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亂彈戲說]曹操VS劉備(轉貼)
等而為之
>《亂侃曹操》
2015.03.25
關注
一,曹操出仕 公元175年(熹平4年)
這年,曹操20歲,劉備15歲。
曹操“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官級不高,但那是主管半個京城治安的要職。上任數月,就把當紅太監蹇碩的叔叔給殺了。從此“京師斂跡,莫敢犯者”。足見其膽識和工作業績。曹操的爺爺本就是宦官(曹嵩是曹騰的養子),袁紹就曾罵他為“贅閹遺丑”。東漢末年,宦官、外戚交替當政。當時正值宦官當權,若想升官發財,曹操理應憑自己的身世投靠宦官集團。但曹操始終是反對宦官弄權的。
劉備“師事盧植”,估計沒學幾天,混個文憑而已。母親“販履織席”供他讀書,而“先主不甚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實在是朽木不可雕也!看來他的老師盧植當時是不怎么喜歡他的。東漢時期的士人出仕主要是舉薦和征辟,盧植顯然是沒有舉薦劉備。可能是舉薦了他的同班同學公孫瓚吧。
在曹操因才學出眾被舉孝廉,開創自己的事業時,劉備因“不甚讀書”還在到處游蕩。
二,黃巾起義前期 公元176(熹平5年)至公元184年(中平元年)
曹操因治理京都治安成績斐然,“于是共薦之,故遷為頓丘令”。后來妹夫出了點事,“從坐免官”。但因他“能明古學”,又“征拜儀郎”。當時宦官當權,曹操多次上書,直斥時弊。宦官也好,外戚也好,曹操全不附會。行事光明正大,先天下之憂而憂。實在令人欽佩。曹操雖然不畏強權,敢說敢為,但他并沒犯左派幼稚病。應該說還是比較講斗爭策略的。在連續上書后,曹操“知不可匡正,遂不復獻言” 。這時他對腐敗無能的朝廷開始失望了。失望后的曹操,并沒灰心喪氣,而是轉頭做實際工作。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他以后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尤為明顯。
劉備大概繼續游手好閑,這段時間,沒有什么活動的記錄。假如真做了些許好事,那一貫堅持蜀漢正統的史家還不吹得天花亂墜呀?史書常說劉備少年時,“好交結豪俠”,但我們并沒見到一個比關,張還早的朋友。
到公元184年,劉備24歲;曹操29歲。(《三國演義》說當時劉備28歲,似有誤)
這幾年,曹操在官場幾經沉浮。既顯示了自己的才能,也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我們仍然看不出劉備做了些什么。書,應該是沒有再讀了,因為盧植似乎早就到京城為官了。
三,黃巾起義時期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至公元188年(中平5年)
由于東漢朝廷的腐敗無能,外戚,宦官爭權奪利,交替把持朝政。把整個國家搞得民不聊生。公元184年終于爆發大規模的黃巾起義。“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
曹操即“拜騎都尉”帶5000正規部隊討“穎川賊”,“斬首萬余級”。戰功赫然。
劉備結識關,張。在兩個商人的資助下,帶500民兵投奔劉焉。《演義》雖然一再吹噓劉備戰功,但那時,他畢竟只是協助校尉鄒靖作戰,把正規部隊的勝利歸結到從旁協從的民兵頭上,顯然是有些牽強的。他是帶500鄉勇投奔鄒靖,并由鄒靖介紹給劉焉。即便很得劉焉賞識,但鄒靖是正式國家干部呀。劉備只是普通百姓,“白身”而已。《演義》也說了句實話的:“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
后來,劉備離開劉焉,找老師盧植,剛想憑老師的地位立功封賞,沒料到老師被朝廷鎖拿進京,按當時朝廷的黑暗,是很有可能被殺頭的。但劉備在路途遇上被囚的老師,也沒伸手搭救。先保住老師的命,再作計議,于國家,于私情都是合理的選擇。不能說劉備膽小怕事,看來他骨子里是自私不講道義的。對己不利的事,他不做。遠不如張飛仗義。后來遇到董卓,若不是張飛吵著散伙,劉備恐怕要忍辱曲事董卓。
破黃巾后,曹操當上濟南相,開始顯露出治國才能。“國有十余縣”,自他上任后“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后來要他去做東郡太守。也是一方長官。但曹操看清了現朝廷的腐敗。“稱疾歸鄉里”。看來曹操沒什么官癮。這時,翼州刺史王芬等想拉他“謀廢靈帝”。曹操正言道:“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詳也”。他認為國家的問題不是廢立皇帝所能解決的。廢立只會加劇社會混亂。由此可見曹操的眼光和人格。后,韓遂等反叛。朝廷馬上想到裝病在家的曹操。征為“典軍校尉”。我們看不出曹操依附過誰,但每在關鍵時期都被重任,說明他的才能得到朝野公認。
破黃巾后,劉備在京都到處“自陳功績”,終于得了個縣尉。這離劉備的野心實在差得太遠。
兄弟
三人估計喝了不少悶酒。結果“怒鞭督郵”掛印而去。躲到親戚家去了。
到公元188年,劉備28歲;曹操33歲。
一個立功受賞反而“稱疾歸鄉里”;一個到處鉆營要官做。兩相比較,很有點意思吧!?
