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原名禔、壽祺,字維季,號福庵,以號行,別號印傭,別署屈瓠、羅剎江民,七十歲后稱持默老人,齋名麋研齋。1904年25歲時與葉銘、丁仁、吳隱等人聯合創設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其篆書風格秀勁蘊藉,渾厚古樸。隸書則多雜篆意,別有意趣。1910年30歲后致力于書法 篆刻的繼承與創新,論者謂與吳昌碩、趙叔孺鼎足而立。
王福庵擅金文、小篆,尤以大小二篆為最著。篆書是標準的“玉筯篆”,書工諸體,隸、楷書也極精,隸楷皆渾穆恬靜。隸書取法漢《曹全》、《禮器》、《張遷》諸碑,結字勻整,方中帶圓,秀潤典麗,風致翩翩。精篆刻,喜蓄印,自稱印傭。篆刻融匯浙派、皖派之長,成一家風格。金文、小篆規整勻凈,溫潤勁健;楷書學柳,參入篆隸之意,從容瀟灑,瘦中寓腴,亦自成一格。刻印以浙派為質,兼取皖派之長,精研六體,追蹤秦漢,于整飭中見渾厚之致。縱觀其篆刻作品,無論取法上古璽文、秦漢印文,或泉、布、瓦、甓,宋元朱文、明清諸流派,均能悟個中三昧,以渾厚含蓄的“碎刀短切法”治印,深得“浙派”之精髓,形成圓勁高古 ,端莊樸厚,茂密多姿的印風,被后人推舉為“浙派”新軍領袖之一。
1928年48歲應南京政府聘請,任印鑄局技正,與唐醉石、馮康侯等共事,負責篆鑄各地官印,受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盛情相邀聘為顧問,兼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鑒定委員,編訂畫冊。在職2年即辭官回滬,定居上海四明村,埋首藝事,喜鬻書、印以自給。王福庵篆刻以細朱文多字印名冠當代,時與吳昌碩、趙叔孺有并美之譽,海內外求刻者紛至沓來,戶限為穿。中年患病,伏案不便,間或在藤榻上取仰姿刻石。
建國后,1949年起先后受聘為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畫師,出任中國篆刻金石研究會籌委會主任之職。晚年客居上海,隸楷獨樹一幟。平生治印極多,好蓄青田佳石,暇則刻以自存。1959年把自制精品印300余件贈與上海博物館。身后又由其家屬將所藏字、畫、碑、版、印數百種捐給西泠印社,以利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