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各國璽印都有極強的地域性和文化特征。戰國璽印可分為齊系、燕系、晉系、楚系和秦系,5大體系的璽印各有明顯的特征。戰國時期,各國文字雖有差別,但無疑均已成熟,表現在璽印上的印文同樣如此。此時的印面從文字布局看,更注重單個的文字結構,整體上不如漢代規整標準。
戰國璽印的印面廣泛采用邊框,寬闊的邊框往往與纖細的陽文相配,而陰文則多增加復欄。這些組合的出現,說明在印文不變形的前提下,當時已考慮到印面整體布局的修飾。
先秦前,璽、印是一物。古印有鈕,可以系綬。印鈕形式有覆斗鈕、鼻鈕、龜鈕、蛇鈕、虎鈕等,印文有陽文和陰文。字體依時代變化,先秦時代是六國古文,秦漢則是篆字。
秦國在古璽印的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后的作用,不僅制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且一改戰國璽印神秘怪異、雜亂無章、各體紛呈的狀況,采取統一秦篆文字,為秦以后璽印的發展制定了模式。秦印的形狀大致可分為方形和長方形,其中方形璽印影響到漢以后璽印的主要形制,而長方形璽則是今天所說的“半通印”。方形璽印多作“田”字格,長方形璽印多作“日”字格,印文排列順序格式較為自由。但秦代民間私印則有戰國古璽遺風,形式各樣,異彩紛呈,生動活潑,別有一番情趣。
璽印發展的鼎盛時期是漢代,完備了戰國至秦所建立的官印制度,從質料、形制、款識上加以規范,對東漢以后的璽印風尚影響深刻。漢璽印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出現了各種式樣的龜紐,隨后又有瓦級,璽印的厚度寬度比案印增大。不再用“田”字格“日”字格。西漢中期出現具有代表性的王宇印,開“章”字使用于印文之中的先河,藝術風格多以沉穩平實為大宗,印文不競巧、不尚奇,以樸實穩健的線條和儒雅平正的形體取勝。漢代流行的鳥蟲篆入印,為士大夫和文人所推寵。
秦漢期間的玉印體式多為簡潔易制的覆斗,即上小下大,如斗倒合。初期系綬的孔眼只在斗底穿過,繼而斗底四邊琢界,分作二層,覆斗為一層居下,斗底一層演化為矮平臺,孔眼生在這矮平臺的邊壁。但是,孔眼的制作為了省力又為防頂部被弄崩,始終采用兩端稍稍朝下對鉆,經過反覆琢磨而成外大內小狀,其交接處因此多錯位。秦以前的玉印筆道起止較淺而尖,而漢代則為了合乎當時篆法平正方直,多在筆道的起止處再橫向砣磨,使之端方。有時砣磨過頭超出了筆道的寬度往往近乎斧形,有時只是筆道的一側而類似樸刀,這是制作漢玉印的特征。
古代印章材料,以銅為主,兼用金、銀、玉、石等材料。銅質印章因其質具有延展性,以銅鑄印,其文古樸雄渾;以銅鐫印,其文勁健有神。金、玉因其材貴重,所傳甚少而彌足珍貴。取金制印,價值貴重。但純金印少見,常有鎏金印,皆官印。銀質膩刀,則印文柔媚,常見小型銀印,玲瓏可喜,多為私印。玉溫潤有光澤,質細密而硬脆。玉印所傳甚少,今可見者百余方而已。
古代璽印除了玉質之外,還有瑪瑙、水晶、綠松石、煤精石、琥珀等。戰國、秦、漢時代,秦包括秦始皇統一前后,漢涵蓋了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玉石、或水晶、或瑪瑙,材料很珍貴。篆刻藝術特殊,玉的質地比較堅硬,與銅、金、銀等金屬的質地有別,金、銀、銅印或鑄或鑿,而玉印只能用碾,極為細致。
戰國古璽無論官璽、私璽,質地大都是銅質,間有銀和玉,印材選用并無定制。而到了秦代就有了嚴格規定,只有帝王印自稱“璽”,以玉作印材。臣民用印稱“印”,不能用玉。漢代規制尚“儉”皇族偶有用玉的,如“皇后之璽”和“淮陽王璽”。私印中用玉的則屢見不鮮。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
由于玉質的耐腐性,不易腐蝕受損,能經過漫長的歲月而較好地保留本來面目。玉質堅硬,難以受刀,白文印不可能刻得非常粗壯,粗看筆畫平直規整,然全無板滯之感。這種莊重典雅、凝煉穩妥、高古秀麗的漢代玉印,給人以雍榮華貴、氣息純正的審美情趣。
戰國 襄平君
戰國 陳□
戰國 信城醫
秦 丁布
秦 姚歇
秦 張頛
秦 王猷私印
秦 欣璽
秦 范武
漢 程竈
漢 范惡夫
漢 李□
漢 鹵濞
漢 膂鄉(瑪瑙)
漢 宋嬰
漢 蘇過期
漢 劉舍
漢 審勃(瑪瑙)
漢 張□
漢 長樂萬歲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