四,董卓當權時期 公元189年(初平元年)至公元190年(初平2年)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被基本平息后,接下去必然是權利的再分配。統治集團內便開始互相撕殺起來,以何進為首的外戚和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之間斗來斗去,結果兩敗俱傷,斗出個殘暴的董卓來。筆者以為:宦官,外戚無論任如何弄權,其權力基礎還是皇權。到董卓進京,權力基礎就成了單純的軍事實力。漢朝廷便真正名存實亡了。
在何進誅宦官,招董卓進京的過程中,曹操曾有很多好的建議。可惜沒被何進采用。從曹操的進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見識的高明:“閹豎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之如此。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已,何必紛紛招外將乎?欲盡誅之,事必宣露,吾觀其敗也。”
董卓把持朝政后,很器重曹操。想拉攏他,“表太祖為驍騎校尉”。但曹操沒有依附董卓。偷偷溜了。一說明曹操有洞悉時局的先見之能。知道董卓不會有所作為;一說明曹操是很有骨氣的真英雄。堅持真理!寧可辭官,甚至冒生命危險。也不做無原則的事。《演義》中曹操刺殺董卓的故事,很能說明曹操其人。既有荊柯的膽量,又有智能策略。不是逞匹夫之勇,行刺不成。便設法保護自己。
順便說一下廣泛流傳的曹操殺呂伯奢的故事。這是所有關于曹操的故事中,最損曹操形象的。也是所謂曹操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的出處。顯然,《演義》中演的成分太大。既然《演義》能演出個百姓殺
老婆
來招待劉備的肉麻故事,當然也能演出個敗壞曹操形象的故事。《三國志》中沒有這個故事;《魏書》中是這樣寫的:“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人”;《世語》中寫道:“太祖過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備賓主禮。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圖己,手劍夜殺八人而去”;《雜記》中寫道:“太祖聞其食器聲,以為圖己,遂夜殺人。既而凄愴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遂行”。筆者以為,在被追捕時,誤殺人的事或許是有的。但不會象《演義》中寫的那么戲劇化。
鞭督郵后,劉備先是躲到代州劉恢那里避風頭,后來,又到處混了一段時間,實在沒有什么出路,就投靠老同學公孫瓚。靠公孫瓚幫忙,得到個平原縣令職務。
曹操逃出董卓的追捕回到老家陳留后,立即“散家財,合義兵”。雖曹操孤身逃回老家。但他“登高一呼而云集者眾”。很快就造成了全國討伐董卓的局面。曹操以一逃犯的身份這么快就發起了一場全國性的運動。說明他所倡導的運動是代表了各方面的呼聲;同時也說明他當時在社會上已頗具影響力。
便是從這時開始,曹操創建了自己的軍隊。討董戰爭的各路諸侯勾心斗角,各打各的算盤。當然不能使曹操的討董戰爭取得全面勝利。在董卓遷都后,討伐就不得不終止了。這時,社會進入到軍閥混戰的局面。在各諸侯中,曹操的軍隊當時應該是最少的。
據《演義》說,劉備此時是跟隨公孫瓚參加了討董之戰。史書一般沒有記載。
最有趣的是廣泛流傳的“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三個打一個,只能說明呂布英勇呀!不知怎么變成了頌揚劉、關、張。倘若在金庸筆下,那是很見不得人的事。
各路討董諸侯散伙后,公孫瓚令劉備為平原相。
這一兩年,國家幾經戰亂。是亂世出英雄的時代。曹操自己舉動棄官,開創了討伐殘暴的董卓的局面。他自己也成了舉足輕重的一路諸侯。而劉備還在同學的照護下享受著縣處級待遇,無所作為。
此外,我們從曹操“稱疾歸鄉里”和離器重自己的董卓而去的行為看,曹操做人做事很有原則。在他大智大勇的背后似乎還有一絲文人的惆悵與清高的混合氣味(曹操本人就是大詩人,著名的“建安風骨”的領頭人)。而劉備更象一個職業政客。
五,曹操收編青州兵 公元191年(初平3年)
討董后,曹操為東郡太守。這年春天,曹操平“黑山賊于毒”解武陽之圍;“又擊匈奴于夫羅于內黃”。這時,青州黃巾百萬之眾又起事了。兗州,東平守將望風披靡。曹操應請“領兗州牧”。在壽張東,大破黃巾。然后,一直追到濟北。黃巾軍全軍向曹操投降。“受降卒三十余萬,男女百萬余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收編“青州兵”有著非凡的意義。在各路鎮壓黃巾起義的武裝中,曹操是唯一大規模收編黃巾軍的人。其他人的政策基本是不受降,全部剿殺,就是俘虜也全部格殺。理論是“若容其降,無以勸善”。曹操以戰略家的眼光收編了青州黃巾。未收編的降兵、百姓等“令其歸農”,也增加了地方的生產力(后來又讓他們屯田)。同時,曹操的勢力也因此而驟然大增。顯然,收編奠定了曹操日后統一北方的軍事基礎。
在兗州,曹操廣泛招賢納士。唯才是舉。很多文臣武將紛紛投奔曹操。當時勢力比曹操大的諸侯還有很多。但曹操能吸引那么多的文臣武將。怕不會是一個“奸雄”所能為。總有他人格魅力的地方吧。
這年劉備還是在小小的平原縣。三
兄弟
大概又開始喝悶酒了。
六,李傕,郭汜把持朝政時期 公元192年(初平4年)至公元195年(興平2年)
