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偏愛骨感馬,當時人們對馬的品相有兩種看法:一種是以骨骼清奇為良馬,品相如銅筋鐵骨;一種是以雄健壯美為良馬。前者瘦些,后者肥些。
杜甫稱贊前者,他在《房兵曹胡馬詩》中說:“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又批評韓干畫馬有肉無骨,未免損及雄姿,他說:“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實際上,韓干畫的是御馬,自然要肥壯一些,他作品中的馬匹匹肥大,是有現實依據的。而且后人認為他畫的馬雖肥,但“肉中見骨”,其表現技法難度更高。
唐代畫馬名家除曹、韓外,還有韋偃。他的作品特征是把馬畫在大自然背景中,以足夠的空間來表現馬的狀態。
五代時期以后唐胡瑰畫馬最著名,他擅長畫蕃馬動態和牧民生活細節,與曹霸、韓干主要以御馬為創作對象迥然不同,他畫的馬“骨格體狀,富于精神”。宋代偃武修文,導致畫馬者甚少,畫家中只有李公麟于人物、山水外,兼工畫馬,史稱其水平足以“頡頏曹、韓”。
元代畫馬名家有趙孟頫、龔開、任仁發等。趙孟頫畫馬重寫實,龔開和任仁發則強調畫馬是為了畫人。龔開在宋亡后不仕,窮困潦倒,他畫的瘦馬肋骨盡露,又題詩一首,以表示亡國之痛。
任仁發是元代水利專家,他的《二馬圖》以馬的肥、瘦對比,寓意諷刺貪官、頌揚清官。明代畫壇鞍馬一科幾乎無人問津,至清代才又興起畫馬之風,名家有郎世寧、張穆、錢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