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原名《忠義水滸傳》,忠義自然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主題。不過,在熱鬧的主旋律背后,卻時常透出不和諧的聲音。雖然作者大肆宣揚梁山好漢情深義重,可他們的行為同司馬遷《游俠列傳》以及后來俠義小說中描述的江湖豪杰相差甚遠。太史公認為,江湖俠客的行為“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以這種標準來衡量,梁山眾人顯然無法承受俠客的稱號。
如果好漢們都是有信有義之輩,老大的位置應該是盧俊義的。不過,晁蓋的老弟兄們認準了宋公明是個好領導,沒把晁天王的遺囑當回事兒。宋江把自己扶正,沒有一人投反對票。信用和前途,比較起來還是后者更實際。在好漢們的人生追求面前,講義氣只是一種手段,目的不過是換個好名聲,為自己增加無形資產。
書中主角之中,林沖是第一個上梁山的。雖然號稱“豹子頭”,但是,除了腦容量小一點兒之外,林沖并沒有多少血性男兒的本色。即使太太被小老板調戲,林沖也只能忍氣吞聲。這事如果擱在武松、李逵、魯智深等人身上,小衙內至少要住院療養半年。
林沖做公務員時最好的朋友是陸虞侯,可這位鐵哥們兒卻是個賣友求榮的貨色。高衙內謀奪林沖妻子一事,陸虞侯不但知情,還在其中穿針引線,抱著有志者事竟成的心態鐵了心給朋友戴綠帽子。顯然,陸虞侯不過把林沖當個酒肉朋友,林沖的義氣用錯了地方。
如果說上梁山之前林沖沒有表現出義氣深重,那么,上梁山后火拼王倫則完全是不講義氣的表現。雖然林沖早就對王倫心懷不滿,想殺之而后快,但他在梁山上是孤家寡人,即使殺了王倫,也會被山寨中其他人群起而攻之,因此不敢輕易犯險。晁蓋等人上梁山之后,林沖覺得時機已到。有過江強龍作后盾,不怕震不住場子,林沖終于出手了。
晁蓋、吳用等人同王倫素不相識,他們殺王倫沒有道德層面的顧忌。林沖就不同了,王倫雖然忌才妒能,但畢竟在林沖走投無路的時候收留了他,還讓他過上了逍遙自在的日子,應該說對林沖還是有恩的。何況,柴進和王倫的關系并非泛泛,殺了王倫,林沖對柴進這個大恩人如何交代?林沖同晁蓋一伙原本毫無交情可言,卻胳膊肘往外拐殺了自己的上司,這事兒做得不合道義。
話說回來,即使林沖對王倫積怨已久,也完全沒有必要自己出手做惡人。晁蓋一伙已經走投無路,是打定主意賴在梁山上了。如果入伙的要求被拒絕,他們一定會采取強硬手段。以吳用的計策、公孫勝的法術,加上阮氏三雄和劉唐的兇狠,王倫注定是輸家。到時候,只要林沖保持中立,王倫死定了。
林沖采取袖手旁觀的態度,從道義上也算說得過去了:你王倫雖然名義上是我大哥,卻從未將我當兄弟對待,你的事,自己處理吧!可林沖的腦筋卻不好使,被人用來當槍使成了主犯,事后卻只做了第四把交椅,還對晁蓋等人感恩戴德。
火拼王倫一場,比林沖更不義的是杜遷、宋萬、朱貴三人。宋萬、朱貴在林沖上山之前早已是王倫的心腹,他們之間感情不淺。杜遷和王倫更是交情深厚,兩人一同創業,是水泊梁山的奠基人。這三位好漢眼睜睜地看著相處多年的大哥死在眼前,一點上前救駕的意思都沒有,哪有絲毫義氣可言!