董卓死后,全國各地打得一塌糊涂。董卓部下李傕、郭汜打敗殺董的王允、呂布,把持朝政;西涼馬騰又來了個“勤王舉義”;曹操戰袁術;曹操攻徐州;曹操戰呂布;孫策渡江東等等。總之是一片昏天黑地,百姓流離失所。整個中國戰火四起。特別是北方傷痕累累。
曹操占住兗州后,在割據的群雄中站有了一席之地。隨即大破袁術。一直把袁術追到九江。興平元年,曹操為報父仇,開始東征伐徐州。筆者認為,報殺父之仇只是東征的借口。其實,初平四年秋,曹操就進攻過一次徐州。那時曹操的兗州,大概是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北有強大的袁紹;南有久據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堅;西有張繡、張邈、馬騰等,還有匈奴。曹操無論從生存或發展的角度都必須向東邊擴展。一旦得到徐州,東臨大海,就不會處在四周列強的包圍之中了。所以從戰略的角度講,曹操必須東擴。“百善孝為先”,即使攻徐州沒什么戰略意義,在那個時代,曹操也是要表示表示的。更何況戰略意義如此重大呢?也許是這個絕好的東擴口實來得早了點。西邊的張邈,呂布乘虛而攻破兗州。曹操不得不回師“大戰呂布”,幾經鏖戰,曹操險些戰死沙場。呂布終因糧盡而退。
這年的中原,真是天災人禍!除不間斷的軍閥混戰外,又起蝗災。真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谷一斛五十余萬錢”。
曹操攻徐州時,陶謙求救于北海孔融和青州田楷。劉備那時正協助公孫瓚的部下田楷拒袁紹,“東屯齊”。陶謙求救時,公孫瓚便派劉備去助。
這里有必要分析一下劉備與公孫瓚的關系。兩人本是老同學,同時“師事盧植”,后來公孫瓚平步直上,到群雄割據時,已是獨霸一方的諸侯。劉備自投靠公孫瓚后,似乎并非公孫瓚的直接下屬,而只是依附于瓚。筆者以為,一方面可能是公孫瓚非常了解劉備的為人,并不想深交劉備。但畢竟是同學關系,該幫時,還是幫一下;另一方面,劉備也不愿完全歸屬于誰。即使勢單力薄,他也總想自己干。他前后依附過很多人,但轉頭來,他能立馬翻臉。這也是他日后成大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孫瓚那里,劉備顯然沒有什么前途。無任如何,救徐州對劉備來說是次機會。
說是去救徐州,其實劉備只有“兵千余人”;“又略得饑民數千人”。這樣的兵力,還不如說是來渾水摸魚。好在沒開打,曹操就因后方起火而退兵。按理,劉備應該回到待他不薄的急需用人的公孫瓚處。因為強大的袁紹一直威脅著公孫瓚。但陶謙這時給了四千兵劉備,又“表先主為豫州刺史”。顯然他很快得到陶謙的器重和拉攏。于是“先主遂去楷歸謙”,拋棄公孫瓚了。這大概也是政治家必備的無情無義素質吧!陶謙看來真是個老實人。被曹操嚇了一下,就病倒了。于是劉備的機會就來了。陶謙死后,劉備順理成章地擁有了徐州。雖有所謂“三讓”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先說“一讓”,陶謙再笨也不會在一見劉備的面就要讓徐州。即便有此事,那也只是試試劉備的野心。劉備當然不會傻到真接受;二讓是在陶謙臨死前,不由讓人想起白帝城托孤時,劉備對孔明也說過:“君才十倍曹丕,能安幫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顯然,劉備說這話,是要孔明表個態。陶謙有二個兒子,恐怕不會比阿斗還差吧。劉備當時當然不能接受,哪怕心里想得發癢。陶謙死后,劉備不提陶謙的兒子,反而說把徐州讓給袁術(《三國志》是這么寫的)袁術幾乎是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徐州官民怎么會答應。于是在演足了戲后,劉備便不費一兵一卒占有了徐州。
軟刀子奪朋友的基業是劉備的注冊商標。雖然這時的注冊資本小點。但自這時起便注冊了。
興平二年一開春,曹操為完全收復兗州,又向屯兵定陶的呂布進軍。大敗呂布。呂布走投無路,居然投奔新得徐州的劉備而去。到秋天,曹操已全部平定兗州。漢天子這時順勢“拜太祖兗州牧”。其實,東漢朝廷早已名存實亡。倘若是呂布打敗曹操,也會拜呂布為兗州牧的。根基鞏固后,曹操也消耗很大。加上中原嚴重缺糧,曹操放緩了戰略東擴的步伐,暫時沒攻徐州。而是東略陳地。陳地的汝南、穎川是黃巾余黨。顯然不是曹操的對手。很快“汝,穎悉平”。
這時,漢朝廷長安大亂。把持朝政的李傕和郭汜翻臉大打出手。楊奉等護著獻帝又遷都洛陽。此時曹操在山東。獻帝急招曹操“至洛陽,衛京都”。但此時的洛陽已非昔日之東都。連年的戰火、饑荒。洛陽已是遍體鱗傷。曹操于是遷都許都。遷都的主要原因,可能還是因為糧食。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除不間斷的戰火外,農業也是幾年欠收。連曹操的二十萬大軍當時都要“就食汝南,穎川”。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這時開始實行著名的“屯田”制。當時的社會由于連年天災人禍。土地荒蕪,饑民便野。《魏書》十分形象地描敘道“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并起,無終歲之計,饑則寇略,飽則棄余,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之在河北,軍人仰食桑椹。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贏。民人相食,州里蕭條。”
