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后臺回復“猶在鏡中”,獲取本片資源。
影片簡介
到了20世紀60年代,英格瑪·伯格曼將拍攝場景從室外轉向室內,并開始了對人類內心的摹畫,用攝影機來觀察人物的內心。《猶在鏡中》是伯格曼著名的“室內劇三部曲”的第一部,也使他第二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伯格曼在影片中描繪了一個帶有宗教色彩的人格分裂的病例,講述了患有精神分裂的女人卡琳和她身邊的三個男人以及上帝的故事??战洺T诨糜X中聽到上帝的命令和指示,她感覺以“蜘蛛般”可怕面目出現的上帝正試圖摧毀她,而她的冷漠自私的作家父親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帶來更多靈感,放棄了卡琳的病情。
卡琳父親的形象和上帝的形象有些重疊,卡琳父親放棄卡琳的行為和上帝放棄耶穌換來教徒的眼淚的行為如出一轍。對伯格曼來說,上帝的存在或許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他從來沒有真心關心過自己的信徒們的真實需求——這種冷漠在《第七封印》和《處女泉》中都有體現。
與前兩部影片不同的是,本片對上帝還有新的詮釋,即對“神即是愛,愛即是神”的嘲諷和否定。父親說要證明上帝的存在首先要證明愛的存在,但是觀眾在電影中卻感受不到愛的存在,卡琳與丈夫的隔閡、父親對女兒的冷漠、卡琳與弟弟的倫亂,所有關系都遠離愛,或者說三位男性給卡琳的都是畸形的愛,但卡琳依舊聽到了“上帝”——畸形的愛無疑隱喻了畸形的上帝。這部電影代表著虛偽——雖然是不自覺的虛偽。
當作家的父親其實與患精神分裂的女兒一樣,陷入人格分裂的巨大痛苦中。一方面,他冷酷、自私而虛偽,盡管表面上熱情洋溢,其實他不愿意與女兒、兒子待在一起;另一方面,他也飽受良心上的折磨,一度自殺未遂。人性惡的一面得到透徹的揭示?!丢q在鏡中》體現的是雙重顛覆,一是對父親形象的顛覆,一是對上帝形象的顛覆。
伯格曼曾說“我對上帝的想法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變化就從《猶在鏡中》開始”,上帝從《第七封印》中的沉默到《處女泉》中顯示出泉水的神跡,再到《猶在鏡中》釋放出強大的破壞力和愛的能力。伯格曼用他獨特的敘事風格,不斷地叩問上帝。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全部生命都在我與上帝之間的痛苦而又不快的關系中斗爭著。信仰與不信,遭受懲罰、蒙恩與棄絕,所有這一切對我都是真實的又都是專橫的。”
參考資料
王文東、王梓儒:《淺析伯格曼黃金時期電影中的哲學思想變遷》,《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3年第2期,第137–140頁。
許歡歡:《從宗教三部曲看伯格曼的宗教思想變化》,《電影文學》,2008年第23期,第43–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