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匠和錫匠,因在鑄造銅器或錫器用具過程中,要支爐熔銅或錫,故他們所尊奉的祖師,也是傳說中首先建爐冶煉的李老君(即太上老君)。一個地方的鐵、銅、錫、銀諸匠每年做會祭祀祖師,或聯合在一起,或分業、分師承設會堂。江蘇諸匠在二月十五日為祖師爺李老君祝壽,俗叫“做壽”、“做會”,前后要停業三天,不準燒爐動錘。正式會期又叫“正會”,全行業的老老少少,站立在畫像供桌前,由會頭或輩分最高、年齡最大、手藝最強的“老師爹”訓話,說明為祖師祝壽,要不忘祖師的恩德,不得糟踏祖師遺風,不得違犯行規,要尊敬師傅師叔,師兄弟要和氣,師親道友要義氣等,有的重新講行規行俗,叫做“立規矩”。參拜結束,全體入席,邊喝酒邊談心,有的尊師訓徒,有的交流技術,有的賠個不是,解除舊痕,搞好團結,直至盡興而散。有時做會期間舉辦技術比賽,事先支好紅爐,由會頭主持,統一打造某一器具,比速度、比造型、比淬火(俗叫“鋼火”),優勝者得到很高的榮譽。
趙公元帥就是傳說中的趙公明,是專門保佑人們發財安福的神靈。如今道教主要把他作為財神來供奉,但他同時也是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蓋因其曾為張天師守護丹室,后來民間還將其神像貼于門上,作為門神,鎮邪祈福。其所司之職中,除了有“除瘟剪瘧,保病禳災”一項,還有“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之功能。
民間普遍祭祀趙公明,大概是明代中葉或稍前開始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買賣求財”是他專司的主要職責之一。所供趙公明財神像皆頂盔披甲,著戰袍,執鞭,黑而濃須,形象威猛。周圍常畫有聚寶盆、大元寶、寶珠、珊瑚之類。
據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記載:吳地以農歷的三月十五日為趙公明的生日,每到此日,人們都要謹加祭祀,財神或立廟祭祀,或在家中塑像祀之。此中商人祭祀財神最為普遍,河北《陽原縣志》云:“財神,各商家各供于號中。每歲正月,為財神特別祀期,如民家之祀天地然。每歲二月十八日,亦獻戲酬之?!?/span>
關公 亦稱“關圣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
也不知哪朝哪代,有個皇帝頭上長著三只虱子。這三只虱子非同一般,它們趴在皇帝頭頂上,弄得皇帝一身癢酥了,覺得十分舒服。久而久之,這位皇帝嗜癢成癖,頭上也就少不得這三只虱子。
皇帝老子喜歡三只虱子,沒啥了不得??伤^發長了要理呀,那些理發師傅可不懂皇帝的虱癖。他的頭發理好了,虱子也剃到地上去了?;实垲^上沒了虱,渾身都難過,就象得了病。結果生起氣來,殺了理發匠解恨。
說來也怪,那掉到地上的虱子過不了多久,又會自動爬回到皇帝頭上,給皇帝癢癢。這樣一來,理發匠死在皇帝手上的可就不是一個兩個了。遠遠近近的理發匠都懼怕被召進宮去替皇帝理發。年復一年,眾從屈死的理發匠冤魂直沖牛頭,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神仙呂洞賓下凡查問。
呂洞賓下到凡間,化作一個半大小子,直奔當地一位年最長、藝最高的理發師傅羅真家,請他收留為徒。羅真見來人面慈目善,便答應了。呂洞賓學藝勤快,敬師如父,不多久就學成一手好功夫,在當地很有些名氣。
一天, 太爺派師爺手持圣旨來找羅真,要羅真派一位高徒急速到京給皇帝理發??h太爺為啥不要羅真自己去呢?因為他心里明白,羅真此去必然兇多吉少??h里沒了羅真,理發一行的高檔絕技就要失傳,那不是要遭全縣人罵幾輩子的事嗎?呂洞賓在旁聽見,趕緊手遂自薦,愿意上京。羅真雖舍不得高徒,卻抗不得圣旨,只好悲悲戚戚又強裝笑顏地打發他上路。
呂洞賓到了皇宮,不待休息,便擺開架式為皇帝理發。他是神仙,一眼便看出皇帝頭頂的秘密和皇帝的心思。不消片刻,他給皇帝理完發,又將收攏在手心的三只虱子放回到皇帝頭上。這下皇帝再沒有失去癢癢感,很是高興。待正要黃門官宣旨詔封呂洞賓為三品官時,階下卻報理發匠不知去向。氣得皇帝老子恨恨地說:“這些個剃頭匠,生成不是做大官的料?!笔ブ伎谝婚_,從此理發匠再難出人頭地,而淪下九流。
呂洞賓隱形疾走,頃刻回到羅真面前。羅真見了驚喜不已,忙問其情。呂洞賓將此行經歷細細告訴師父,叮囑他轉達諸位師叔伯、師兄弟,以及滿天下理發匠,日后若輪到給皇帝理發,務必如此這般,方可無虞。說完,化作一縷青煙去了。羅真這才醒悟過來,知道高徒原是天帝派來護佑理發匠人的。于是,提議公立呂洞賓為理發業祖師。
張果老本名張果,綴一個“老”字是對其尊稱。他是傳說中的仙人,是“八仙”中最年長者。相傳他是唐代邢州人,今廣宗縣張固(果)寨是其家鄉。邢臺西部有仙翁山,俗稱張果老山。張果因得宛丘、鐵拐李諸仙道法,獲長生秘術,隱居恒州中條山,往來汾晉間,唐武則天時已數百歲。武則天曾遣使欲召見之,佯死不見,后人復見其居恒州山中。好神仙的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待見到張果老時,卻見此人老態龍鐘,頓生疑惑:“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鐘 ? ”張果老說:“我是齒落發稀時得道,只好這副光景。陛下若看著不順眼,我不如把它們盡去了好?!庇谑潜阍诘钋鞍稳ヴW發,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過了一會兒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勝似壯年。張果老自稱:“生于堯時丙子歲,位侍中?!睆埞蠌膱蚧畹搅颂菩跁r期,算算他該有好大一把年紀!張果老常倒騎白驢,日行數萬里,有趣的是,到達目的地后,便將這驢折紙般折疊起來,藏于巾箱,乘坐時則取出,吹口法氣,便又幻化成真驢。唐玄宗曾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他的故事,最早見于《明皇雜錄》、《舊唐書》、《新唐書》方技卷等。
至于張果老是如何成仙得道的,民間有諸多傳說。相傳,張果老系窮趕腳出身,靠趕著毛驢運送貨物糊口。一日,他路過一座小廟,廟內肉香撲鼻,推門進廟,見殿內支著一口鐵鍋咕嘟嘟燉著一鍋白肉。張果老饑腸轆轆又見四下無人,就用木棍夾著吃起來,把一鍋鮮香味美的白肉吃了個精光。剩下的湯也喂了驢。張果老哪里知道,他吃下的是一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的“地精娃娃肉”,人若吃下可以長生不老,成仙得道!這傳說類似偷吃人參果的孫猴子。
民間還把張果老尊為說唱道情的祖師爺。傳說,唐玄宗一心想把玉真公主下嫁給張果老,但張果老謝拒了,他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娶婦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 張果老懇請還山以后,云游四方,敲打著漁鼓、簡板唱道情,勸化世人,至今仍有陜北道情、義烏道情、揚州道情和湖北漁鼓、湖南漁鼓、山東漁鼓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