空心以生姜蜜湯調下,晚飯后再服。若遠行,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1丸,含化。
摘錄《圣濟總錄》卷六十七
處方8、柴胡湯處方柴胡(去苗)2兩,射干2兩,防葵(去蘆)2兩,牡丹皮2兩,大黃(皂莢水2鐘煮干)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2兩,紫菀(去土)2兩,葶藶子(隔紙炒)2兩,紫蘇子2兩。
制法上藥治下篩。
功能主治肺壅熱,上膈昏滯,頭面及鼻內生瘡,精神不爽,胸中煩渴。
用法用量方中防葵,《圣濟總錄》作“防風”。小便多,減射干。
摘錄《普濟方》卷二十七引《護命》
處方9、陳橘皮丸處方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紫蘇子3分,防己半兩,桑根白皮(銼)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木通(銼)1兩,郁李仁(湯浸,去皮尖,微炒)1兩,甜葶藶(微炒)1兩。
制法上為散,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上氣喘促,坐臥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大棗湯送下,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10、除濕丹處方檳榔2兩,甘遂2兩,威靈仙2兩,赤芍藥2兩,澤瀉2兩,葶藶2兩,乳香1兩,沒藥1兩(另研),黑牽牛半兩,大戟2兩(炒),陳皮4兩(去白)。
制法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諸濕客搏,腰膝重痛,足脛浮腫,筋脈緊急,津液凝澀,便溺不利,赤癮疹,疽癰發背,疥癬走注,腳氣,瘡癤。婦人腰胯疼痛、兩腳麻木,惡寒喜暖者。閃腦膝踝足腕大痛及枚瘡落馬,墜墮打撲等。
用法用量《普濟方》引《經驗良方》有青皮,無葶藶。
注意服藥前后,忌酒1日,藥后亦忌濕面。食溫粥補暖;中病即止,虛弱者當慎。
摘錄《宣明論》卷七
處方11、陳橘皮丸處方陳橘皮2兩(湯浸,去白瓤,焙),紫蘇子3分(微炒),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尖,微炒),甘遂半兩(煨微黃),漢防己半兩,桑根白皮1兩(銼),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赤茯苓1兩,木通1兩(銼)。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虛勞,心胸壅悶,喘促,大小便不利,四肢浮腫。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生姜、大棗湯送下。
摘錄《圣惠》卷三十
處方12、龜胸丸處方大黃(酒煨)、麻黃(去節)、百合、桑皮(姜汁炒)、木通、枳殼、甜葶藶(微炒)、杏仁(炒黑)、芒消各等分。
制法上為細末,以杏仁、芒消同研如脂,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龜胸高起。
用法用量每服1丸,蔥白湯化下。
摘錄《張氏醫通》卷十五
處方13、金不換木香丸處方大戟5錢,蕪花(炒)5錢,甘遂5錢,黑丑頭末2錢,生大黃5錢,青皮5錢,陳皮5錢,南木香5錢,青木香5錢,胡椒1錢(病合倍用),川椒(去白)5錢,檳榔5錢,益智仁5錢,射干5錢,桑白皮5錢,苦葶藶5錢(炒),大腹皮5錢,澤瀉5錢,木通(去皮)5錢,連翹5錢,砂仁5錢,巴豆(去殼,半生半熟)5錢。
制法上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蠱脹。
用法用量每服50丸,壯盛人加70-80丸,第一消頭面腫,五更初用蔥白酒送下;第二消中膈胸腹腫,五更初用陳皮湯送下;第三消臍以下腳腫,五更初用桑白皮湯送下。
注意忌一切生冷毒物,油鹽醬醋,魚酢鵝鴨及房事等。
摘錄《壽世保元》卷三
處方14、昆布丸處方昆布8分(洗),干姜6分,犀角6分(屑),吳茱萸4分,人參8分,馬尾海藻4分(洗),葶藶子6分(熬),杏仁8分(去皮尖,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氣筑咽喉,噎塞,兼癭氣。
用法用量空腹以飲服。
注意忌生冷,粘食,陳臭等。
摘錄《外臺》卷二十三引《廣濟方》
處方15、補氣丸處方防己1兩,犀角(鎊)1兩,葶藶(隔紙炒)1兩,牽牛子(半生半熟)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訶黎勒(煅,去核)1兩,海蛤1兩,芎?1兩,生干地黃(焙)1兩,大黃2兩半,木通(銼)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大戟(炒)1兩,防風(去叉)1兩,郁李仁(去皮尖,炒)1兩,木香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三焦病水腫,腹脹不利,小水不利。
