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文物圈的人提起“盧芹齋”來,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盧芹齋是浙江湖州人,生于1880年。他幼年喪父,寄養于一個遠方堂叔家。長大后,盧芹齋來到湖州南潯著名的張家當了一名仆人。張家大少爺叫張靜江,張靜江于1902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出國,在法國巴黎開了一家運通公司,專營古玩瓷器,兼營絲茶綢緞。盧芹齋跟著來到巴黎,在運通公司里做學徒工。
盧芹齋
盧芹齋勤勞好學,得到了張靜江的賞識,逐漸從學徒工做到掌鋪。1912年,張靜江關掉運通公司,回到中國。盧芹齋沒有回去,繼續留在巴黎,開辦了一家古玩公司。
這家古玩公司的主要業務,是低價收購中國文物,高價賣給外國買主。
眾所周知,在清末民初,由于政局不穩,盜墓現象此起彼伏,各地的珍稀文物紛紛出現在市面上。同時,末代皇帝溥儀暫住在故宮時,監守自盜,導致大量古物珍寶流失在民間。最終,這些中國文物中的相當一部分,經過盧芹齋之手,被販賣到國外。
溥儀夫婦
盧芹齋有一定的文化鑒賞能力,擅長市場運作,舍得花大價錢購買青銅、古玉、瓷器、字畫精品,因此成為那時候規模最大的古董出口公司。當時上海的吳啟周、北京的祝續齋,都是盧芹齋的供貨商。
盧芹齋販賣的文物中,有一部分屬于“國寶”。這里只舉兩個例子。
一是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是位于唐太宗李世民昭陵北面獻殿前東西兩廂的6匹駿馬雕像。當年,李世民在南征北戰時先后騎過6匹駿馬,分別是特勒驃、颯露紫、青騅、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李世民晚年時營建昭陵,命能工巧匠按照6匹駿馬的形象,用青石雕刻出來,人稱昭陵六駿。
昭陵六駿
1914年,法國古董商人格魯尚派心腹戈蘭茲來到中國,打聽昭陵六駿的情況。戈蘭茲在幾名村民的幫助下,潛入昭陵,打碎了颯露紫、拳毛騧,企圖將之偷運出去。在偷運過程中,村民發現了,將颯露紫、拳毛騧攔截下來。后來,颯露紫、拳毛騧通過軍閥之手流到市面上,被盧芹齋買到了。
盧芹齋買到颯露紫、拳毛騧后,如獲至寶,將它們以12.5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一名美國商人。如今,颯露紫、拳毛騧收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是該博物館中國廳的鎮館之寶。
二是皿方罍。
皿方罍全稱“商代皿天全方罍”,鑄造于商代晚期,屬于盛酒器皿,被用于宮廷大型盛會上。皿方罍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素有“方罍之王”美譽。
皿方罍
1922年,一場暴雨過后,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一個姓艾的農民在河溝邊發現了皿方罍,并以400銀元的價格將皿方罍器身賣給了一個湖北古董商人石瑜璋,蓋子則交給了當地一所學校作為學費。石瑜璋隨即來到上海,以100萬銀元的價格,將皿方罍器身賣給了上海大古玩家李文卿和馬長生。李文卿和馬長生又將皿方罍器身以80萬美元價格賣給億萬富翁小約翰·D·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沒有配到皿方罍的蓋子,引以為憾,將皿方罍器身轉讓給盧芹齋。盧芹齋沒有保留多久,轉賣出去,于是,皿方罍器身先后在中國古董商姚昌復、包爾祿,日本古董商淺野梅吉、新田棟一手里流傳。2014年,湖南省博物館通過佳士得拍賣行,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從一名法國收藏家里買回了皿方罍器身。皿方罍器身和蓋子經過近100年的分離,終于團圓了。
湖南省博物館
1949年以后,中國嚴格控制文物流出。盧芹齋的公司失去了貨源,只好全部清貨,結束營業。
值得肯定的是,盧芹齋在經營文物生意的同時,又積極地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傳統文化。
1920年,盧芹齋在事業如日中天時,在巴黎蒙梭公園附近修建了一棟赭紅色的中式樓房——紅樓。紅樓風格獨特,在眾多中國文物的襯托下,形成了濃郁的東方文化風格,美奐美倫。如今,經歷百年風吹雨打的紅樓依然存在,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被巴黎列為文化遺產。
巴黎紅樓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后,盧芹齋積極捐款捐物,支持抗戰,為中國難民和傷員提供救濟。1937年10月和1938年1月,盧芹齋在日內瓦、倫敦分別參加了兩次義賣活動,拿出不少精品文物拍賣,將拍賣所得款項分別捐獻給中國紅會和美國醫療援華會。
盧芹齋在晚年時,透露出回國入土為安的想法。但是,他最終沒有敢回國。1957年,盧芹齋病逝于瑞士,時年77歲。他的遺體被運送到法國,安葬于巴黎西部小城鎮古何貝瓦的貝爾·拉雪茲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