曹操以官府名義招募“盲流”的百姓屯田。“州郡例置田官”。實際上相當于官辦農業。同時也有“軍屯”,相當于現在的“建設兵團”。屬曹操勢力范圍的兗,豫兩州農業迅速恢復。不僅解決了軍隊的供給,同時也發展了經濟,安定了社會。老百姓當然也拍手叫好。“屯田”奠定了日后曹操統一北方的經濟和社會基礎。
后來全國均效仿曹操,逐步實行屯田制。
這三年的事也真多!從比較曹,劉的角度,我們能看出:
曹操是南征北戰,身先士卒。靠自己的實力終于占有了兗,豫兩州。并取得“挾天子”政治優勢;劉備靠他虛假的仁義外表和姓“劉”的優勢,居然一夜成為暴發戶,得了徐州。(當時全國也就十四個州)
曹操實行了以“屯田制”為代表的一系列代表當時先進生產力的政策,對恢復經濟,安定社會起了很好的作用。是那種只做不說的領導。劉備沒做什么對社會和百姓有利的事,但口碑卻不錯。估計是特別注重宣傳工作。筆者推斷:在待人處世方面。劉備比曹操要平易近人些,手腕也高明得多。
七,遷都許至官渡之戰時期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至公元201年(建安6年)
到建安元年時,全國形勢大致如下:袁紹占據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劉備、呂布先后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
劉備得徐州后,第一個不服氣本應該是曹操 。曹操兩次大舉進攻,反而被劉備撿了便宜。但曹操此時無暇東顧。淮南的袁術看到劉備一個小小知縣,得了大郡。也勃然大怒,向徐州攻來。劉備“拒之于盱眙,淮陰”。雙方相持不下。沒想到,身后的呂布趁機取了徐州。待劉備引軍回來時,只有屈住小沛的份了。在小沛,劉備馬上又招兵買馬。“復合兵得萬余人”。呂布當然不高興了,于是出兵攻劉備。劉備敵不過呂布。只好投奔曹操。
呂布雖然英勇,但卻是投奔誰,誰也不敢收的“三姓家奴”。因為事實證明誰收容呂布誰就因他而敗亡。劉備并非傻瓜,當初為什么敢收容呂布呢?無非是想借呂布之力對抗曹操。徐州畢竟是曹操垂涎多時的。結果戲劇性地反讓呂布把他打得投降曹操了。(曹操把呂布打得投降劉備,而呂布又把劉備打得投降曹操。實在是有趣得很!)
其實,劉備與呂布也很相似。試想想:收容過劉備的人誰又沒有因此而吃虧呢?但劉備就比呂布聰明狡猾得多。同樣不愿屈居人下的性格,同樣背信棄義。呂布成了過街老鼠,劉備卻成了仁義的化身。所不同的大概一個明火執仗動真刀子;一個是笑里藏刀使軟刀子。
曹操對喪家犬般來投奔自己的劉備“厚遇之,以為豫州牧。”曹操本想乘機消滅呂布,取下徐州。但此時,西南的張繡“結連劉表,屯兵宛城”。曹操必須安西而后攻東。于是令劉備與呂布和好。并給劉備兵、糧。讓他還是據守小沛。曹操自領兵來戰張繡。接著曹操又打敗攻陳地的袁術。
沒想到,呂布派部下高順,就輕易打敗劉備,劉備又使出另一拿手故技:“棄了妻小”“匹馬逃難”。曹操先曾派大將夏侯惇來救劉備,結果丟了一只眼睛。于是曹操“自出東征,助先主圍布于下邳。生禽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不管曹操出自什么目的,曹操對劉備都是有大恩的。至此,曹操終于得了徐州。
到建安四年,北方真正有實力的諸侯就只剩下曹操與袁紹。北方統一的大決戰,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北方劍拔弩張,為免后顧之憂,曹操非常信任地派劉備阻擊東南的袁術。劉備竟趁此機會,反叛了曹操。殺了曹操的守將車胄,占領了徐州。并且與北方的袁紹遙相互應。對曹操形成南北夾攻的勢頭。這是典型的劉備式的背信棄義的舉動!
劉備光面堂皇的理由是有漢獻帝的“衣帶詔”。其實,劉備自己心里也清楚。漢朝廷早在董卓時期就只剩下個招牌。就算曹操不“挾天子”。獻帝也沒絲毫能力控制朝政。曹操自己就毫不謙虛道出事物的本質“如國家無孤一人,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孤敗則國家傾危”這的確是當時國家的實情。
劉備即便真心想光復漢室,也絕對不是以獻帝為核心的漢朝廷,而是他自己。他畢竟是姓劉。所以此時的劉備,無非是打著“衣帶詔”的幌子又多做了件背信棄義的事罷了。而且似乎還做得太過急噪了些。他本來的算盤可能是以為曹操正在北方與袁紹僵持。無暇東顧。他便有時間開始經營徐州根據地。沒想到曹操毫不猶豫地東征。“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并禽關羽以歸”。劉備狼狽地投降袁紹了。《演義》有段劉備投降袁紹的精彩對白:“孤窮劉備,久欲投于門下,奈機緣未遇。今為曹操所攻,妻子俱陷,想將軍容納四方之士,故不避羞慚,徑來相投。望乞收錄,誓當圖報。”想必這些話在當初投降曹操時也說過一遍了。“圖報”的結果是背后捅了曹操一刀。
借袁紹的收留劉備得到喘息的機會。重新集合部下。三
兄弟
也重聚了。于是劉備又開始“陰欲離紹”。這時曹袁戰爭已經開幕。劉備此時用計避開了曹袁戰爭的主戰場,屯兵汝南,種自己的“自留地”去了。
建安五年冬,著名的官渡之戰打響了。袁紹不僅在軍事上壓倒曹操;而且袁家“四世三公”,是當時最大的士族,曹操的手下中就有很多袁家的門生故吏。但曹操以其卓越的領導藝術和軍事才能,寫下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范例篇章。這是袁曹戰爭的轉折點。北方的統一指日可待了。
官渡之戰結束后,曹操馬上南擊劉備。劉備聞風而逃,又投降劉表了。
建安六年,曹操46歲,劉備41歲。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表現了自己的雄才偉略。而劉備從投降曹操到背叛,投奔袁紹又背叛。我們不難看出誰是真的英雄!