用法用量《普濟方》有“干姜”。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十九
處方16、雞胸丸處方大黃1錢(煨),天門冬5錢(去心),百合5錢,木通5錢,枳殼5錢(炒),杏仁5錢(去皮尖,炒),樸硝5錢,桑白皮5錢(蜜炙),葶藶5錢(炒)。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功能主治小兒雞胸、龜背。
用法用量每用1丸,溫湯化下。
摘錄《幼科金針》卷下
處方17、靈寶香紅丸別名狗寶丸
處方牛黃2錢,狗寶2錢,血竭2錢,乳香(炙)2錢,沒藥(炙)2錢,飛辰砂2錢,硼砂2錢,葶藶2錢,飛雄黃2錢,真珠1錢,沉香1錢,冰片1錢,琥珀6分。
制法上為細末,以熊膽6分、人乳化為丸。每重1分,金箔為衣。
功能主治護心止痛,消毒化膿,在外者可使表散,在內者可使便泄。主內外一切癰疽疔毒。
用法用量每服1丸,重者2-3丸,陳酒調下。
摘錄《雞鳴錄》
處方18、阿膠湯處方阿膠(炒燥)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玄參1兩,丹參1兩,防風(去叉)1兩,黃耆1兩,生干地黃(焙)1兩,葛根1兩,柴胡(去南)1兩,秦艽(去苗土)1兩,黃連(去須)1兩,龍膽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地骨皮1兩,百合1兩,鱉甲(去裙襕,醋炙)1兩,甘草(炙)1兩,桔梗(炒)1兩,知母(焙)1兩,貝母(去心)1兩,款冬花1兩,石膏(碎)1兩,麻黃(去根節)1兩,黃芩(去黑心)1兩,梔子仁1兩,麥門冬(去心)1兩,防己1兩,栝樓根1兩,馬兜鈴1兩,大黃(炒)1兩,桑根白皮(炙)1兩,白藥子1兩,葶藶子(隔紙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1兩,檳榔5枚。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骨蒸虛勞,熱氣上熏,咽嗌焦干,津液枯燥,煩渴引飲。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處方19、保肺湯處方白及、薏苡仁、貝母、金銀花、陳皮、苦桔梗、苦葶藶、甘草節。
功能主治肺癰吐膿血。
用法用量初起,加防風;潰后,加生黃耆、人參。
摘錄《金鑒》卷四十
處方20、參苓散處方人參1錢,麻黃1錢,甘草(炙)1錢,款冬花1錢,小半夏(湯浸11次)半錢,葶藶半錢,馬兜鈴3個。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治嗽化痰。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桑皮湯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形證論》
處方21、赤茯苓散處方赤茯苓半兩,桑根白皮半兩(銼),川升麻1分,甜葶藶1分(隔紙炒令紫色),杏仁1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桔梗1分(去蘆頭),貝母半兩(煨令微黃)。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小兒水氣腫滿,喘咳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錢,以水一小盞,煎至5分,去滓溫服,日3-4次。
摘錄《圣惠》卷八十八
處方22、法制肺露處方孩兒參2錢,北沙參3錢,炙冬花1錢5分,天冬2錢,麥冬2錢,地骨皮1錢5分,桑皮(蜜炙)1錢5分,代蛤散3錢,阿膠珠2錢,絲瓜絡2錢,川貝母2錢,馬兜鈴(蜜炙)1錢,葶藶子(蜜炙)1錢,肥知母1錢5分,冬瓜子3錢,生玉竹3錢,白茯苓3錢,粉丹皮1錢5分,百合2錢,蘆根3兩,枇杷葉(蜜炙)4兩,雄豬肺(去心血,灌白潔凈)1具。
制法上為細末,以半數灌入肺內,半數撒在肺上,蒸露。
功能主治潤肺消炎。主吐血鼻衄,干咳無痰,肺痿喘逆。
用法用量每服1-2兩,隔水燉溫,1日2-3次。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
處方23、補肝丸處方青葙子1兩,桂心1兩,葶藶子1兩,杏仁1兩,細辛1兩,茺蔚子1兩,枸杞子1兩,五味子1兩,茯苓1兩6銖,黃芩1兩6銖,防風1兩6銖,地膚子1兩6銖,澤瀉1兩6銖,決明子1兩6銖,麥門冬1兩6銖,蕤仁1兩6銖,車前子2兩,菟絲子2兩,干地黃2兩,兔肝1具。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眼暗。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飲送下,1日2次。加至30丸。
