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洞賓,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師, 名喦(喦同巖),字洞賓,道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xùn)|蒲州河中府(今山西芮城永樂鎮(zhèn))人,現(xiàn)在山西運城市芮城有元代丘處機奉皇帝御旨興建的永樂宮,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又名大純陽萬壽宮 。呂洞賓原為儒生,四十歲遇鄭火龍真人傳劍術(shù),六十四歲遇鐘離權(quán)傳丹法,道成之后,普度眾生,世間多有其傳說,被尊為劍祖劍仙。
呂洞賓是道教中的大宗師。目前道教全真派北派(王重陽真人)、南派(張紫陽真人)、東派(陸潛虛)、西派(李涵虛),還有隱于民間的道門別派,皆自謂源于呂祖。
人物經(jīng)歷
呂洞賓本是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普通人物,而在民間長期流傳中,卻像滾雪球一般,故事愈來愈加豐富,成為了一個箭垛式的傳說人物。
相傳呂洞賓本姓李,是唐朝河?xùn)|蒲州河中府人。出生時,傳說異香滿室,有白鶴飛入帳中,自幼聰穎,十歲能文,十五歲能武,精通百家經(jīng)籍。
唐文宗開成二年舉進士第,出任江州德化縣令一職。不久因宰相李德裕結(jié)黨營私,呂祖不愿同流合污,于是棄官隱居于盧山的深林山洞中,因該洞有兩個出“口”,于是便改姓為“呂”,并自稱為是洞中的賓客,改名為“洞賓”。
后來遇到火龍真人,并得其真?zhèn)鳎瑢W(xué)得天遁劍法。又在長安遇鐘離權(quán)結(jié)為知交,呂邸中鐘吟詩一首曰“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間一丈夫”。以試探呂之心愿,呂遂以詩答曰“生在儒家遇太平、殘簪纓重帶布衣輕、雖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朝上清”。
鐘聞后知其可渡之人,仍再以術(shù)相試,使呂昏困入睡,夢己中第,舉進士外放知縣,旋升府道而翰林,娶嬌妻美妾,子嗣昌盛而皆顯貴,己則身居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盡榮華富貴。十載已過,忽獲罪,摘官抄族,妻離子散,榮華富貴盡成過眼云煙,己身軀佝僂,踽踽風(fēng)雪中孤苦無依之流浪老人。
黃粱一夢,人生五十寒暑已易,轉(zhuǎn)側(cè)醒來見鐘獨坐榻旁笑曰:“你在夢中一浮一沉,變化萬端,眨眼間人生五十寒暑,得之固則以喜,失之又何足以悲。白云蒼狗,過眼云煙,所要者仍在徹悟,人生何似南柯一場”。
呂頓悟鐘,遂決意隨鐘遁入終南鶴嶺,修煉成真,得道時立誓言:“不渡盡蒼生、不欲仙而去”。
五代以后,時局大亂,人民飽受流徙之苦,他經(jīng)常現(xiàn)身于世,拯救貧苦百姓。他的劍術(shù)一斷煩惱,二斷色欲,三斷貪嗔,對北宋教理的發(fā)展,有一定影響。道教全真教奉其為北五祖之一,世稱“呂祖”、“純陽祖師”。
呂洞賓一生樂善好施,扶危濟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飛升后,家鄉(xiāng)百姓為他修建了“呂公祠”,以示紀(jì)念。到了金代,因呂洞賓信奉道教,于是將“祠”改成了“觀”。
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呂洞賓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傳,就想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派國師丘處機管領(lǐng)道教,拆毀“呂公觀”,大興土木,修建了“永樂宮”。從修建大殿到繪完幾座殿堂的壁畫,歷時110年,幾乎與整個元朝共始終。
理發(fā)師的祖師爺
呂洞賓在民間被視為理發(fā)業(yè)的祖師爺。相傳臭頭皇帝朱元璋,每次理發(fā)都因理發(fā)師不小心碰到他頭上的瘡而痛苦不堪,大發(fā)雷霆,接連砍殺了數(shù)位理發(fā)師。呂洞賓獲悉此事后,便下凡扮成理發(fā)師,前去為明太祖理發(fā),結(jié)果不但沒有碰到瘡,并治好了太祖的惡瘡。太祖龍心大悅,要賞他金銀財寶,他卻不要,只要求明太祖賜他一面紅旗,插在理發(fā)店門口,從此便被尊為理發(fā)業(yè)的守護神。
影響力
呂洞賓是民間傳說中的八仙之一,在八仙排行中雖不是“老大”,但是其影響卻是其他七仙無法相匹的,漢鐘離等七仙的專廟寥寥無幾,而奉祀?yún)味促e的呂祖廟、呂祖閣卻成千上萬遍布各地。而歷史最悠久的呂祖仙師廟,是建于元朝時山西芮城永樂宮的純陽殿。
永樂宮原名大純陽萬壽宮,在山西芮城縣城北三公里的龍泉村東側(cè)。據(jù)道書記載,這里是呂洞賓的誕生地。呂洞賓死后,鄉(xiāng)里人將其故居改為呂公祠。到了金末,隨著呂洞賓神話故事的傳流,信奉者越來越眾,祠堂增修門廡,擴充成道觀。到了元代,道教極受朝廷寵信,祖師呂洞賓也身價陡增,于是升觀為宮,從此成為四海聞名的道教圣地。
在民間傳說之中,呂洞賓集“劍仙”、“酒仙”、“詩仙”和“色仙”于一身,是個放浪形骸的神仙。呂洞寶棄儒學(xué)道,仗劍云游,到處扶弱濟貧,鋤暴安良,他好酒貪杯,三醉岳陽樓,使他“醉”名遠(yuǎn)揚。同時,他又是個有名的“花神仙”,傳說最多的是呂純陽三戲白牡丹(名妓)。在人們心目中,是個最有人情味的神仙。他與觀世音菩薩、關(guān)圣帝君是對杜會影響最大的三位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