八,曹操統一北方時期 公元202年(建安7年)至公元207年(建安12年)
官渡之戰第二年,即建安七年五月,袁紹病死。秋天,曹操“宜將勝勇追窮寇”開始征伐袁紹的兒子袁譚、袁尚統領的殘部。到次年四月占領了鄴城。后來又幾經反復,加上袁譚與袁尚分裂互斗。直到建安十年初,曹操才徹底消滅袁氏軍事集團。接著又收降黑山張燕。繼而乘勝北上,吞并冀、青、并州,進擊幽州。十二年,曹軍受阻渤海濱,曹操佯稱緩進,率軍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至冷口一帶),攀崎嶇小道直指柳城(今遼寧朝陽西南),擊敗袁氏殘余勢力及與之勾結的烏桓王蹋頓,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
占領鄴城后,曹操開始改革稅制,實行“租調制”,大致內容,一是按田地畝數征田租;一是按戶征“戶調”。取消了以前實行的沉重的人頭稅。顯然是對農民有好處。隨著屯田制和租調制的實行,加上曹操推行限制豪強兼并,興修水利,修整道路。鼓勵貿易等一系列政策。北方社會秩序趨于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想想黃巾之亂后國家的情形,曹操這一系列的政策真是對國家極大的貢獻!但后人很少提及此。
在政治上,因曹操不是士族出身。曹操格外度外用人。既重視士族,也特別注重在社會中,底層網羅人才,一再強調“為才是舉”。但曹操選官的真正準則并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準,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局勢。曹操得鄴城后,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后來的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這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倘若沒有曹操的“挾天子”,我們很難想象靠腐敗無能的漢朝廷能有所作為。沒有曹操的“挾天子”,不僅是“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問題。國家和百姓不知還要在水深火熱的戰亂中煎熬多久!
劉備棄袁紹而投奔劉表,“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看來劉備在人際關系上的確有自己的非凡本領。從史實看,他是毫無信義的人,當初拋棄一直庇護自己公孫瓚而投奔陶謙,結果得了陶謙的徐州,后來投奔曹操,結果趁曹操與袁紹抗衡時,再次背信搶占徐州。被曹操擊敗后,又投降劉表。但無任他投奔誰,誰都“以上賓待之”。我們不能不佩服劉備這方面的本事。
在新野劉備廣羅人才,到處收買人心。“荊州豪杰歸先主者日益多”(看來即使曹操不南下,荊州怕也早晚落入劉備手中)。當然劉備最大的收獲是請到了比自己小二十歲的諸葛亮。從此他心中就有了“先奪荊州,再占益州”的宏偉藍圖。既然戰略方針早在隆中會議就以確定。那么后來所謂“不忍”得荊州,“不忍”攻劉璋,顯然就只是做給別人看的。事實上,劉備是堅定地貫徹隆中戰略的。以后的事實證明了這點。
九,赤壁之戰到劉備得荊州 公元208年(建13年)至公元211年(建安16年)
曹操在基本平定北方后,開始“作玄武池以肄舟師”。同時改革朝廷體制。廢除了“三公制”,置丞相,御史大夫。這次改革應該說是政治體制的進步。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當年劉秀實行的是重皇權,輕朝廷的“三公制”。如果做皇帝的都象劉秀那么厲害,當然看不出“三公制”的弊病。但可惜他的子孫有點無能。搞成了宦官,外戚交替掌權的局面。這與重皇權,輕朝廷的三公制是很有關系的。這次改革從體制上避免了宦官、外戚弄權的隱患。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開始南征荊州。
顯然曹操南下的準備工作沒做充分。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才打敗烏桓“還鄴”。僅半年時間就揮師南下。這對長期在北方作戰的曹軍軍來說,的確倉促了些。當然,若曹操安穩住孫權,僅僅只是想拿下荊州。倒的確是最好的時機,因為此時劉表病重。荊州內部不穩。待荊州徹底臣服,水軍壯大后,再徐圖江東。恐怕曹操真能一統江山。
事實上,曹操七月南下,八月劉表就一命嗚呼。九月劉琮就投降曹操了。也許是荊州得來太順利,曹操有點飄飄然,矛頭直指孫權。的確有些操之過急。