摘錄《千金》卷六
處方24、定喘葶藶丸處方葶藶、木香、貝母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蒸餅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鼓脹喘嗽。
用法用量煎桑白皮湯送下?;蚣匆?味為末,仍以桑白皮湯送下尤妙。
摘錄《赤水玄珠》卷五
處方25、昆布丸處方大黃1兩,消石1兩,海藻(洗)1兩,水銀1兩,昆布3兩(洗),苦瓠瓣40枚,葶藶半升(熬),通草2分,桃仁50枚(熬)。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滿上氣。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1日2次。
摘錄《外臺》卷十引《古今錄驗》
處方26、茯苓散別名檳榔散
處方芫花(醋拌,炒)3錢半,澤瀉3錢半,郁李仁3錢半,甜葶藶3錢半,漢防己3錢半,藁本3錢半,陳皮(去白)半兩,白茯苓半兩,白檳榔半兩,瞿麥半兩,滑石7錢半,大戟7錢半。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諸般氣腫。
用法用量檳榔散(《普濟方》卷一九二引《醫方集成》)。方中茯苓原脫,據《袖珍》補。
注意忌鹽食百日。
摘錄《宣明論》卷八
處方27、百解湯處方前胡(去蘆頭)、柴胡(去苗)、甜葶藶(微炒)、半夏(湯洗7遍去滑)、麻黃(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羌活(去蘆頭)、獨活(去蘆頭)、桔梗(炒)、人參、陳橘皮(湯浸,去白,焙)、白術、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銼)、白茯苓(去黑皮)、芎?、石膏(碎)、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各等分。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中風傷寒,身熱頭痛,肢體煩疼。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濟總錄》卷二十二
處方28、甘遂丸處方甘遂2兩(熬),葶藶子2兩(熬),杏仁50枚(熬),巴豆40枚(去心皮,熬)。
制法上藥治下篩,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風水黃疸,體大如囊,面目皆合,陰腫如斗,正如霜瓜。
用法用量每服3丸,飲送下。當吐。不知,可至5丸。
注意禁野豬肉、蘆筍。
摘錄《外臺》卷二十引《古今錄驗》
處方29、柏子仁丸處方柏子仁1兩,五靈脂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黃色),蝦蟆頭1個(燒灰),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久嗽,肌體虛羸,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方中蝦蟆頭用量原缺,據《普濟方》補。
摘錄方出《圣惠》卷四十六,名見《普濟方》卷一五九
處方30、雞鳴丸處方知母1兩,貝母1兩,杏仁1兩,阿膠(面炒)1兩,葶藶子(隔紙炒)1兩,款冬1兩,甘草1兩,半夏1兩,五味子1兩,廣皮1兩,桔梗1兩,紫蘇1兩,天冬1兩,沙參1兩,旋覆花1兩。
制法煉蜜為丸,每丸重二錢。
功能主治咳嗽痰喘,日輕夜重,秋冬必發,或久咳聲啞,盜汗,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早、晚各服1丸,小兒1丸分4服。
摘錄《醫學碎金錄》引《蘡薁軒膏丹丸散真方匯錄》
處方31、赤小豆煎處方芫花8分,大戟8分,桑白皮1錢,葶藶子1錢2分,商陸20錢,生姜5錢,赤小豆1合。
功能主治腳氣疝脹,產后腫滿,水腫脹滿,不論虛實。
用法用量以水8合,先煮6物,取4合3勺,去滓,納赤小豆更煮令熟,日一夜吃盡。
臨床應用水腫脹滿,一男子患腫滿,命懸旦夕,諸醫袖手,遂作此方與之,十有余日,病脫然復故爾;后活幾十人,皆用此方。
摘錄《奇正方》
處方32、辰砂半夏丸別名半夏丸、杏醫丸
處方五靈脂(微炒,用酒研飛,去砂土)1兩,朱砂(研,飛)1兩,葶藶(水淘凈,曬干,別杵成膏)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麩炒,別杵成膏)半兩,半夏(湯浸7次去滑,焙干)半兩。
制法上為末,入研藥勻,以生姜汁煮面糊為丸,如小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兒肺壅痰實,咳嗽喘息,胸膈痞滿,心忪煩悶,痰涎不利,呀呷有聲。
用法用量半夏丸(《圣濟總錄》卷一七五)、杏醫丸(《普濟方》卷三八七)。
摘錄《局方》卷十