桃花山的二大王周通時常聽大哥李忠講起“魯提轄三拳打死鎮關西”的壯舉,變成了花和尚的粉絲。“小霸王”的名號不是白叫的,身子骨比鄭屠硬朗得多,被花和尚痛打了一頓,一點都沒傷筋動骨,權當是同偶像的親密接觸吧。為了表達自己的崇拜之情,周通折箭為誓,為了朋友,美女也不要了。花和尚在桃花山上雖然像太爺般被供養,卻絲毫不領兩位寨主的情,臨走時還把金銀酒具席卷一空。這些周通平時舍不得用的工藝品徹底被花和尚糟蹋了,像喝光了的一拉罐般被踩扁,變成了金葉銀片。周通事后心情無比郁悶:被這個胖禿害慘了,賠了夫人又破財不說,還貼上一身皮肉傷。
楊志是北宋開國名將楊令公的后人,一身家傳武功讓他在公務員考試中脫穎而出,做到了殿司制使官。身為公務人員,楊志卻沒有絲毫責任心。丟了花石綱,他逃之夭夭。后來因為殺了牛二發配到大名府,被愛才的梁中書破格錄用,從階下囚直升為提轄官。楊志本該對梁中書感恩戴德,可是,當他丟失了梁中書委托他押運的生辰綱之后,愣是沒有絲毫愧疚之心,也沒有追回失物、將功補過的想法,又是一走了之。
朱仝被刺配滄州后,知府看他一表人才,也沒把他當犯人看,而是讓他做了兒子的全職奶爸。如果到了大牢之中,牢頭獄卒對待他絕不會像知府大人般溫柔。朱仝受到如此優待,報恩的方式卻是玩忽職守,導致小衙內慘死李逵斧下。這一次,后果嚴重,等待朱仝的已經不是牢獄之災了,如果再回去見知府,恐怕立馬會被亂棍打死。生死線上還是保命要緊,朱仝此時選擇了做小人,三十六計走為上。
梁山好漢們對忘恩負義并不感到慚愧,好像這些恩人并不值得他們回報。即便害了恩人,他們也覺得理所當然。看來,講義氣是有限度的,觸及到本質利益,義氣不過是件舊衣服,丟了沒啥可惜的。
除宋江之外,在江湖上以義氣聞名、喜歡助人為樂的人物,一個是晁蓋,一個是柴進。晁蓋的義氣名聲是建立在大把花錢基礎上的,不過,他資助的都是不法之徒。劉唐、三阮這些可發展為搶劫團伙骨干的人物,晁蓋一律待為上賓,大把銀子奉送;前來化緣的一般百姓、僧道,能得到三、五斗米就不錯了。
柴進是后周世宗柴榮的后代,有宋太祖親自頒發的“誓書鐵券”,憑此證書,柴家子孫作奸犯科可以免死。柴榮之所以在江湖上大大有名,就是因為有了護身符,敢于肆無忌憚地招徠亡命之徒。柴進莊子上雖然收容了不少人,但卻不是救助站,而是惡人谷,幾十個常住的都是亡命之徒。此外,只要有罪犯經過,柴進一律慷慨解囊。宋江殺了閻婆惜之后前去投奔,擔心柴進沒有膽量收容殺人犯,柴進馬上給他吃一粒定心丸:“兄長放心。便殺了朝廷的命官,劫了府庫的財務,柴進也敢藏在莊里。”
不論社會黑暗到什么程度,刑事犯中惡人總是占多數。柴進同正常人的是非觀完全相反,專門結交匪類,如果不是性格變態,就是有心暗中建立反政府武裝。
晁蓋和柴進聲名遠播,恰恰反映了江湖好漢的義氣觀。在他們看來,誰無條件地對自己好,那就是講義氣的哥們兒。至于這位哥們兒對別人怎么樣,那就不關自己的事了。以這種觀點來看,也可以說陸虞侯害林沖是因為同高衙內義氣相投,張都監幫助蔣門神算計武松是和張團練情深義重。
作為綠林好漢,不違法是不可能的,否則就無法生存。但盜亦有道,既然喊出了“替天行道”的口號,做出的事情也不應太過離經叛道。實際上,梁山好漢扶弱除強的例子不多,強取豪奪的事情倒是不少。不這樣做,哪里能夠維持山寨中十幾萬人的生計!
所謂的“劫富濟貧”,不過是一句冠冕堂皇的廣告詞,梁山好漢從不做賠本的買賣。唯一的一次讓百姓占便宜,是受招安之后,家當太多難以攜帶,所以用了個“買市”的名目,把贓物大甩買,換成硬通貨。
“只搶貪官污吏”,也不過是騙人的對外宣傳口號。天下的路并非只有梁山腳下一條,有多少貪官污吏送上門去讓你搶?林沖三天也等不到一個單身客人,當時的梁山還不成氣候,不過只有數百人的規模,哪有宋江上山后的場面和名聲。如果說宋江坐了梁山頭把交椅后還有人敢從山下經過,這人多半像盧員工外一樣是個自大狂。
抄家滅門在好漢們來說是家常便飯,躲避不及的無辜百姓碰到他們殺得性起也會跟著陪葬。強搶民女這種為人不恥的事梁山好漢同樣樂此不疲。清風山的大王矮腳虎王英聽到有女人經過山下,如貓兒聞到了腥,弟兄們攔都攔不住。王英追出去幾十里地把人搶了回來,不顧哥哥弟弟們的勸阻,也不在意對方是有夫之婦,關上門就要霸王硬上弓。如果不是宋江想做人情,朝廷命官的妻室也只能自怨命苦,委身土匪做個壓寨夫人了。
在作者看來,義氣是一種崇高的品質,一般百姓并不具備。老百姓安分守己過日子,不可能為了義氣違法亂紀,也就沒有了無法無天的驚人之舉。只有梁山上的眾好漢才能配得上“義氣”二字,無論他們做的事情多么出格,都是英雄行為。事實上,梁山好漢的行為同真正的義氣背道而馳,他們奉行的不過是利己主義的哥們兒義氣。用不同的墨水寫作,自己喜歡的用紅色,不喜歡的就用黑色,這是在誤導讀者。