在曹操南下時,劉備似乎也沒做什么抵抗。在得知劉琮降曹即倉皇逃到夏口。《演義》中孔明的“新官上任三把火”史書沒有記載。如果真的有火燒新野的話,恐怕也是“堅壁清野”政策。因為劉備撤退時,曹操還離得很遠。最能褒揚劉備仁愛的故事就是“攜民渡江”。在史書中也多有記載。筆者分析,其一,劉備的確很注重民心,尤其是“隆中會議”后,占“人和”已成“基本國策”;其二,曹軍那時離他也很遠,他根本沒想到“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當陽之長坂。”可見當時曹軍的確不在劉備附近。否則曹操何須派奇兵急行軍呢?真在長坂坡被追上了,劉備不是也象在徐州時一樣“先主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走。”連妻兒都不要,別說是“攜民”了。
劉備走夏口,曹操得荊州時,孫權擁軍在柴桑觀望局勢。孫權當然知道一旦曹操坐穩了荊州,長江天塹就失去屏障作用。江東就危險了。加上曹操此時也的確把矛頭指向自己。所以連劉抗曹是形勢使然。當諸葛亮到柴桑后,立即一拍即合。曹操畢竟不善水戰,又加上疾疫肆行曹軍。慘敗于赤壁!筆者以為,曹操的失敗,首先還是戰略的失敗。劉琮投降得荊州后,曹操應該穩住孫權。不急于東進。待荊州穩固,水軍大成,再考慮東進。結果因赤壁之敗,坐看劉備壯大起來。在他有生之年,終沒能統一中國。
劉備本沒多少兵,赤壁之戰的勝利當然主要是周瑜的功勞。“借東風”之類的故事也當然是鬼話。(正如魯迅評價《演義》的“壯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結果趁周瑜大破曹操之際,劉備順勢占有了荊州。除必要的計謀外,我想,劉備得荊州主要有三條原因:一是,劉備早就在荊州收買人心了。而且劉表與東吳有
歷史
仇恨。所以荊州的人心是向劉備的;二是,“挾公子”劉琦。在那個年代子承父業天經地義。所以當劉備用劉琦來搪塞東吳時,魯肅也啞口無言;三是,曹操在合肥牽制了孫權,使孫權不能全力西顧。
我們又要說到劉備的虛偽了。若劉備果真象史家或《演義》吹噓那么寬厚,忠良。那他就應該竭力扶持劉琦。名義上劉琦還是荊州刺史。但事實上劉琦只是他手中棋子。一會調到江臨,一會調到襄陽。總之,當年收留他的劉表的基業是被他奪去了。
得荊州后,劉備立即南征四郡。輕取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很快在荊州站穩腳。至此,劉備才算真正有了自己比較穩固的基業。
劉備利用孫權打敗曹操,又利用曹操在合肥牽制孫權之際,輕松占據了荊州。不管怎么說,劉備還是有別人無法比擬的政治才能的。如果說戰略戰術方面主要是孔明的功勞的話,那么劉備的才能就是將人!在將人方面,曹操大概是使人拜服,使人敬畏;而劉備是讓人心暖,讓人覺得是父親,是兄長;曹操的謀士只是他的參謀,僅是建議、參贊;而劉備雖然沒有什么軍事才能,但能放手讓孔明直接指揮。顯然,劉備在將人方面要比曹操高出一籌。
當然我們不能相信《演義》中描敘的,孔明用兵時連劉備也蒙在鼓中,孔明還能隨便指揮劉備該怎么做和做什么。但劉備能放手應該還是真的。劉備敢放權給孔明也是有其基礎的。首先劉備深信孔明的忠,他深刻地了解象孔明這類名士的脾性,名節比性命還重要;其次,將帥只是忠于他,而不是忠于孔明。劉備對自己的政治手腕還是非常自信的。
其實,當時孫權的戰略思想是很宏大和正確的,孫權本想拿下劉璋的益州,繼而征討保據漢中的張魯。這樣就對曹操形成包圍夾擊之勢。可惜被劉備橫在荊洲。無法完成這一宏偉戰略。
十,劉備得益州,鼎立之勢成 公元211年(建安16年)至公元214年(建安19年)
赤壁之敗后,曹操重整水軍欲再度攻孫權。曾于建安十四年出兵合肥,結果無功而退。
筆者有不太成熟的看法:曹操此時的戰略思想似乎有偏差。假如赤壁之敗后,曹操低調修煉內功,不再對孫、劉咄咄逼人,迫得孫、劉聯合自保的話,也許因荊州的爭執,孫、劉會翻臉打起來。雖然孫權吃掉劉備坐大起來也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局面,但總比他們聯合抗曹要好些。而趁孫、劉爭荊州之際,曹操可以先拿下西涼馬騰和漢中張魯,安定自己的后方。既而由漢中取蜀地。二百五似的劉璋怎么也不是曹操對手的。如果形成這種局面,即便孫權完全占有荊州,怎及得曹操南下和東進的夾攻。如果當時只是南北兩股勢力的話,無疑,誰占有益州誰就能平天下。這是后來司馬氏的實踐證明了的。
在新敗后,出兵合肥。曹操自己恐怕也沒認為能打敗孫權。唯一的結果就是,孫權忍痛將荊州“借”給了劉備。
可能曹操后來也醒悟了,在合肥也沒動真格就回師了。這時才感覺到“攘外必先安內“的重要性。在赤壁會戰時,曹操就一直擔心著西涼的馬騰父子。建安十六年七月,曹操率兵西征,幾經鏖戰,終于打敗馬超。
收復西涼后,傻瓜也能看出曹操的下一個目標是保據漢中的所謂“五斗米道”的張魯。漢中彈丸之地,如何能經得住曹操的大軍。在曹操還沒動手前,張魯為生存就打益州的主義,進攻劉璋。張魯應該是胸無大志的人,攻劉璋也是眼看曹操要來取漢中的自保之道。憑漢中的實力怎么也不會是益州的對手。只不過劉璋的昏庸的似乎是當時的共識。連小小的張魯也能來欺負他一下。
劉璋果然昏庸,竟然想到請劉備來幫助抗張魯。正如王累諫說的“張魯犯界,乃癬疥之疾;劉備入川,乃心腹之大患。況劉備世之梟雄,先事曹操,便思謀害;后從孫權,便奪荊州。心術如此,安可同處乎?今若召來,西川休矣!”