處方33、定喘款氣丸處方苦葶藶(紙上炒)2兩,馬兜鈴根1兩,麻黃(去根節)1分,桑根白皮(銼)1分。
制法上為末,用蒸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肺腑氣虛,觸冒風冷,呼吸邪氣,喘促痞悶,眠睡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煎阿膠、皂子湯送下。
摘錄《圣濟總錄》卷四十八
處方34、和胃丸處方大黃1分,細辛1分,黃連1分,蜀椒(去目閉口者,汗)1分,皂莢(炙,去皮子)1分,當歸1分,桂心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熬)1兩半,黃芩1兩半,葶藶(熬)半兩,阿膠(炙)半兩,芒消半兩,厚樸2分(炙),甘遂1兩,半夏5分(洗)。
制法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調六腑,安五臟,導達腸胃,令人能食。主胃痛,悁煩噫逆,胸中氣滿,腹脅下邪氣寒壯積聚,大小便乍難。并主女人絕產。
用法用量每服5丸,空腹酒送下,稍加至10丸,1日3次。
摘錄《千金翼》卷十五
處方35、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處方防己1兩,椒目1兩,葶藶1兩(熬),大黃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腸間有水氣,腹滿,口舌干燥。
用法用量“防己椒藶丸”、“防椒藶黃丸”。本方改為湯劑,名“防椒藶黃湯”(見《證治寶鑒》)、“防己椒藶湯”(見《中國醫學大辭典》)。渴者,加芒消半兩。
各家論述1.《退思集類方歌注》:肺與大腸為表里,腸間水氣不行于下,以致肺氣膠郁于上而燥熱之甚。用防己療水氣,椒目治腹滿,葶藶瀉氣閉,大黃瀉血閉,急決大腸之水以救肺金之膹郁,不治上而治下,故用丸劑也。2.《中國醫學大辭典》:此方以防己、椒目導飲于前,大黃、葶藶飲于后,前后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
摘錄《金匱》卷中
處方36、甘遂丸處方甘遂(炒)3分,芍藥3分,杏仁3分,車前子3分,黃芩3分,豬苓3分,葶藶(炒)3分,鱉甲7分(醋炙)。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腫滿結實,諸治不效。
用法用量竹葉飲送下。2歲5-6丸,日再量之。
摘錄《幼幼新書》卷三十二引《嬰孺方》
處方37、參滑散處方地骨皮,麻黃(去節)1分,人參、滑石,大黃(煨)1分,知母、羌活,甜葶藶(炒)1分,甘草(炙)半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水痘。
用法用量每服半錢,水1小盞,加小麥7粒,煎數沸,每服3-5匙。不可多服。
摘錄《保嬰撮要》卷十八
處方38、當歸丸處方人參3兩,當歸3兩,大黃(濕紙裹,3升米下蒸米熟,去紙切,焙)3兩,桂心3兩,瞿麥穗3兩,赤芍藥3兩,白茯苓3兩,葶藶(炒黃,研)1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分。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加至20丸,空心米飲送下。
摘錄《普濟方》卷三三五引《養生必用》
處方39、練中丸處方大黃8兩,葶藶4兩,杏仁4兩,芒消4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宿食不消,大便難。
用法用量食后每服7丸,1日2次,稍加。
摘錄《千金》卷十五
處方40、定喘湯處方麥門冬(去心)2錢,人參2錢,遼五味21個,麻黃5分,白術(土炒)1錢2分,杏仁(去皮尖)1錢2分,陳皮1錢2分,葶藶子1錢2分。
功能主治胃虛作喘,脈氣無力,抬肩擷項,喘而不休。
用法用量加黑棗2個,水煎,食遠服。
摘錄《玉案》卷四
處方41、靈砂丹處方人參半兩(去蘆頭),甜葶藶(研)1分,五靈脂1分,胡黃連(并為細末)1分,麝香1分,蘆薈(各細研)1分,杏仁(麩炒,去皮尖)1分,辰砂半兩(研細)。
制法上件一處拌勻,以粳米飯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肺疳,因咳嗽羸瘦,皮枯毛落。
用法用量每服10粒,煎人參湯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醫方妙選》
處方42、雞鳴保肺丸處方阿膠4兩,知母4兩,款冬4兩,五味4兩,兜鈴3兩,甘草3兩,陳皮3兩,紫菀3兩,麻黃3兩,半夏3兩,杏仁3兩,葶藶3兩,茯苓1兩,覆花1兩,桔梗5兩。
制法上為細末,將覆花熬計,合蜜為丸,每丸二錢一分。
功能主治宣肺化痰,寧嗽定喘。
用法用量早、晚各服1丸,開水調下。
