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羨慕說“還是別人家的爸爸好”,有人唏噓說“爸爸是時代的稀缺品”……
現代社會中,爸爸在家庭中成為一個影子式的角色,對媽媽和孩子來說,爸爸缺席了。
針對北京3~6歲幼兒的父親發現:80%的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與孩子交往。對天津市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
中國高中生將父親選做第六傾述對象,排在同性朋友,母親,異性朋友,兄弟,姐妹 之后。
據調查,只有1/5的孩子對爸爸陪伴自己的時間感到滿意。
你肯定見過這一幕:
孩子纏著爸爸的時候,脾氣好的爸爸,摸摸孩子的頭:“乖,去找你媽。”脾氣不好的爸爸,不耐煩地:“去!找你媽去。”
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孩子打一生下來,幾乎就是媽媽的了。
吃喝拉撒找媽媽,頭疼腦熱找媽媽,陪玩找媽媽,教育找媽媽,高興找媽媽,心里苦還是找媽媽。
媽媽活成了超人。那么,爸爸去哪兒了?
爸爸在忙著賺錢,在忙著喝酒應酬,在忙著擴大自己的社交圈,在忙著玩手機、玩游戲……
爸爸需要注意的是,父親的陪伴不取決于你忙不忙,而是寶寶不能缺失!
此外,導致“爸爸缺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母親有意無意地橫加阻攔。
不少父親,是想要照顧孩子的。但有時他們一出手,就會遭到媽媽的反對,“輕點!輕點!”、“奶粉放三勺,你放夠了么?”、“你去忙你的吧,別動孩子,萬一磕著我的寶貝怎么辦!”……
他本身就不知道該怎樣去養育孩子,被如此排斥和質疑,他就沒有心思管孩子。
父親有父親的視角,母親有母親的視角。一個人要完整地認識這個世界,這兩個視角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是孩子起飛的跑道,而父母起了關鍵作用。父親參與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重視父親的培育對孩子今后對社會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少有父親的陪伴,出現了“缺乏父愛綜合征”的癥狀。
認知發展受阻。
5-6歲的兒童缺失父親關懷,其認知力與享受父愛孩子相比有差異明顯;
明顯的個性缺陷
如軟弱、膽小,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
情感障礙大
如抑郁、焦慮、自尊心不強,缺乏熱情,自制力弱,有依賴性;
體格發育障礙
即孩子的身高、體重、動作及反應速度均要比同齡兒童落后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