其實,劉璋雖笨,也不單因張魯而請劉備,主要還是為防曹操得漢中后的南下。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邀“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劉璋為請劉備是花了不少本錢的。“前后賂遺以巨億計”不僅如此,“璋推先主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璋增先主兵,使擊張魯,又令督白水軍。先主并軍三萬余人,車甲器械資貨甚盛”。劉璋是又給錢、又給官、又給兵、又給貨。對劉備可謂推心掏腹了。但是,劉備呢?“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演義》中說,龐統在歡迎宴會上就要殺劉璋。劉備不忍。哪里是不忍。是時機未到而已。在西川恩德未樹,怎么能倉促行事,且明火執仗?真那樣劉備也就不是劉備了。
建安十七年,曹操又征孫權,孫權向盟友劉備求援。于是,劉備便找到了吞并益州的借口。劉備“乃從璋求萬兵以資,欲以東行。”這顯然是十分過分的要求。當時劉璋請劉備來,就是因為益州有難呀。你現在反而要借兵借糧回去。這是斷然不能接受的。但劉璋也是老實人,還是“許兵四千,其余皆給半”。劉備便找到翻臉的借口了。恰好這時,劉備與楊松、法正等密謀益州的陰謀也敗露。于是,劉備在進益州做了一年多收買人心等準備工作后,開始公開強占益州了。
當初劉備進益州時,留孔明、關、張、趙良相強將在荊州是很聰明的。一來荊州初定,待穩固;重要的是,等到一旦與劉璋翻臉,可以兩路夾擊。果然,劉備從涪關,進棉竹;“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唯留關羽鎮荊州。兩路軍打遍益州沒遇到什么象樣的抵抗。大部分反戈歸降劉備了。由此可以看出兩點,一,劉璋的確很無能,益州軍民早思換主子了;二,劉備在收買人心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除劉備天皇級演技外,劉備軍不擾民,在當時也是很難得的。
劉璋真正的抵抗集中在成都屏障城市,雒城。打雒城并非《演義》說的那么輕松,實際是圍攻一年的時間。到建安十九年夏才破雒城。十天后,劉璋出降。
讓我們看看劉備如何處置誠請自己入蜀的“兄長”劉璋:“設一大宴,請劉璋收拾財物,佩領振威將軍印綬,令將妻子良賤,盡赴南郡公安住歇,即日起行。玄德自領益州牧。”
至此,好心邀請劉備入蜀的劉璋的基業被劉備輕易奪取了。
鼎立之勢始成。這年,劉備已經54歲;曹操59歲。
十一,漢中之爭到曹操去世 公元214年(建安19年)至公元220年(建安25年)
曹操開始西征張魯已是建安二十年三月。似乎晚了些。這時劉備已經占有了益州。這大概與馬超入氐、羌族牽累了曹軍有關。建安十九年夏侯淵才才把胡騎逐到西平。即便如此,曹操西征張魯時,還是遇到“氐人塞道”,到七月曹操才到達陽平關與張魯正式交鋒。陽平關“橫山筑城十余里”防線堅固。曹操用奇計方破之。繼而入南鄭,張魯潰敗跑到巴中去了。曹操占有漢中。可能是這時曹操還沒做好進攻新得益州的劉備的準備工作,加上八月孫權又圍攻過合肥,雖被張遼等擊破,但畢竟放心不下。到年底曹操回軍,留夏侯淵守漢中。
筆者以為,從戰略上看,曹操西征張魯的時機不對。要么在劉備得益州之前拿下漢中。那樣劉備就不能全力對付劉璋,未必就敢與劉璋翻臉。要么就等劉備再次與孫權爭荊州,看看結果再說。因為劉備得到益州后,以前向孫權“打的借條”就到期了。
事實上,劉備一得到益州,孫權立即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居然恬不知恥的回答孫權:“須得涼州,當以荊洲相與。”把個孫權氣得半死,“乃譴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也“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眼看孫、劉就要大打出手。就在這時,曹操平定了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馬上把江夏、長沙、桂陽歸還給孫權,又與孫權聯合了。
得漢中回朝后,曹操多次“親耕籍田”鼓勵農業生產;親自“治軍”“親執軍鼓以令進退”。中國的北方不僅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且有點歌舞升平的盛世跡象了!建安二十一年,北方的少數民族代烏、匈奴等紛紛來朝。獻帝進曹操“爵為魏王”。
順便說下曹操“帶劍不解履上殿”的事,這也是曹操被罵最多的事。曹操的《春祠令》中自己就解釋了這事:曹操受錫命“帶劍不解履上殿”,所以連拜祭祖宗的祠廟也“不敢解履上殿”,怕“敬父祖而簡君王”。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率諸將進兵漢中,與留守漢中的夏侯淵、張郃相拒近一年。到二十四年春于定軍山大破淵軍。占領了漢中。等到曹操“自長安舉眾南征”。劉備“斂眾拒險,終不交鋒”。曹操“積月不拔,亡者日多”無奈,只好引軍還。
劉備得荊州有點死皮賴臉的硬“借”;得益州又有點背信棄義。所以,漢中之戰應該是劉備最得意之作,也許是唯一得意之作。也難怪“定軍山”的故事老幼皆知,都編成戲了。劉備也因此自封為“漢中王”。這個時候大概是劉備事業最高峰時。坐守益州、北擁漢中、東占荊洲的確是很好的局面。后來的稱帝乃是因為曹丕廢了獻帝使然,有點勉強的。
劉備攻占漢中的同時也命關羽進攻曹軍。這是堅決貫徹隆重策略的重要步驟。可惜關羽嚴重瀆職,連荊州也丟了。其實,得漢中而失荊州這個帳怎么算都不劃算。我始終不太喜歡關羽其人,狂傲得有點離譜。他后來被尊為“武圣”幾乎與文圣孔子并列似乎有點滑稽。大概是無任哪個帝王都喜歡他“忠”的緣故吧。(再說,滿州人也不太懂
歷史
,他們把《三國演義》當兵書來讀的。)關羽不僅狂傲,也嚴重違反了既定的“連吳抗曹”的基本國策。致使丟失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的荊州。現代人評價“隆中策”的不足時認為:北伐應該以荊州為主戰場,祁山為輔助戰場。可見荊州的重要。關羽失荊州比后來的馬謖失街亭的性質不知道要嚴重多少倍!