注意忌食腥辣。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處方43、赤茯苓散處方赤茯苓1兩,漢防己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檳榔1兩,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兩(銼),木通1兩(銼),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水氣遍身浮腫,按之沒指,心腹氣脹,大小便澀。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滓,食前溫服。以大小便通利為效。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普濟方》卷一九三
處方44、補肝抑肺湯處方玄參8錢,當歸4錢,川芎2錢,生地3錢,石斛3錢,胡黃連3錢,黃芩3錢,葶藶子5錢,木賊2錢,茺蔚子4錢,甘草1錢,田三七5分。
功能主治逆順障癥。
用法用量水煎,田三七為末沖服。
摘錄《眼科臨癥筆記》
處方45、甘遂丸處方郁李仁1兩(湯浸,去皮,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遂1兩(煨令微黃),赤茯苓1兩,甜葶藶2兩(隔紙炒令紫色),瞿麥1兩。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氣遍身浮腫,皮膚欲裂,心腹氣急脹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空心以溫水送下。良久,當利3兩行;如不利,即加丸再服,以利即效。
摘錄方出《圣惠》卷五十四,名見《圣濟總錄》卷八十
處方46、當歸丸處方當歸2兩,葶藶2兩,附子2兩,吳茱萸2兩,大黃2兩,黃芩1兩半,桂心1兩半,干姜1兩半,牡丹1兩半,芎?1兩半,細辛1兩6銖,秦椒1兩6銖,柴胡1兩6銖,厚樸1兩6銖,牡蒙(1方無)1兩,甘草1兩,虻蟲50個,水蛭50個。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女人臍下癥結刺痛,如蟲所嚙,及如錐刀所刺,或赤白帶下十二疾,腰背疼痛,月水或在月前,或在月后。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心、以酒送下,日2次。
注意有胎勿服之。
摘錄《千金》卷四
處方47、單方葶藶散別名葶藶散
處方甜葶藶2兩半(隔紙炒,令紫)。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肺癰咳唾膿血,喘嗽不得睡臥。
用法用量葶藶散(《普濟方》卷一六二)。
摘錄方出《圣惠》卷六十一,名見《得效》卷五
處方48、雞鳴丸處方知母(酒炒)、貝母(炒)、陳皮(去白)、桑白皮(蜜炒)、款冬花、旋覆花、天門冬、麥門冬、人參、葶藶子(炒)、桔梗、杏仁(麩炒)、半夏(姜制)、阿膠珠、甘草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喘嗽。
用法用量以烏梅湯或生姜湯化下1丸。
摘錄《東醫寶鑒·雜病篇》卷五引《中朝方》
處方49、雞鳴丸處方知母1兩,杏仁1兩,阿膠珠1兩,葶藶子5錢,紫菀(炙)1兩,粉甘草5錢,法半夏1兩,北五味5錢,桔梗5錢,廣陳皮1兩,全紫蘇1兩,天門冬1兩,罌粟殼(炙)1兩,復花(炙)1兩,川貝母1兩,黨參1兩。
制法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氣管發炎,咳嗽氣促,哮喘痰多,睡眠不寧。
用法用量每服3錢,溫開水下,1日2次,小兒老人酌減。
注意肺弱咳嗽而無痰喘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沙市方)
處方50、訶黎勒丸別名大腹皮丸
處方訶黎勒皮1兩,大腹皮1兩(銼),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桑根白皮1兩(銼),前胡1兩(去蘆頭),枳實1兩(麩炒令微黃),漢防己半兩,紫苑3分(洗去苗土),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別研如膏),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別研如膏)。
制法上為末,加杏仁、葶藶更研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傷寒氣壅,心腹不利,上氣咳嗽,腹脅妨悶。
用法用量大腹皮丸(《圣濟總錄》卷二十四)。
摘錄《圣惠》卷十一
處方51、百合散處方百合3分,甜葶藶半兩(隔紙炒令紫色),桑根白皮半兩(銼),郁李仁3分(湯浸,去皮尖,微炒),大腹皮3分(銼),漢防已半兩,赤茯苓3分,紫蘇莖葉3分,陳橘皮2分(湯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咳嗽,頭目連背膊浮腫,喘促,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十二