公元220年即建安25年,曹操去世。享年六十六歲。遺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十二,夷陵之戰,劉備去世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至公元223年(章武3年)
曹丕取漢稱帝后,劉備也不甘落后,馬上稱帝了。(年號章武)
失去荊州,實際上宣告了企圖一統天下的隆重策略的失敗。這對劉備是極大的打擊。一喜一驚之下(得漢中為一喜),劉備作出了個十分愚蠢的決定:伐吳。伐吳從戰略上看,違反了基本國策;從實力上看,力不從心;從時機上看,無些須準備。即便孔明同去也是必然要失敗的。所以劉備去也匆匆,敗也匆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時年六十三歲。蜀國也到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十三,簡單的比較
事業:
曹操戎馬一生,在諸侯割據的亂世,東征西討,憑自己的才能特別是官渡之戰的勝利統一了中國北方。
劉備投靠劉表,憑借赤壁之戰的勝利強“借”到荊洲;憑劉璋的好意邀請而占有益州。
政績:
曹操改革政治經濟體制:政治上廢除三公制,實行丞相制;經濟上實行屯田、租調制等一系列大膽的措施。使中國北方由戰亂不斷、社會混亂、人民流離失所逐步到社會安定、生產恢復和發展、民族和睦。
劉備只是繼承了劉表、劉璋的基業。好象沒有什么重大的政績。
才能:
曹操是著名的軍事家,有《孫于注》、《兵書要略》、《兵書接要》等“自作兵書十余萬言”。曹操是著名的文學家,他是史稱“建安風骨”的文化領頭人。尤其是他“樂府詩”的造詣是當時的頂峰。曹操在經濟上也實行了許多前人沒嘗試過的政策。
劉備的才能主要表現在他的為人處世的圓滑和將人。對宣傳和造勢尤為擅長。也很有審時度勢的眼光。
性格人品:
曹操性格剛烈,大喜大悲,不依附別人。做事不拘常規。后人說的“奸”應該只是指他的“挾天子”。從人品上我們實在看不出其“奸”。奸偽的倒是劉備。
劉備的基業完全是朋友的。他投靠公孫瓚,棄之而去;投靠曹操,背后搶占了除州;投靠袁紹,又“陰欲離紹”;投靠劉表,占有了劉表的荊洲;去幫
兄弟
劉璋忙,霸占了益洲。
總的來說,劉備能成為三足之一,也是有他非常的地方。從單純的功利角度,奸偽也是才能,有時甚至是政治家的必備素質(項羽當然比劉邦要光明磊落,但失敗大概也在此)。另外劉備在審時度勢和用人方面也很有戰略眼光。
曹操之所以被罵了近二千年,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管哪朝哪代的封建帝王都不愿本朝也出現個曹操,自己變成漢獻帝。所以帝王要罵曹操,臣下當然就更要罵,以顯其忠。這就類似歷代做臣下的不敢自詡為諸葛亮一樣,哪個帝王愿意是阿斗呢?;二是,曹操的兒子創建的魏朝既沒能統一中國,也生存太短了些。來不及“正視聽”(秦始皇那么大的功績,大概也是因為二世而亡才挨罵的)。假如魏朝能像周朝般長久,曹操的名聲不下于周文王,我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劉備
三國用人謀略:劉備寬仁有度得眾人鼎力相助
【絕對經典】劉備的傳奇一生,到底經歷了什么?
1漢昭烈帝劉備(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221-223年在痊,享年63歲)
三國年表
三國蜀漢年表(延熹四年-建安十八年):一圖看盡蜀漢軍政大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昌县
|
宁波市
|
扬中市
|
海兴县
|
沁阳市
|
如东县
|
铁岭市
|
肃宁县
|
基隆市
|
津南区
|
祁连县
|
通化县
|
定边县
|
宁南县
|
克什克腾旗
|
旺苍县
|
吉林省
|
宣城市
|
宁武县
|
怀化市
|
丰都县
|
名山县
|
永善县
|
塘沽区
|
南宫市
|
沁源县
|
台安县
|
克拉玛依市
|
靖安县
|
长沙市
|
随州市
|
伊川县
|
铜鼓县
|
巴里
|
岳西县
|
肥东县
|
鹿泉市
|
黔西
|
大悟县
|
阳朔县
|
朝阳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