處方52、定嗽散處方漢防己半兩,白茯苓1兩,紫菀1兩,款冬花1兩,桔梗1兩,桑白皮1兩,紫蘇莖葉1兩,杏仁1兩,貝母1兩,甜葶藶1兩半,甘草1兩半,人參半兩。
制法上焙干為末。
功能主治十五種嗽,上氣不順,咽喉癢。
用法用量每服1錢,津液含化,徐徐咽之。
摘錄《雞峰》卷十一
處方53、華山碑記丹處方三棱1兩,靈脂1兩,甘遂1兩,葶藶1兩,牙皂1兩,青皮1兩,神曲1兩,烏梅1兩,陳皮1兩,枳殼1兩,木香1兩,豆豉1兩,大黃1兩,芫花1兩,巴豆霜1兩,紅芽大戟1兩,石榴1兩。
制法上為細末,醋糊為小丸。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化積消食。主胸脅水氣痛滿,氣臌水脹,癥瘕腸覃,停飲作喘,濕毒腳氣。
用法用量每服15丸或12丸,開水送下。
注意藥性劇烈,用之宜慎。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處方54、返魂丸子處方獨角仙2個(去翅足,于瓷盒內燒,勿令煙出,研為末),白僵蠶半兩(微炒),牛黃半兩(細研),白附子半兩(炮裂),天南星半兩(炮裂),青黛半兩(研入),干姜半兩(炮裂),甜葶藶半兩(炒令紫色),烏蛇肉半兩(炙令黃),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過)。
制法上為末,用豬膽汁并蟾酥如豇豆大,和為丸,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小兒急驚風。
用法用量先以酒化1丸,滴在鼻中,即以酒或水送下2丸。若不嚏,則不再下藥。
摘錄《圣惠》卷八十五
處方55、金杏丸處方杏仁(去皮尖)、漢防己、甜葶藶、馬兜鈴(去皮)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小兒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用麥門冬湯送下。
摘錄《幼幼新書》卷十六引茅先生方
處方56、赤茯苓散處方赤茯苓1錢,桑白皮1錢,貝母1錢,升麻半錢,甘草半錢,桔梗(微炒)半錢,杏仁半錢,甜葶藶(炒)半錢。
制法上(口父)咀。
功能主治大人、小兒水氣腫滿,喘咳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煎6分服,小兒作3服。
摘錄《普濟方》卷一九三引《經驗良方》
處方57、當歸丸處方桔梗2分,葶藶子(熬)5分,藜蘆(炙)2分,厚樸(炙)5分,杏仁50個(去尖皮),附子(炮)5分,桂心3分,人參3分,沙參3分,特生礜石1兩(燒半,日)。
制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心腹勞強,寒疝邪氣往來,堅固結聚,苦寒煩悁,不得臥,夜苦汗出,大便堅,小便不利,流飲在腹中,食不生肌。
用法用量每服3丸,以飲送下,日3次。稍加之。
注意忌豬肉、生蔥、冷水。
摘錄《外臺》卷七引深師方
處方58、安肺桔梗湯處方杏、蔞、枳、桔、歸、耆、二母、桑皮、防己、百合、苡仁、地骨、葶藶、五味、草。
功能主治利氣疏痰,降火排膿。主肺癰。
摘錄《類證治裁》卷二
處方59、補肺散處方當歸5錢,黃芩1兩,桔梗4錢,赤芍5錢,桑皮1兩,麻黃4錢,枳殼4錢,葶藶5錢,地骨皮8錢,甘菊4錢,元參8錢,白芷4錢,生地4錢,甘草4錢,金銀花4錢。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眼有白翳多者。
用法用量每服3錢。
摘錄《異授眼科》
處方60、茯苓散處方赤茯苓(去黑皮)3兩,葶藶(紙上炒)半兩,人參1兩,防風(去叉)1兩,澤瀉1兩,甘草(炙,銼)1兩,桂(去粗皮)1兩,白術1兩,狼毒(銼,醋炒)1兩,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1兩,干姜(炮)1兩,赤小豆(炒)1兩,大戟半兩,肉蓯蓉(酒浸,切,焙)3分,豬苓(去黑皮)3分,女萎3分。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腳氣腫滿。
用法用量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日2次,夜1次。小便利為度。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十二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術匯集而成,僅作學習、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貓畫虎,身體有恙應盡早就醫。本文資料絕大部分注明了出處,但不對信息的正確性負責,更不對使用本文信息導致的后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